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簡介
《孫子兵法》共有13篇,各篇均有其主題思想,但又構成一完整的思想體系。是春秋末期我國古代大軍事家孫武所著的一部軍事經典著作。雖然大家都贊同《孫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和內容出自孫武,但后人因不同版本收錄或介紹不同而有爭議,幸好在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一部《孫臏兵法》和《孫子兵法》的殘簡,以及記載孫武言行的70余枚竹簡后,才讓學者們傾向于13篇應出自孫武之手,所謂82篇則是孫武后學所著,是用以補充和解釋13篇的。
《孫子兵法》既是一部軍事經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輝的哲學著作。它是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貴的遺產。孫武在其書中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軍事理論體系。這一理論不僅深受戰國以來歷代軍事家的重視和推崇,對他們的軍事思想和實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而且在世界軍事思想領域內也擁有廣泛的影響,享有極高的聲譽,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科學價值。
《孫子兵法》雖不可避免地受到它所處時代的限制,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陷。但瑕不掩瑜,這些缺陷并不能掩蓋它的光輝,絲毫也無損于它的偉大。
《孫子兵法》各篇思想簡介
《計》篇論述的是能否進行戰爭的問題。
孫武指出,戰爭是關系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暗馈�、“天”、“地”、“將”和“法”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五項基本要素。
“道”指使人民與統治者同心同德;“天”指晝夜、晴雨、寒暑等氣候時節和天命、人事、道義;“地”指土地和地勢、地形的高下、險要、平坦、距離的遠近,攻守進退的利弊;“將”指將帥的智謀、賞罰必信、愛撫士卒、英勇果斷和軍紀嚴明;“法”則指軍隊的組織編制、將吏職責的劃分和管理,以及軍需物資的供應、管理。
孫子認為,從這五要素出發,根據國君是否賢明,將帥有無才能,“天”、“地”二方面的條件如何,法令能否貫徹實行,兵力強弱與否,軍隊是不是訓練有素,和賞罰是否分明,可以預知戰爭的勝負,從而采取適當的對策和相應的行動。
《作戰》篇主要闡述的是如何進行戰爭。
孫子認為,戰爭的消耗和戰費的開支是十分龐大的,戰爭曠日持久勢必危及國家的存亡。所以,他主張速勝。
此外,為彌補己方的消耗和削弱敵國,他又主張“因糧于敵”,“勝敵而益強”。
《謀攻》篇主要論述了如何進攻敵國的問題。
孫子主張以盡可能小的代價,去取得最大的成功,即力求不戰而勝,不靠硬攻而奪取敵城,不需久戰而毀滅敵國。所以,為實現這一目標,他就特別強調以謀略取勝,指出:用兵的上策首先是以政治謀略取勝,其次以外交手段取勝,再次是使用武力取勝,下策才是攻城。而要做到這一點,就不僅需要知己,還要做到知彼。
《形》篇主要講如何利用物質之“形”來保全自己,取得完全的勝利。
孫子認為,只有先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然后等待和尋求戰勝敵人的時機,才能奪行戰爭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