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材料中列出的我國新型深遠海養殖裝備,主要投放在山東、福建、廣東和海南等沿海各省海域。
B.我國開發并建造的這些深遠海養殖裝備,結構多樣,既有全潛式,也有半潛式,還有坐底式等。
C.這些深遠海養殖裝備的命名很有意思,有的體現了裝備的地域特點,有的飽含深意,如“長鯨”等。
D.這些深遠海養殖裝備,有我國創新設計的,也有全球技術領先的,體現了在科技漁業上的發展水平。
12.根據材料,我國在發展“遠海牧魚”中進行了哪些方面的研究?(4分)
(三)閱讀下面文章,完成13-15題。(1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束晨練準備洗澡,父親來電話:“搭了個順風車到銀行辦點事,是不是還得戴口罩?走得急忘戴了。”末了,還怯怯地“呵呵”一聲,像在掩飾他的“過失”。
距銀行開門還有兩小時,我只得穿戴整齊,騎車趕到城西接他。矮小瘦弱的父親躲在空闊的街角,瑟縮著,雙眼盯著我來的方向�?吹剿木綉B,我生氣了:“來這么早,也不提前打電話?不知道疫情吃緊呀,還往縣城跑?我幫你辦不行��?添亂!”
華語網說明:網頁版內容及格式不完整,如果你認為本份試卷不錯,請點此根據提示下載,下載頁還有多年德陽中考語文試卷。
文中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來塑造父親的形象?請結合文章內容進行分析并概括父親形象。(5分)
15.小說有以下兩個備選題目,請你選擇一個,并說說你選擇的理由。(6分)
(甲)又“訓”了父親一頓 (乙)家“訓”
三、古詩文閱讀(30分)
(一)閱讀下面的文本,完成16-19題。(17分)
康熙七年①六月十七日戌刻②,地大震。余適客稷下③,方與表兄李篤之對燭飲。忽聞有聲如雷,自東南來,向西北去。眾駭異,不解其故。俄而幾案擺簸,酒杯傾覆; 屋梁椽柱,錯折有聲。相顧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趨出見樓閣房舍仆而復起; 墻傾屋塌之聲,與兒啼女號,喧如鼎沸。
人眩暈不能立,坐地上,隨地轉側。河水傾潑丈余,雞鳴犬吠滿城中。逾一時許,始稍定。視街上,則男女裸聚,競相告語,并忘其未衣也。后聞某處井傾仄,不可汲; 某家樓臺南北易向; 棲霞山裂; 沂水陷穴,廣數畝。此真非常之奇變也。
(蒲松齡《地震》)
注釋:①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②戌刻:晚七時至九時。③稷下:地名,現臨淄。
鏈接文本:
燁燁震電,不寧不令。百川沸騰,山冢卑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詩經·小雅·十月之交》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后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后漢書·張衡傳》)
16.文中畫線句子,斷句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趨出見樓閣/房舍仆而復起
B.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趨出/見樓閣房舍/仆而復起
C.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趨出/見樓閣房舍/仆而復起
D.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趨出見樓閣/房舍仆而復起
1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相顧失色 顧野有麥場(《狼》)
B.坐地上,隨地轉側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木蘭詩》)
C.某家樓臺南北易向 雖千里不敢易也(《唐雎不辱使命》)
D.此真非常之奇變也 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18.下列對選文有關內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文章準確記載了一次地震發生的時間,作者當時所處位置和正在做的事情。
B.文章生動描述了地震發生時候的景象,還表現了人們面臨未知危險的恐慌。
C.《詩經》中描述了當時的地震令山川河流都發生了極其明顯的變化的情景。
D.從《后漢書》可知,從驗證隴西地震之后開始設立史官對地震進行預測。
19.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8分,每句4分)
(1)河水傾潑丈余,雞鳴犬吠滿城中。逾一時許,始稍定。
(2)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送東陽馬生序》)
(二)古詩詞鑒賞(共7分)
離亭燕
張昪①
一帶江山如畫,風物向秋瀟灑。水浸碧天何處斷?霽色冷光相射。蓼嶼荻花洲,掩映竹籬茅舍。
云際客帆高掛,煙外酒旗低亞②。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閑話。悵望倚層樓,寒日無言西下。
注釋:①張昪(992-1077)字杲卿,一生經歷了北宋由真宗到神宗國運漸衰的過程,這首詞是他辭官退居金陵(南京)后所作。離亭燕,詞牌名。②低亞:低重。
20.對這首詞的理解和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這是一首寫景懷古詞,寫作者退居金陵后登高樓所見,由眼前之景引發思考與感慨。
B.首句點明季節,不同于一般詩詞寫秋的蕭瑟,而是寫出美麗如畫又恣意灑脫的秋景。
C.上闋中“浸”字寫出長江水天相接的景致,接著描寫了晴空澄澈、江波瀲滟的畫面。
D.下闋從遠望天際到近看酒家,六朝變遷成為“閑話”,含蓄批評世人不關心國事。
21.請賞析“寒日無言西下”一句。(4分)
(三)名句名篇默寫(6分)
22.補寫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6分)
(1)楊花落盡子規啼,____________。(《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2)____________,歸雁入胡天。(《使至塞上》)
(3)煙籠寒水月籠沙,______________。(《泊秦淮》)
(4)寂寥無人,凄神寒骨,____________。(《小石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