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勸學》圈點三辨
(448200)湖北省沙洋縣長林中學 魯修賢
《孫權勸學》選自司馬光主編的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卷六十六(中華書局1957年版),是根據《三國志·吳志·呂蒙傳》及裴松之注引《江表傳》的有關文字改寫的。故事的材料精選巧取,言約而意豐。自讀這篇課文時,我們可以適當做到下列的圈點品味——
三個字音:當、為、更 這幾個都是多音字�!爱斖俊币饧础爱數�、當權”,應讀作dāng;“但當涉獵”的“當”當“應當”講,也應讀作dāng�!盀椴┦俊薄白砸詾椤敝械摹盀椤倍甲鲃釉~,讀wéi才對�!凹锤本渲械摹案贬尀椤爸匦隆�,具動詞意味,讀gēng。
三個多義詞:事、以、見 “掌事”之“事”,可當“事務”講,含有一定的“責任”;“往事”之“事”,即“事件,事情”�!耙浴�,在“以軍中多務”中作介詞“用”,在“自以為大有所益”中與“為”組成“認為”�!耙姟痹凇耙娡露焙汀按笮趾我娛轮砗酢敝蟹謩e為“知道”與“認清,識別”的意思。
三個古今異義詞:治、博士、但 “治”,研究,今為“治理”義;“博士”,當時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今為學位最高一級;“但”,只,今為轉折連詞。
三個句末語氣詞:邪、耳、乎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句末的“邪”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嗎”;“見往事耳”句末的“耳”表示限制語氣,可譯為“罷了”;“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句末的“乎”表示感嘆語氣,可譯為“啊”。
三個稱謂:孤、卿、大兄 古時王侯自稱“孤”,孫權即是。古代君王對臣子、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以及朋友之間表示親切的第二人稱為“卿”,前者如孫權稱謂呂蒙,后者如魯肅稱謂呂蒙�!按笮帧奔撮L兄,文中呂蒙對同輩年長者魯肅的尊稱。
三個成語:吳下阿蒙、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吳下阿蒙”即當年在吳縣時的阿蒙,或說是三國時吳國名將呂蒙,特指原來不好讀書的呂蒙。后泛指缺少學識和文才的人�!笆縿e三日”即讀書人分別后三天,或說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時間,特指有了明顯的長進,一般與“刮目相看”連用。也可以單獨使用,褒講久違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等等�!肮文肯啻奔从眯碌难酃鈦砜创�,也作“刮目相看”。
三個古漢語句式:非復、何見事、遂拜蒙母 “非復吳下阿蒙”譯作“不再是原來那個呂蒙了”,是個判斷句�!按笮趾我娛轮砗酢弊g作“老兄你看起事來怎么不能早一點看到它的發展情況呢”,“何見事”即“見何事”,疑問句賓語前置,是個倒裝句�!懊C遂拜蒙母”譯作“魯肅于是拜見了呂蒙的母親”,“拜”后省略介詞“于”,是個省略句。
三個人物:孫權、呂蒙、魯肅 孫權勸學,先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繼而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從孫權的言語中可見其如何善于勸說,可感其怎樣的對呂蒙親近、關心、期望。這里是國君對臣子的“教訓”口吻。魯肅親見呂蒙的變化之大竟然判若兩人,情不自禁,說話用了“贊嘆”口吻。呂蒙的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態度坦然得當之無愧,話里不乏“責備”口吻。孫權勸得認真,魯肅與呂蒙調侃得多趣,二者情調不同,三人性格有異。
三個層次:勸、學、變 短文剪裁講究,詳略得當。第一層重點突出孫權善“勸”,命令未奏效時,孫權又用自身學習的體會再勸,并駁回呂蒙的借口。第二層寫呂蒙“就學”,呂蒙不得已開始學習,至于如何刻苦學習、如何日見長進,文章只字未提。第三層寫呂蒙學習后的變化,僅用一個“及”字,引出呂蒙學習的效果。
三個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 本文是記敘文,按時間的推移和事件的發展進行記敘,情節完整,重點突出。對話描寫、神情描寫(“大驚”)、動作描寫(“拜蒙母”)均能生動傳神,使人物形象富于情味。孫權的議論(論點:“不可不學”;論據:“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以及魯肅與呂蒙的“論議”融匯于記敘間,順應了展開情節和突出主題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