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20分鐘,滿分:120分)
溫馨提示:1.本試卷共8頁�?荚嚱Y束后,將答題卡交回。2.答卷前,考生務必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座號填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3.試卷答案必須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的位置,不能寫在試卷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涂改液、膠帶紙、修正帶。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
華語網說明:網頁版為TXT無格式文檔,僅供預覽;完整Doc文檔及答案請點此下載。
一、積累運用(共30分)
1.下列選項中加點字注音全對的一項是( )
A.靜謐(mì) 狡黠(jí) 隨聲附和(huò) 接踵而至(zhǒng)
B.詰難(jié) 亙古(gèng) 心有靈犀(xī) 間不容發(f�。�
C.翹首(qiáo) 箴言(zhēn) 不屑置辯(xiè) 頓開茅塞(sè)
D.眼眶(kuāng) 渲染(xuān) 吹毛求疵(cī) 一氣呵成(hē)
2.下列詞語書寫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襤褸 闊綽 鳩占雀巢 嬌揉造作
B.贓物 鬼譎 金戈鐵馬 前撲后繼
C.棧橋 秘訣 根深蒂固 強聒不舍
D.簫索 鄙夷 持之以恒 言不及意
3.有關下面文段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閱讀是一個人獲得知識、滋養精神最有效的方式,然而閱讀也有“深”“淺”之分。淺閱讀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而采取瀏覽式、娛樂式的閱讀方式,它所追求的是短暫的視覺快感和心理愉悅。深閱讀是指對有價值的作品進行反復揣摩、深刻思考的閱讀,如沉浸在一部紙質經典書中的閱讀。深閱讀的過程既是汲取知識的過程,也是質疑、探究,形成更深層價值取向、實現精神跨越的過程。
A.“最”是副詞,“汲取”是動詞,“深刻思考”“反復揣摩”是偏正短語。
B.“閱讀是一個人獲得知識、滋養精神最有效的方式。”句中“方式”是賓語。
C.劃線句中的“采”字是會意字,本意是“摘取”的意思。
D.“深閱讀的過程既是汲取知識的過程,也是質疑、探究,形成更深層價值取向、實現精神跨越的過程。”這句話表示的是承接關系的復句。
4.下面一段介紹“漢字發展”的文字中有四處語病,請選出對病句修改不正確的一項( )
漢字是一個生命體。①它生根于中華大地,綿延千載,誰都不會否認它不能記錄著中華民族悠長而富有活力的歷史。追尋它的根源,就仿佛在閱讀一部氣象萬千的中華文化史。②最初記載關于漢字起源來自戰國時代及其后的有關文獻。這些史料認為漢字是倉頡創造的,《呂氏春秋》《荀子》等皆持此論。③實際上,造字是一個艱難漫長的過程,不僅不能一蹴而就,卻不能完成于一人、甚至一代人之手。④通過人們長期的勞動生活,使漢字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多方嘗試到約定俗成,不斷發展變化。
A.第①句刪掉“不能”。
B.第②句把“最初記載”與“關于漢字起源”互換位置。
C.第③句把“卻”改為“而且”。
D.第④句把“使”改為“讓”。
5.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畫線處的句子,最恰當的一項是( )
詩歌是詩人精血凝聚的結晶。好的詩歌需要詩人具備靈敏的感知能力,_______;好的詩歌需要詩人苦修勤練,_______;好的詩歌更需要時間來成全_______。但凡動人心魄的詩歌莫不是經由時間的打磨,在詩人的內心千回百折、苦苦掙扎以后迎來的最酣暢淋漓的傾訴。
①釋歸仁說:“日日為詩苦,誰論春與秋”,嘔心瀝血,錘煉玲瓏詩句
②李汝珍說:“消磨了三十多年層層心血”,執著追求,方能承載歲月流轉
③楊巨源說:“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心思細膩,捕捉細微變化
A.③②①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②①③
6.下列關于文學、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左傳》又稱《左氏春秋》,是儒家經典之一,相傳是春秋時期史官左丘明所著,與《資治通鑒》一樣都采用了編年體的史書體例。
B.序和表都是古代的文體。序一般用作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表一般用來陳述作品主旨、創作經過,也用以親友離別,贈言規勸。
C.《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國作家莫泊桑,與美國的歐·亨利、俄國的契訶夫并稱“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
D.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
7.默寫。
①讀書費時過多易惰,__________________,全憑條文斷事乃學究故態。(培根《談讀書》)
②寂寂江山搖落處,__________________�。▌㈤L卿《長沙過賈誼宅》)
③__________________,人跡板橋霜。(溫庭筠《商山早行》)
④__________________,乞人不屑也。(孟子《魚我所欲也》)
⑤__________________,奉命于危難之間。(諸葛亮《出師表》)
⑥__________________,半竿斜日舊關城。(納蘭性德《浣溪沙》)
⑦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明寫春景而實寫冬景,用比喻的手法寫雪花之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過零丁洋》中,用對偶和比喻形象地展現風雨飄搖的政治形勢,說明國家局勢和個人命運都已經難以挽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著閱讀。(5分)
8.閱讀名著選段,回答問題。
【甲】話說周進在省城要看貢院,金有余見他真切,只得用幾個小錢同他去看,不想才到“天”字號,就撞死在地下。眾人都慌了,只道一時中了邪。行主人道:“想是這貢院里久沒有人到,陰氣重了,故此周客人中了邪。”金有余道:“賢東,我扶著他。你且去到做工的那里借口開水來灌他一灌。”行主人應諾,取了水來,三四個客人一齊扶著,灌了下去。喉嚨里咯咯的響了一聲,吐出一口稠涎來。眾人道:“好了!”扶著立了起來。周進看著號板,又是一頭撞了去。這回不死了,放聲大哭起來。
……
(1)防災減災工作關鍵在于“眾”,如何發揮“眾”的力量,提高防災減災工作成效?請結合三則材料進行概括。
(2)某校計劃11月16日下午4時進行全校師生安全疏散演練,準備邀請應急救援部門的專家張隊長到校作現場指導。請你為學校擬寫邀請函的正文內容。
邀請函
尊敬的張隊長:
您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校
2023年×月×日
二、閱讀理解(共40分)
(一)(4分)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10-11題。
餞別王十一①南游
劉長卿
望君煙水闊,揮手淚沾巾。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向人。
長江一帆遠,落日五湖春。誰見汀洲上,相思愁白蘋②。
【注釋】①王十一:名不詳,排行十一。②白蘋:水中浮草,花白色,故名。
10.請發揮想象,描繪頸聯所呈現的畫面。
11.古詩詞中“淚”的意蘊豐富,請分析本詩中的“淚”與杜甫《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中的“淚”所表達的情感。
(二)(13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題。
【甲】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梢砸粦�。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節選自《左傳·莊公十年》)
【乙】
張騫,漢中人也,建元中為郎①時,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而怨匈奴,無與共擊之。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騫以郎應募,與甘父②俱出隴西,使月氏。徑匈奴,匈奴得之,傳詣單于。單于留騫十余歲,予妻,有子,然騫持漢節不失。騫為人強力,寬大信人,蠻夷愛之。單于死,國內亂,騫與胡妻及甘父俱亡歸漢。騫行時百余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騫以校尉從大將軍擊匈奴,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西北國始通于漢矣。
(選文有刪改)
【注釋】①郎:郎官,一種官職。②甘父:張騫的隨從,匈奴人。
1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又何間焉 時時而間進
B.忠之屬也 屬予作文以記之
C.騫與胡妻及甘父俱亡歸漢 國恒亡
D.乃募能使者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1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肉食者謀之 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B.可以一戰 以君之力
C.戰于長勺 所患有甚于死者
D.乃募能使者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1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
21.第②段寫母親“固執地認為自己棚里產的柴雞蛋比超市的好多了”,下文還有哪些情節體現了母親的“固執”?請簡要概括。
22.請按要求回答問題。
①從人物描寫的角度,對畫線A句進行賞析。
②畫線B句連用了四個感嘆號,有什么好處?
23.你對文末畫波浪線句子的含義是怎樣理解的?
24.下面四個標題,你覺得哪個作為本文的標題最合適?( )
A.母親的柴雞蛋 B.母親“等蛋” C.柴雞蛋 D.母親
三、寫作表達(共50分)
25.請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田徑賽場上,我們不斷刷新著自己,達到了某個目標,突破了某個極限;在學習中,我們不斷激勵著自己,讀完了經典,攻克了難關;在生活中,我們不斷挑戰著自己,做好了力所能及的事情……最終我們會發現,正視挑戰,獲得的不僅僅是成功的喜悅,更多的是相信自己。
請你講述生活故事,表達自己的見解,抒發自己的感受。根據以上內容,請你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要求內容具體充實,文體不限。(不得使用試卷中的素材,不能透露與考生有關的信息。)
試題答案
一、積累運用(共30分)
1. C
【解析】A.和“hè”。B.亙“gèn”。D.眶“kuàng”。
2.C
【解析】A.“雀→鵲”,“劇→據”;B“惟→維”,“撲→仆”;D“匡→誆”,“喝→渴”。
3.C
華語網說明:網頁版為TXT無格式文檔,僅供預覽;完整Doc文檔及答案請點此下載。
23.結構上來說,與第一段“可她每年都要養一群母雞,下了蛋全都留著,等我周末回老家時讓我帶到城里吃”句首尾呼應,使文章結構完整。從內容上看,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感激之情。
24.A
三、寫作表達(共50分)
25.略
[乙]文翻譯:張賽,是漢中人,建元年間當上了郎官。當時,投降漢朝的匈奴人說匈奴打敗了月氏王,把月氏王的頭當作飲器,月氏族逃亡并怨恨匈奴,(只是苦于)沒有人與(他們)一同攻擊匈奴。漢朝正準備打擊匈奴,聽說這些話后,想要派出使者到月氏,途中必然經過匈奴境內,于是招募能夠出使月氏的人。張騫以郎官的身份應召,與甘父一起從隴西出關,出使月氏。經過匈奴的時候,匈奴俘獲了他們,押送到單于那里。單于扣留了張騫十多年,給他娶了妻子,生了兒子,但是張騫始終拿著漢朝出使的符節不丟失。張騫堅強有毅力,待人寬厚、誠實,匈奴人(或當地人)喜歡他。單于死去,國內動蕩混亂,張騫與匈奴妻子和隨從甘父一起逃回汊朝。張騫出行時有一百余人,離開十三年,只有兩人得以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