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某校擬邀請從赤峰走出去的著名作家鮑爾吉·原野同志于5月10日下午在學校多功能報告廳為全體師生作“不忘初心,牢記作家使命”的專題報告。下則邀請函在格式上有三處錯誤,請你改正。(每空分,共3分)
⑴ ⑵ ⑶
9.閱讀下面古詩,完成后面問題。(共5分)
端居①
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②。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閑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稱
(1)對本詩理解和分析有誤的項是( �。�(2分)
A.該絕句的首句“遠書歸夢兩悠悠”,是詩人在盼家書不至覓歸夢不成的情況下,從心靈深處發出的聲長長的嘆息。
B.次句用“只有”二字緊承上文,寫出了半夜寂寥凄寒的感受。
C.“敵”字不僅突出了“空床”與“素秋”默默相對的寂寥清冷的氛圍,而且表現出了空床獨寢的人無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涼的情狀。
D.三四兩句從室內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紅樹”。階下生滿了青苔旁邊映村著紅樹,突出了環境的清幽美麗,也暗示了主人公淡泊的心境。
(2)詩歌最后兩句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 抒發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第二部分 閱讀與理解(60分)
(一)閱讀《風吹白鴿撥琴弦》完成10-14題。(16分)
風吹白鴿撥琴弦
黃舒燦
①在倫敦的鴿子廣場,我感受到的不只是異鄉風情。
②這天,云淡風輕,我在熙熙攘攘的廣場上慢慢逛,細細看,轉眼間,一位老人映入眼簾。
③我駐足觀察著他:他穿著米黃色風衣,帶著一頂黑帽子,鼻梁上,深色鏡框下鑲著一雙深邃的藍色眼睛。他坐在藤木長椅上,手拿著原木色吉他,獨特的氣質,合適的穿著,在蔚藍天空的映襯下,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④他布滿皺紋的手,開始緩緩撥動琴弦,悠揚的琴聲綿延流出。我的目光停留在他的指尖,他的手法變化多端,節奏輕快,手指轉換讓我目不暇接。突然,他雙眼微閉,身體有節奏地晃動。這不用琴譜的曲子,卻如行云流水,酣暢淋漓,我心里不由得暗自贊嘆。
⑤在他正前方的琴袋里,裝滿了銅幣。這些銅幣,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如此和諧。一曲終了,我緩緩走上前,俯身彎腰,幾枚銅幣輕輕落下,聲音清脆,這是我對他琴聲的致謝。我望著他,笑了笑,本想夸贊他的琴技高超,卻覺得此刻無言勝有言,他也回報一個慈祥的笑容。
⑥我正準備轉身而去時,又一曲響起。開始反復快奏回旋,似流水潺潺,清澈明麗。忽而節奏輕快,伴著拍打琴身,如二重奏般奇妙。一會兒琴風又突轉,像悲傷的頌歌,敘述著憂愁。最后高亢激昂,讓人贊嘆。他好像在變著世間最高超的魔術,浮動的手影,顫動的琴弦,如此契合。
⑦這尋常的一幕,原來可以這么美好。我感到自己的內心產生了共鳴與應和。
⑧我不打算再去繁華的商店,便走向他對面的環石椅,背靠著花壇,靜靜地坐看,遠遠地望著。無關風月,無關憂愁,我也微閉雙眼,陶醉在這無限的美好中,忘記了時間,也忘記了自己。
⑨“小姑娘,你也在聽他彈吉他嗎?”一位東方中年女士問我,“對的”,我微笑回答。“其實你別以為他是賣藝的。我移居到劍橋五年了,常常在廣場看到他。后來聽人說他年輕時非常有才華,而且現在生活也很富足,但是他就是每天在固定的時間來這里彈吉他,本來只是為了傳播快樂,后來竟有人把他當作賣藝的,給他錢。開始時他有些手足無措,但慢慢地,他認為這是別人對他音樂的肯定,心里也獲得了坦然和更多的快樂,便欣然接受了。這么多年了,他積攢的銅幣全部捐給了紅十字會,用來救助那些因戰爭而流離失所的難民,他多么希望沒有戰爭啊。我雖然不懂音樂,但我可以肯定,他從來沒有彈過相同的曲子。”聽后,我對老人又多了幾分敬佩。長年累月,不彈相同的曲子,這得有多高的造詣?
⑩我朝他的方向望去,此時,不知他又在彈奏一首什么曲子。我忽然地發現,在他身旁,有一群白鴿,這些白鴿扇動著翅膀,似一片白色的海洋。那情形,似乎是在為老人伴舞,相互配合得那么默契,好似多年的摯友。
⑾我呆若木雞地駐足在這位老藝術家的面前心潮涌動。我從來沒有看見過這么多的白鴿飛舞,也從來沒有遇見過如此人物合一的震撼場面。
⑿突然,最后的曲子結束了,清風拂過,和煦的陽光透過稠密的樹葉灑落下來,碎成一地的金光斑,所有的白鴿都朝著藍天的同一方向起飛……
⒀我朝他的方向,再次深深鞠了一個90度的躬。
(選自《黃舒燦作品集》,有刪改)
10.文章以”風吹白鴿撥琴弦”為題有什么好處? (4分)
11.文中的老人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3分)
12.選文第⑥段老人的琴風是怎樣變化的? (4分)
13.試分析第2段劃線句子在文中的作用。(3分)
14.從修辭手法角度品味下列句子的表達效果。(2分)
他好像在變著世間最高超的魔術。
(二)閱讀下列以“橋"為主題的相關材料,完成15-21題。(15分)
材料一: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中國石拱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在交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就是其中的代表。趙州橋橫跨在洨河上,建造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現在已經有一千三百多年了,還保持著原來的雄姿。
趙州橋非常壯闊,全長50.82米,兩端寬9.6米,中部略窄,寬9米。橋的設計完全合乎科學原理,施工技術更是巧妙絕倫。唐朝的張嘉貞說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
這座橋的特點是:全橋只有一個大拱,長達37.4米,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橋洞不是普通半圓形,而是像一張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沒有陡坡,便于車馬上下。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這個創造性的設計,不但節約了石料,減輕了橋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漲的時候,還可以拉架橋洞的過水量,減輕洪水對橋身的沖擊。同時,拱上加拱,橋身也更美觀。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這么多同樣開頭的弓合攏在一起,做成一個弧形的橋洞,每道拱圈都能獨立支撐上面的重量,一道壞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響。全橋結構勻稱,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諧;橋上的石欄石板也雕刻得古樸美觀,無望這座橋就像“初月出云,長虹飲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