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一看老壽凍成這樣,心疼了:“這一整天都沒吃?”
“上哪吃去?”老壽用烤熱的手,使勁擦著臉。老伴急忙掀鍋蓋,一碗現成的紅薯葉玉米糊糊坐在熱水里,她又特別優待,拿下饃饃筐子,掰了一大塊高梁餅子給他。一邊給,一邊輕輕問道:“有情況啦?”
“還鄉團領著一個團的匪兵,還帶了兩把鍘刀,已經到了鎮上。”
“那快給縣大隊報信呀!”
“我又不傻。這不剛從老甘那里來。”老壽聳了聳眉毛,端起了碗。但還沒顧上喝,又把碗放在鍋臺上,從懷里掏出了四條干糧袋,眼瞅著地上說道:“老甘他們決定今晚就竄到敵人后面去,讓過這股鋒頭,再打回來。他們到新區去,吃糧怕有難處……”
老伴一看這情景就明白了,也不等他把話說完,就揭開小木柜,拎出個面口袋,摔到老壽懷里,說道:“就這點高梁面了,這天寒地凍,咱不吃,叫孩子也不吃?你看著辦吧!”
“有難處,這不假��!”老壽仍舊兩眼瞅著地上。又說道:“可是我是個在黨的人。再說我們冷了,餓了,在家還能烤烤火,摘把野菜。老甘他們走出這么遠去,還不知睡哪里,吃什么呢!這不都是為了咱……”
“唉!裝吧裝吧!啰嗦個啥!我才說了兩句,你就說了一大套,誰不知道革命就是為了咱窮老百姓呀!”
“對!你是個明白人,都怪我嘴碎。說實在的。這點糧還不夠他們吃一頓的,不過是個心,給防個急�;仡^老甘要從這里過,我讓他來拿的。”老壽就這么檢討著,說著,和老伴一起把高梁面裝進了干糧袋。最后面袋空了,而四條干糧袋只裝了三條。
“該夠��!一條干糧袋裝三斤,三四一十二。”老壽捏著那只空的干糧袋,踢踏著腳,轉了一個身,又眼望著地,說道:“我咋記得家里還有十五斤高梁面呢!”
“這兩天沒吃��?正巧我今天又烙了餅。”
“餅!也行��!把餅切成小條條,裝進去也成��!”說著也沒敢抬頭,拿起刀就切老伴優待自己的那半拉餅子。這一次,老伴沒吭氣,把餅筐子遞過來了。老壽把餅切好,裝進口袋,然后端起灶臺上那碗糊糊,看了看,重又坐到鍋里。用手掌抹了抹嘴,說:“留給孩子吧!”
“你喝了它吧!”老伴眼里已轉了半晌的淚,到底流了下來。
“別難過,等解放以后,那時候��!嗨!到共產主義那更美了,吃香的,喝辣的,任挑。”老壽吹滅了燈,又在灶門前蹲了下來。一邊想著將來,一邊等著老甘那輕輕的叩門聲。
村里的狗,叫了幾聲,老甘來了。
老壽在黑地里遞上四條干糧袋,最難受的是他不得不說明其中有一袋是餅條子。
“老壽,你放心。哪里有老百姓就餓不著咱們。你們這點心,我帶去防個急用。”老甘緊緊捏了捏老壽的手就走了。
老壽看他走遠了,回身進屋關門。
一摸,門栓上掛著兩條干糧袋,老甘只拿了一半上了遠路。打仗的人,留下了一半安家的糧。老壽悄悄地用手掌抹去兩眼的熱淚,把門關上。
(節選自《剪輯錯了的故事》,題目為編者所加)
9.梳理小說情節,將圖表補充完整。(3分)
老壽 向老甘報告敵情并讓他來拿糧食→(1)___________→ 把四袋糧食交給老甘 →(2)____________
老甘�。�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約定來到老壽家取糧 → 只帶上兩袋糧食離開
10.品味下面的細節描寫,分析人物的心理。(3分)
“有難處,這不假��!”老壽仍舊兩眼瞅著地上。
11.文中寫老壽的老伴是個“硬女人”,你認為她是怎樣的人?請結合小說內容闡述。(4分)
12.揣摩下面語句,聯系全文,探究小說的主題。(6分)
①老壽在黑地里遞上四條干糧袋,最難受的是他不得不說明其中一袋是餅條子。
②一摸,門栓上掛著兩條干糧袋,老甘只拿了一半上了遠路。
(三)非文學作品閱讀(12分)
閱讀下面的文本,完成13一15題。
【材料一】
天問一號著陸器成功降落火星!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北京時間2021年5月15日上午7點18分,我國天問一號著陸器確認成功降落火星,著陸地點位于火星北半球的烏托邦平原,著陸器上搭載的是我國“祝融①號”首輛火星車,這是我國首次實施火星著陸任務。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②2020年7月23日發射升空,歷經200多天的飛行,于2021年2月10日成功進入火星軌道。在此后的這幾個月的時間里,又經過多次軌道調整,對著陸區域進行了高分辨率成像,等待今天這個最佳時機實施著陸。
著陸器搭載“祝融號”降落火星后,軌道器則繼續圍繞火星運行,一方面為著陸器和火星車提供中繼信號服務,另一方面繼續進行科學探測活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
|
注:①祝融,我國神話中的火神。②天問一號探測器由軌道器、著陸器和火星車組成。
【材料二】
兩千多年前,詩人屈原寫下長詩《天問》,表達了對宇宙萬物的好奇和追問。2020年7月23日,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向宇宙更深處探索,尋求“天問”的答案。
探索火星的愿望美好,難度卻極大�;鹦桥c地球相距遙遠,每隔780天左右才會合一次,會合時帶來的理想探測窗口期僅一個月左右。不僅如此,由于探測器飛行線路會受到太陽系內多個天體的擾動,還有太陽風、空間輻射等的復雜影響,軌道設計的難度可想而知。
“天問一號”被火星捕獲后,在環繞火星的三個月飛行中,拍攝了大量火星表面照片,由科學家們反復研究和比較分析,最終選出符合探測任務要求的著陸地點。
2/4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