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2024年初中學業水平暨高中階段招生考試 語文試題
華語網說明:網頁內容為TXT文檔,未保留任何格式(如加點字、下劃線、圖片、表格等),如果你需要完整word試卷,請點此下載。
一、積累與運用(35分)
1.語境默寫。(10分)
(1)詩歌里的山山水水往往浸透著詩人的情思,閃爍著哲理的光彩。陶淵明無意間看到南山,在《飲酒》中用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達了悠然之情;王灣停舟北固山下,看到江水漲潮的情景,用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表達了對旅途的期待;杜甫暢想登上泰山之后,用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岳》)給我們以人生的啟迪;劉禹錫雖經巴山楚水,但他知道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人生前景必將美好的道理。
(2)莊子在《北冥有魚》中運用豐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張,描寫了鯤鵬遷徙南冥,振翅起飛時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磅礴氣勢。
2.名著閱讀。(6分)
《西游記》是一部很有趣的書,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它構思巧妙,內容深刻,形象鮮明,細節生動。請你根據閱讀提示,完成下面的讀書任務。
節選1:
【無心縱火】真個光陰迅速,不覺七七四十九日,老君的火候俱全。忽一日,開爐取丹。那大圣雙手侮著眼,正自揉搓流涕,只聽得爐頭聲響,猛睜睛看見光明,他就忍不住,將身一縱,跳出丹爐,唿喇一聲,蹬倒八卦爐,往外就走。
(第七回)
節選2:
【無奈遇火】土地道:“是你也認不得我了。此間原無這座山,因大圣五百年前,大鬧天宮時,被顯圣擒了,壓赴老君,將大圣安于八卦爐內,煅煉之后開鼎,被你蹬倒丹爐,落了幾個磚來,內有余火,到此處化為火焰山。”
(第六十回)
節選3:
【有心滅火】行者道:“我當時問著鄉人說:‘這山扇息火,只收得一年五谷,便又火發。’如何治得除根?”羅剎道:“要是斷絕火根,只消連扇四十九扇,永遠再不發了。”行者聞言,執扇子,使盡筋力,望山頭連扇四十九扇,那山上大雨淙淙。
(第六十一回)
(1)任務1:“草蛇灰線,伏脈千里”是古代白話小說常用的手法,請結合節選內容具體說明其妙處。(3分)
(2)任務2:孫悟空為什么要“斷絕火根”?結合《西游記》整本書談談你的理解。(3分)
3.成語運用。(4分)
黃河文化生生不息,①_________,它書寫著中華民族的勤勞勇敢、②_________(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的精神。因為有了受到黃河滋養的延安,中國革命有了落腳點和轉折點;因為有了《黃河大合唱》等精神文化產品,延安成了精神的高地、信仰的高地。到了近現代,③_________(奔流而不停止)的黃河水,連接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正如它連接起了中華民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它的④_________,昭煥今古。
摘自《大河交響》,有刪改
(1)根據括號內的解釋依次填出②③處的成語。(2分)
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2)①④處成語填寫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源遠流長 豐功偉績 B.源源不斷 功勛卓著
C.遠源留長 功勛卓著 D.源源不絕 豐功偉績
4.對聯文化。(3分)
下面的對聯是清代畫家黃慎的自題聯,作者寄情眼前景物,心無濁物,不為世俗所牽絆,歌吟長嘯,抒發胸中志向和情懷。請從備選詞語中選出最恰當的填寫到橫線處,并說明理由。
上聯:看花臨水心無事
下聯:嘯志歌懷意 (自如、恰如、自適)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語境運用。(2分)
【科學 電影】
當科學幻想與電影結合起來的時候,就有了科幻電影�?苹秒娪澳軐⑾胂筠D化為視覺盛宴,這要歸功于電影特效師的精雕細琢。我們來看看特效師是怎么做的:
談起科幻電影的特效,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后期的電腦特效。事實上,電影的物理特效是電腦特效的基礎,物理特效的“地基”越扎實,后期制作的“大樓”才能蓋得更高。特別是科幻電影中的宇航服,演員的科技感著裝,起到的絕不只是一套“戲服”的作用。
①演員在狹小密閉的宇航服內表演,時間一長,面罩內就會蒙上一層霧氣,因此道具服裝就必須像真正的航天服一樣,加裝通風系統。②頭盔系統通過齒輪組的精巧設計,實現穿脫自如,而為了拍攝時能捕捉到演員的面部表情,頭盔內還要加裝照明裝置。③從寥寥幾張設計概念圖,到產出一件質感真實的實體宇航服,中間要過重重關卡。④要讓這些系統順暢工作,就要提供充足的電能,在道具中設置蓄電池及供電線路。
摘自《科幻“裝備”幕后的神仙推手》,有刪改
依據你對上述句子的理解,順序排列正確的一項是( )
A.①②④③ B.③①②④ C.①③②④ D.③②④①
6.閱讀回答問題。(6分)
【科學 現實】
通過科幻電影的特效制作,我們看到了幻想與現實的交織。如果說這些還停留在想象的層面,那么當科學的力量照進現實,我們就能夠見識到杰出的成就。閱讀下面的材料,了解我國科技創新引領下的現代化建設成就:
材料一:
2024年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路線完成情況。
數據來源: 交通運輸部
圖表來源:《人民日報》(2024年05月23日)
材料二:
記者日前從交通運輸部獲悉:《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路線方案》已編制完成,主骨架各條軸廊通道的路線走向和樞紐節點已明確,“6軸、7廊、8通道”由“示意圖”變成“路線圖”。下一步,交通運輸部將加大工作力度,著力將“路線圖”變成“施工圖”。
摘自《人民日報》(2024年05月23日),有刪改
材料三:
2021年2月《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發布,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的路線方案由6條主軸、7條走廊、8條通道組成,實體線網里程約29萬公里。到2025年,主骨架利用率顯著提高,運行效率、服務質量和統籌融合發展水平明顯提升,實體線網里程達到26萬公里左右。到2030年,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基本建成,實體線網里程達到28萬公里左右。到2035年,主骨架全面建成,網絡韌性顯著增強。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現代化高質量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擁有世界一流的綜合交通基礎設施體系,全面建成交通強國,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摘自2022年10月《關于加快建設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的意見》,有刪改。閱讀上面三則材料,按要求回答問題。
(1)閱讀材料一,概括主要信息。(2分)
(2)結合三則材料,綜述我國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建設的構想。(4分)
7.閱讀回答問題。(4分)
【科學 探索】
國家非凡的建設成就,讓我們內心生發出愛國的豪情壯志。當然,我們不能止步于此,青年學子也正在不斷地探索、研究:
青少年與神舟航天員同養斑馬魚活動啟動
本報訊昨天,2024年度“天地共播一粒種——青少年與航天員一起養斑馬魚”科學教育活動啟動,青少年將與航天員同養斑馬魚。隨神舟十八號飛向中國空間站的斑馬魚,正在經過特別設計的“太空水族箱”中暢游,這也是國內首個在軌水生生態研究項目。目前,神舟十八號乘組正在精心照料形成獨立生態自循環系統的“太空水族箱”。地面上的學生科研團隊,領到了空間站“同款”斑馬魚,他們將設計開展天地對比實驗,參照太空實驗的過程同步進行,形成科學日志或實驗報告。
摘自《北京晚報》,有刪改
請根據上述文本簡要梳理消息的寫作過程。
二、閱讀理解(40分)
(一)8.閱讀回答問題。(12分)
古代文學家筆下的自然山水,或清幽,或雄奇,或秀麗,均顯造化之妙。如《答謝中書書》《與朱元思書》中的山水,讓人流連忘返,生發出無限情思。但在紀實文本里對山水的描寫則細致準確,山勢緩急,道路走向,山石泉水都很清晰,例如明代孟霦在《賀蘭山赤木隘口記略》中的記述:
賀蘭山,回斜四百余里。高岡聳萃,為鎮之壁。其蹊徑可馳入者,五余處。而赤木口尤易。入歲久,關敝,敵得輕進。二年漸次修復惟赤木口關不能固蓋山勢至此散緩溪口可容百馬。其南低峰仄徑,通敵人者不可勝。塞麓有古墻可蹴而傾也,以其地多礫少泉,故難為工。劉公乃奏請重修,發金四萬。己亥,巡撫楊公守禮至,則循麓抵口,令人遍剖崖谷,得壤土數處。且山多石,可作砌,省斧鏟。又去口三十里,有四泉。作水車百輛,運之,令都指揮呂仲良董①其役,比他關為最固。謀及百年,成于一旦,視修葺之慎,其無望于來者乎。
注:①董:監管;督查。
(有刪改)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4分)
①敵得輕進
②塞麓有古墻可蹴而傾也
③作水車百輛
④比他關為最固
(2)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①以其地多礫少泉,故難為工。
②且山多石,可作砌,省斧鏟。
(3)、請用“/”符號給畫線的句子斷句。(2分)
二年漸次修復惟赤木口關不能固蓋山勢至此散緩溪口可容百馬
(4)《答謝中書書》《與朱元思書》中山水的作用和《賀蘭山赤木隘口記略》中山水的作用有何不同?(2分)
(二)9.閱讀回答問題。(4分)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寧夏巡撫楊守禮奏請朝廷,決心修筑赤木口關墻,重新設防。赤木口關墻動工之際,楊守禮到現場巡視,并賦詩一首,記錄了當時的情景,詩曰:
登賀蘭山修赤木口
曉登赤木口,萬壑怒生風。
良馬猶驚險,衰身欲墮空。
籌邊不計苦,凈虜豈言功。
沙里三杯酒,出山見月東。
楊守禮(1484—1555),字秉節,號南澗,山西人,明朝正德六年(1511)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少保。
(1)下面對詩歌理解錯誤的一項是()(2分)
A.首聯用擬人的修辭手法,一個“怒”字賦予風以人的情態,寫出了狂風在群山萬壑中奔騰的氣勢,突出了風的強勁。
B.頷聯中的“驚”“墮”二字描寫了在赤木口良馬也受到驚嚇,詩人也好像要墜崖,側面描寫出赤木口關地勢的險要。
C.頸聯用“不計苦”“豈言功”直接抒情,表明心意。尾聯借用酒與月,將慷慨豪邁之中的悠然灑脫之情進行了抒發。
D.這首詩即景抒情,寫籌建邊關,表達抗敵的情懷。語言簡潔而富有韻味,情感悲愴,營造出了痛苦傷悲的蒼涼之境。
(2)這首詩塑造了一個怎樣的詩人形象?請簡要賞析。(2分)
(三)10.閱讀回答問題。(10分)
從滴水到長河
①因為要寫長江,就尋了個機會跟長江科考隊沿著長江逆流而上,一直走到了長江源。長江西源在格拉丹東雪峰,海拔6400米。我爬到了5500米,在冰川上看到了冰川融水,滴答,滴答,一滴水一滴水往下滴。浩浩蕩蕩的長江,就是這樣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幾百萬年默默無聞地在滴下來,滴水成流,最終積細流而成就江河。
②我們讀書其實也是這樣,一本書,一字字、一行行、一點一點念,最后念出了很多書,念出了一個有知識的人,有文化的人,有情趣的人,有格調的人,有格局的人,變成一個學富五車的人,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人。寫作的感受也是如此,一字字,一句句累積出來,10年間,我就干了兩件事,寫兩本書,一本四年,一本六年。
③“從滴水到長河”,既是我閱讀的一個感覺,也是寫作的一個感覺,同時也是我對人生的一個描述。我們每個人一步一步往前走,從小走到我們今天這個樣子,繼續走,走完一生,就像從滴水到浩蕩的長河。
④閱讀就像從一個點開始,一點一點地積累,然后積累到最后變成一條長河。我們可能會覺得是不是這條長河都是在這個過程中積累的,每一滴水都是我們讀的書,其實也不是這樣。讀過的很多書,寫什么你全忘了,但是它給你留下了另外一方面的影響,我恰恰覺得這是最有意義的閱讀。這種模糊的印象其實突破了實實在在的、具體的那種條分縷析,它已經慢慢地內在于我們的感覺,成為我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