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范文】
【范文一】
充電
沒有一本萬利的知識。未來社會的競爭,必將逐漸從知識競爭轉向學習能力的競爭。
常言道:“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無止境地學習,是每一個智者所必需的。人要想不斷地進步,就得活到老、學到老。在學習上不能有厭足之心。
因為人類幾千年積累下來的知識文化,不能在短時間內學完。就算把一生幾十年的時間都用來學習,也還是很有限的。正所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尤其在當今這個時代,世界在飛速發展,知識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據說現在一個人一年的信息接收量相當于17世紀英國一個農場主17年的閱讀量的總和。人們應對千變萬化的世界,就必須努力做到活到老、學到老,要有終身學習的態度。何況現代社會的知識壽命大為縮短,知識淘汰的速度正在逐漸加快,過去所學習的知識,會很快過時。一個人如果不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很快就會進入所謂的“知識半衰期”,很快就會被淘汰。據統計,當今世界九成以上的知識是近三十年產生的,知識半衰期只有五至七年。而且人的能力就像蓄電池一樣,會隨著時間而逐漸流失。人們的知識需要不斷“加油”、“充電”,不及時“充電”很快就會在現代社會中失去能量。
所以,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知識經濟時代,人類惟有把學校教育延長為終身的學習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終身學習,講的是人一生都要學習。從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學習將伴隨人的整個生活歷程并影響人一生的發展。簡言之,就是活到老,學到老。
“活到老,學到老”,這是毛澤東常說的一句話,也是他一生讀書學習的真實寫照。他常說:飯可以少吃,覺可以少睡,書不可以不讀;讀書治學,一是要珍惜時間,二是要勤奮刻苦,除此以外,沒有什么竅門和捷徑。因此,無論是在戎馬倥傯的戰爭年代,還是新中國成立后的革命和建設時期,為了求知,為了解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問題,毛澤東孜孜不倦地從大量的書籍中汲取營養。他總是擠時間讀書,有時白天實在忙不過來,就減少夜晚的睡眠時間來讀書。據他身邊的工作人員回憶,毛澤東每天的睡眠時間很少,有時讀書就像工作一樣,常常是通宵達旦。即使每次外出,毛澤東也總要帶些書,或者向當地借些書來讀。
知識就是力量,只要你堅持不懈地學習,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這對你的成長和事業的發展是非常有價值的。人就是在不斷的學習中發展和壯大起來的。在佛教里,盤達特是鳩摩羅什小乘佛教的老師,但是后來他又拜鳩摩羅什為大乘佛教的老師;大乘小乘互為師,成為中國佛教的美談。又因為孔子不恥下問,拜童子項橐為師,故而成其為孔子。不學習就沒有進步,就難以取得輝煌的成績。
【范文二】充電
吃完晚飯,窗外又淅淅瀝瀝的下起雨來,我忽然想起媽媽晚上還要去公司參加演出彩排(媽媽單位喜迎開工慶典),眼看著老天爺也不開個臉,就關切的問媽媽:“又下雨了,您還去公司嗎?”“當然去了,不能因為我一個人耽誤了整個活動的排練呀,你自己在家參加原創樂園的現場交流會吧,和老師們多討論討論,媽媽走了,再見!”
也許是媽媽的敬業精神激勵了我,這次我沒有貪戀電視節目,急急忙忙地上校信通原創樂園論壇了。論壇里好熱鬧呀,博友和老師、家長們激烈的討論讓我很受教育和啟發。這時,我看到王仁元老師寫了一首非常貼合今晚意境的小詩,詩的內容是這樣的:《冒雨聆教》:“盛夏將至,暴雨傾盆,撐傘淌濁,唯網是親。意欲何為,聆劉海明,有何希翼,醍醐灌頂”。此時此刻,我一個人在家,幸好有校信通的陪伴,我才不覺得孤單,聆聽著窗外的“刷刷”雨聲、論壇里的精彩的點撥聲,讓我有一種豁然貫通的感覺,特別是聯系王老師“唯網是親和醍醐灌頂”這兩句,實在是感覺太精彩了,我忽然有一種想評論一下這首小詩的沖動。由于我是新來乍到,竟然沒有填寫回復主題的內容,讓王仁元老師一頭霧水。不過,王老師還是猜出了我的心意,及時的回復了我,這時,我猛然意識到自己的失誤,不禁面紅耳赤。
這時,媽媽回來了,她顧不上換下一身濕漉漉的衣服,一進門就急忙來到論壇里,我對媽媽講了剛才的小插曲,媽媽也不禁笑了起來,囑咐我說:“下次一定要注意奧”。接著,我又和媽媽一起拜讀了其他博友們的許多帖子,特別是本草堂劉博濤老師講的有關學問的觀點,更是讓我受益匪淺:“學問學問,邊學邊問,心有疑問,勇于提問,不恥下問,善于自問”。這六“問”總結出了善于提問在我們的學習和成長中的重要性。我覺得在平常的學習中,我真的很欠缺這“六問”。
新學期馬上就要開始了,經過這一次網上“充電”,我有信心在新學期取得更大的進步。在此,我衷心的感謝校信通老師們的辛勤付出和廣大博友們的鼎力支持,我會努力加油的!
【范文三】充電
多蘿茜·比林頓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今天所知道的東西,到明天就會過時,如果我們停止學習,就會停滯不前。
21世紀是一個開放,溝通,合作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競爭,危機,多變和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要想在這個時代生存下來并力求大的發展,就必須要求自己主動去學習,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做到古人說的那樣活到老,學到老。
當今各行各業想要成功的人士或已經成功的人士,他們總是不停地學習,獲取新知識,了解新資訊,把握新趨勢,放長眼光,因此他們成功的機會才會比一般人多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