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 | 窗边的小豆豆在线阅读 | 《史记》在线阅读与翻译 | 老人与海在线阅读 | 中考散文阅读题集下载 | 中考语文试卷下载 |
《朝花夕拾》在线阅读 | 海底两万里在线阅读 | 《道德经》在线阅读 | 朱自清散文集 | 2024中考主题阅读41则 | 中考语文分类汇编下载 |
涼山州2024年初中學業水平暨高中階段學校招生考試試題
語文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座位號、準考證號用0.5毫米的黑色簽字筆填寫在答題卡上,并在答題卡背面上方填涂座位號,同時檢查條形碼粘貼是否正確。
2.選擇題使用2B鉛筆涂在答題卡對應題目標號的位置上;非選擇題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書寫在答題卡的對應框內,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
華語網說明:網頁文件無法完整展示word試卷格式,如果你需要完整doc試卷及答案,請點此下載(下載頁還有近5年中考卷)。
A卷(共100分)
第Ⅰ卷 選擇題(共27分)
一、基礎知識(每小題3分,共15分)
閱讀下面文段,完成1-4題。
從海拔305米到5958米的涼山被譽為“動植物基因庫”,蘊藏著我國南北兼有的各種生物資源6000余種,森林覆蓋率達50%。
州府西昌,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春天棲息的城市”,月月都有花開,不同的街道呈現出不同的色彩,走進西昌,①就仿佛進入了一座大自然的《花卉博物館》。
一月的西昌,洋溢著春的氣息,到處都是紅彤彤的火炮花。②花朵外形酷似鞭炮,有紅、黃兩色,花量大,花形喜慶又迷人。一朵花,宛如煙花般華麗,有時還能看到幾百朵花同時綻放。二月,西昌濕地公園內,數十萬株郁金香咄咄逼人、競相開放。三月,黃花風鈴木讓西昌全城盡帶“黃金色”,瀘山古寺掩映于櫻花之中。四月,藍花楹悄然出現在街頭,讓一座城沉浸在藍紫色的浪漫中。還有隱匿在山間的山茶花、桃花、梨花等次第盛開,鮮艷繽紛。
“五一”假期,西昌城區綻放的藍花楹吸引了廣大市民游客前來打卡觀賞, A 。
全年無“淡季”,全域無“冷門”。③聞名中外的景區有邛海、瀘山、瀘沽湖、螺髻山、建昌古城……④五彩涼山,四季皆風景;美麗涼山,處處可旅游。
1. 文段中加點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 蘊藏(yùn) 覆蓋(fù) B. 呈現(céng) 洋溢(yì)
C. 宛如(wān) 悄然(qiāo) D. 沉浸(qìn) 繽紛(bīng)
2. 文段中畫波浪線詞語使用有誤的一項是( )
A.名副其實 B. 咄咄逼人 C. 隱匿 D. 次第
3. 文段中畫橫線句標點符號使用有誤的一項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 在文段A處填入下列句子,排列順序最為恰當的一項是( )
①沿街的不少商家專門推出藍花楹限定的商品,受到市民游客追捧
②置身紫色花海中,拍一組美美的照片也是打卡之行必不可少的一項流程
③以賞花作為切入點,航天北路的周邊美食、文創產品等業態均被帶動
④于是,旅拍行業也趁著藍花楹的熱度迎來了一個高峰期
A. ②①③④ B. ④①③② C. ④③②① D. ③①②④
5. 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
A. 聞一多,詩人、學者、民主戰士,代表作有詩集《紅燭》《死水》。
B. 《小石潭記》的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 莫泊桑,英國作家,被譽為“短篇小說巨匠”,代表作有《項鏈》《變色龍》等。
D. 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句五個字或七個字,簡稱“五律”或“七律”。
二、文言文閱讀及古詩文積累(25分)
(一)閱讀下面文段,完成6-8題。
①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珠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
②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節選自《送東陽馬生序》)
6.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義或用法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 以衾擁覆 以:用
B. 綴公卿之后 之:助詞,的
C. 今諸生學于太學 于:在
D. 求而不得者也 而:表承接,相當于“就”
7. 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A. 因為其中有值得快樂的事情,不覺得吃穿和俸祿不如別人。
B. 認為其中有值得快樂的事情,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別人。
C. 因為內心有值得快樂的事情,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別人。
D. 認為內心有值得快樂的事情,不覺得吃穿和俸祿不如別人。
8. 對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 序是一種文體,有書序和贈序之分,《送東陽馬生序》屬于贈序。
B. 選文第①段先寫物質條件的匱乏,再寫自然環境的嚴酷,寫出了求學的“勤且艱”。
C. 本文多用對比手法,如選文第②段將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越與作者求學的艱辛形成對比。
D.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道出了在學習中用心、專心的重要性。
(二)閱讀下面文段,完成9-11題。
業①不知書,忠烈武勇,有智謀,練習攻戰,與士卒同甘苦。代②北苦寒,人多服氈罽③,業但挾纊④,露坐治軍事,傍不設火,侍者殆⑤僵仆,而業怡然無寒色。為政簡易,御下有恩,故士卒樂為之用。朔州之敗,麾下尚百余人,業謂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與我俱死無益也,可走還報天子。”眾皆感泣不肯去。
(節選自《宋史·楊業傳》)
注釋:①業:楊業,又名繼業,山西太原人,宋代著名的將領。②代:州名,治所在今山西代縣。③氈罽(jì):毛織品。④纊(kuàng):絲棉絮。⑤殆:幾乎。
9. 下列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 忠烈武勇,有智謀 謀:謀略
B.人多服氈罽 服:名詞作動詞,穿
C. 業但挾纊 但:但是
D. 眾皆感泣不肯去 去:離開
10. 翻譯文中畫線句子。
汝等各有父母妻子,與我俱死無益也,可走還報天子。
11. 戰敗之際,眾士兵不肯離開楊業的原因是什么?請結合選文概括。
第Ⅱ卷 非選擇題(共73分)
12. 根據語境補寫出古詩文原句。
山河是什么?是文人墨客筆下的景,更是文人墨客心中的情。“大漠孤煙直,①_________”是王維筆下的雄渾壯闊;“海日生殘夜,②_________”是王灣眼中的自然理趣;③“_________,_________”是《潼關》中譚嗣同追求個性解放的少年意氣;④“_______,_________”是《望岳》中杜甫面對五岳之首抒發的豪情壯志。
三、作文(60分)
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個按照要求寫一篇文章。
13. 題目一: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因為心中有光,植樹的牧羊人將荒漠變成綠洲;因為心中有光,樊錦詩譜寫世人矚目的敦煌傳奇;因為心中有光,中國人民志愿軍浴血奮戰保家衛國……你我心中都有屬于自己的一束光,追光而行……
要求:請以“光”為話題,自選角度,自定立意,自擬標題,自定文體(詩歌除外),寫一篇600至800字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現你所在學校的校名,以及教職工、同學和本人的真實姓名。
14. 題目二:請以“用心______”為題,寫一篇文章。
……
16. 從修辭的角度賞析第③段畫線句子的表達效果。
樸實的鄉親們,歷來對那些不起眼的農具抱有樸素的感情,即便如今基本實現了機械化耕作,他們仍然愛惜這些“老伙計”。
17. 理解第⑦段畫線句子的含義。
田野間,迎來了又一個春天。
18. 選文中“我”的故鄉發生了變化,這些變化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
(二)閱讀下面文章,完成19-22題。
讀書的門道
張凡
①“為學之道,莫先于窮理;窮理之要,必在于讀書。”讀書讓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啟發,滋養浩然之氣。但讀書也有門道,若能得其法,方不致“入寶山而空返”。
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發揚‘擠’和‘鉆’的精神,多讀書、讀好書,從書本中汲取智慧和營養。”“擠”和“鉆”,就是讀書的重要方法。
③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曾到一社區調研,座談會上的講話令社區干部顧榮根深感欽佩。“習書記工作那么忙,還能有時間學習?”當得知習近平同志無論是在辦公室還是調研途中,無論是夜宿農家還是出訪期間,一有空就會捧起書本,翻閱材料,顧榮根大受觸動。他拿出之前爭當技術骨干的那股子鉆勁學理論,兩個多月后習近平同志再次來社區召開座談會時,顧榮根第一個發言談體會。
④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一些人感嘆“沒有時間讀書”,一些人習慣于淺閱讀、碎片化閱讀,對大部頭、經典著作等望而卻步。我國古人把讀書稱為“攻書”,蘊含的正是“鉆深研透”的方法。毛澤東同志曾生動比喻:“忙可以‘擠’,這是個辦法;看不懂也有一個辦法,叫做‘鉆’,如木匠鉆木頭一樣地‘鉆’進去……非把這東西搞通不止。”讀書需要付出辛勞,不能心浮氣躁、淺嘗輒止,利用好點滴時間,拿出“攻書到底”的勁頭,堅持不懈、悉心鉆研,讀懂弄通吃透,才能讓書本知識真正為我所有。
⑤善讀書,要把握“薄”與“厚”的關系。1985年冬天,時任廈門市副市長的習近平同志結識了就讀于廈門大學經濟系的張宏樑。一見面,便同他討論起《資本論》課程的相關內容,分享自己的研讀體會:“要反復讀,用心讀,要把馬克思主義原著‘厚的讀薄,薄的讀厚’。”
⑥把書“讀厚”,就是要涉獵與書籍內容相關的各種知識,由點到面,向廣處延展;把書“讀薄”,就是要不斷過濾、不斷凝練,領悟要義精華,實現去粗取精。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如此循環往復,就能不斷增加閱讀的廣度與深度。就像樹根一樣,既向地心深扎,也向四周土壤蔓延,這棵樹才能蓬勃生長、枝繁葉茂。
⑦善讀書,還要做到“知”與“行”的統一。馮其庸先生在讀《史記》時,對項羽烏江自刎的情節存疑,于是他幾次去安徽定遠、烏江實地考察,寫出了《項羽不死于烏江考》;讀《三藏法師傳》時,對玄奘歸國的路徑存疑,于是他76歲再登高原,成功找到玄奘取經東歸的入境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