⑬法官西蒙看了多麗絲好一會兒,用力敲響法槌(chuí),嚴肅地說道:證人證言有效,法庭宣布休庭。
⑭庭審結束了,法官西蒙走到窗前,眺望著遙遠的天際,喃喃自語道:法庭是神圣的地方,無論是證人、被告人、還是原告,都不能欺騙法庭,但是,有一種證言,上帝都會原諒的,那里面蘊藏著一顆高貴的靈魂,它被上帝稱為高貴的“偽證”。
(選自《2016年中國微型小說精選》)
7.請概括本文的故事情節。(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多次寫到左邊眉毛上的“黑痣”,這樣寫有哪些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結合上下文,簡析第⑬段畫線句的表達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標題用“高貴”來修飾“偽證”是否矛盾?請談談你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說“正”(12分)
李建永
①每一個漢字的組成結構部分往往都包含著豐厚的意蘊。“正”字由“一”與“止”構成,故其地對本義乃“守一以止”。東漢許慎《說文》講:“正,是也。從止,一以止。徐錯曰:‘守一以止也。,”
②那么,“一”是什么?何以守”一”?
③《說文》講:“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其大意與老子《道德經》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相近。我倒覺得,由于《易·乾卦》的六個陽爻 (yáo),是由六個“一”組成的,因而“一”體現的正是《易·乾卦·文言》中閘釋的“剛健中正"。故我認為,“一”的本義乃“剛健中正”。
④“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對生長于天地之間的人來說,“剛健中正”的“正”來自于 “中”,正氣來自于中氣,中氣源自養氣,正如孟子所謂“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儒家講正心破意,修齊治平,就是從自身的“養中持正”做起,蘊藉涵養胸中之正氣,氤氳醇化為道德、智慧和力量,不僅德潤自身,裨益家庭,而且成就事業,造福人民。
⑤然而,理論不能只停留于理論階段,理想也不能止于理想化。迄今為止,在塞北的許多村莊,每逢村干部換屆選舉以及其他事宜的投票活動,仍然沿用老輩人傳法,畫下一個個“正”字來計票,這種計票方式,倒不完全因為“正”字恰好五畫方便記數,其注重并尋求的正在于“正”字所蘊含的傳統政治文化意義。
⑥孔子曰:“政者,正也。”政治的全部要義,就在于一個“正”字。而“正”者“守一以止”,當“止”于“剛健中正”。“剛健”乃精誠堅守,一以貫之;“中正”乃公平正義,一身正氣。至于“守一以止”的守,對為政者來說,既要求秉持公道正義,不越雷池半步的操守與堅守:亦包含我疆我理守土有責,對崗位事業的擔當與使命。特別是各級機關單位的一把手—尤其是主政一方或一個方面的主官,“一”與“正”一身雙荷,擔子艱巨,責任重大,位高權重,影響深遠,在其能否“守”“止”之間,不僅關乎一己之榮辱,同時還關系到一項事業的成敗,關系到一方土地乃至一個系統的安危。“政”與“正”相較,多了一個反文旁,意為敲打、敲擊、打擊。所以,監督、約束、制約乃至懲治法治、制裁等等,也是為政者必須接受的要求
⑦俗話說:“出家如初,成佛有余。”可見“止一”不易,“守一”更難;更何況有人明知故犯。倘地若有的人—--特別是官員,不甘“守”,不愿“止”,不肯“養中持正”以厚德載物,不能“剛健中正”以,那自強不息,必然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現實中有太多反面教材給人以警示:迷失航向、偏離正道、貪贓枉法行險僥幸者,就會像俗語所言“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
⑧其實,做人做官,一個道理。
(選自2016年12月9日《人民日報》,有改動)
11.請用自己的話歸納本文的中心論點。(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對“為政者”提出了哪些要求?(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章第⑦段畫線句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請簡析其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請你聯系生活實際,談談怎樣“養中持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關于科普(12分)
材料一:
2016年9月17日,主題為“創新放飛夢想科技引領未來”的2016年全國科普日活動拉開帷幕。由中科協2014年啟動的科普信息化建設專項“科普中國”欄目和互聯網+科普活動,已經成為科學傳播領域的響亮品牌。“科普中國”各欄目頻道釆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模式,與人民網、新華網、百度、騰訊等互聯網企業進行合作,上線1年的科普專員信息內容資源已達1.5TB,累計瀏覽量和傳播量達到50億人次。中國科普研究所王康友所長認為,我國目前有6億多網民,多數人是通過網絡獲取信息的,這是一個很好的科普平臺。
材料二:
科普工作是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主要途徑。5年前的科普主要依靠文字、展板、場館等傳統手段傳播科學技術。盡管全國建有科技館155座,流動科技館220個,科普大篷車1071收輛,但與我國十幾億人口和當今移動互聯網時代、大數據云平臺的現狀極不對等。目前,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水平發展,還存在先進的科技知識僅被少數人掌握,大多數人的科學素質水升較慢的現象。要全面提升公民的科學素質水平,就要轉變工作思路,改變過去政府居高臨下布道式科普,讓互聯網公司投身進來。在傳播內容、方式、主題上,思考公眾需要。同時也要根據公眾的自我選擇意識,化公眾被動接受為主動需要,利用云計算、云平臺等分析工具,分析公眾搜索習慣,精準推送內容,做到因人而異,按菜單點菜。另外,也要完善科學家從事科普工作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