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有人認為業界對語言文字的細致關注是“吹毛求疵”,有人批評因為語言文字上的疏漏就淘汰一些參加評獎的作品是“以偏概全”,甚至有人對語言文字挑錯者冷嘲熱諷,這暴露了他們的短視。好比一只啄木鳥飛到一棵大樹上啄食蟲子。大樹卻說:“走開,我被你啄痛了!”啄木鳥溫和地說:“大樹兄弟,你身上的蟲子已經許多了,再不驅除掉,可危險��!”大樹滿不在乎地說:“我這么魁梧,有幾只小蟲子有什么了不得,我看你真虛假,自己想吃蟲子,卻非要找個借口!”啄木鳥飛走了,最后大樹被蛀空了。沒有一點聞過則喜的雅量,沒有一點極目楚天舒的遠見,怎么能在語言文字的大廈里更上層樓?
⑥時下,各種新媒體、自媒體風行,良莠不齊。且不論內容,單從語言文字的使用上看,不少“小編”就根本不具備基本的編輯素養,更不要說是給受眾當“先生”了。傳統媒體盡管面臨著轉型的考驗,有的處境比較艱難,但越是這個時候,越要保持匠心不改。當這一輪媒體變革塵埃落定,機遇撲面而來,人們真正信賴的還是對語言文字精雕細琢的工匠,而非主謂賓定狀補不分、字詞句錯亂成災的“小編”。
(選自《雜文月刊》2018年7月下)
8.下列對文章中心論點的概括最恰當的一項是
A.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明延續發展的最重要保障。
B.媒體要對漢語言文字的規范化使用保持敬畏之心。
C.網絡個性化表達激發了語言文字與時俱進的活力。
D.要警惕新媒體、自媒體對語言文字純粹性的破壞。
9.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中華文明不曾斷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漢語漢字得到了不斷接續的發展。
B.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拓寬了語言文字的表達空間,讓個性化表達得到滿足。
C.媒體的公共屬性要求它的從業者在語言文字的規范化使用上要有責任感。
D.當下新媒體、自媒體風行,但是不少“小編”的語言文字素養嚴重缺失。
10.下列對文章的有關論證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文章按照“捍衛漢語漢字純粹性的必要性--網絡個性表達與媒體傳播的區別--對一些錯誤認識的駁斥--對傳統媒體的期望”的思路展開論述。
B.第③段指出網絡技術促進了語言文字的個性表達,以此引出下文,去著重論述作為具有公共屬性的媒體還必須在語言文字的使用上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C.第⑤段運用例證法,以“啄木鳥給大樹治病”為例去闡明只有正確對待業界在語言文字規范使用上的嚴要求,才能讓語言文字的大廈更上層樓的道理。
D.文章最后一段聯系現實,不僅指出新媒體、自媒體的不足,而且更重在呼吁面臨轉型考驗的傳統媒體要匠心不改,肩負起對語言文字精雕細琢的使命。
三、古詩文閱讀(18分)
古詩賞析,完成下列各題。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11.下列對詩歌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詩歌從神話傳說落筆,遙想“昔人”已乘鶴而去,既寫出了黃鶴樓的歷史悠久,又增添了黃鶴樓的神異色彩。
B.詩歌前四句三見“黃鶴”,二見“去”“空”,回環詠嘆,抒發了詩人那種求而不得、待而不來的迷惘與惆悵之情。
C.詩人登高遠眺,長江對岸漢陽城的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的芳草長勢喜人,此時他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油然而生。
D.這是一首七言律詩,詩中偶句押“ou”韻,韻腳是“樓”“悠”“洲”“愁”,讀起來朗朗上口,音調和諧,旋律優美。
課內文言文閱讀,完成下列各題。
賣油翁
歐陽修
陳康肅公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嘗射于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
12.下列加點詞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A.陳康肅公善射 多謀善斷
B.有賣油翁釋擔而立 手不釋卷
C.惟手熟爾 深思熟慮
D.乃取一葫蘆置于地 置之不理
1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A.公亦以此自矜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B.睨之久而不去 已而之細柳軍
C.而錢不濕 何苦而不平
D.以錢覆其口 其業有不精
14.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面對賣油翁觀射時不以為然的態度,康肅在質問時稱呼、語氣的變化,淋滴盡致地表現了他傲慢無禮、驕矜暴躁的個性。
B.酌油術表演后,賣油翁以一句“我亦無他”來教訓康肅“你亦無他”,舉重若輕,一個沉穩老練、從容自得的長者形象躍然紙上。
C.從康肅的“射箭”到賣油翁的“酌油”,從康肅“自矜”“忿然”到“笑”“遣”,行文跌宕有致,富有戲劇性。
D.故事雖短,但生動有趣,通過類比,深入淺出地闡明了做人要正確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長處,善于向他人學習的道理。
15.把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課外文言文閱讀,完成下列各題。
帝①置酒洛陽南宮。上曰:“列侯、諸將毋敢隱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其利;項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②;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為我所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