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飾后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于前;
用以裝飾后宮、廣充侍妾、爽心快意、悅入耳目的所有這些都要是秦國生長、生產的然后才可用的話,那么點綴有珠寶的簪子,耳上的玉墜,絲織的衣服,錦繡的裝飾,就都不會進獻到陛下面前;
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于側也。
那些閑雅變化而能隨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麗,也不會立于陛下的身旁。
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昭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
那敲擊瓦器,拍髀彈箏,烏烏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確真是秦國的地道音樂了;那鄭、衛桑間的歌聲,《昭虞》《武象》等樂曲,可算是外國的音樂了。
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如今陛下卻拋棄了秦國地道的敲擊瓦器的音樂,而取用鄭、衛淫靡悅耳之音,不要秦箏而要《昭虞》,這是為什么呢?難道不是因為外國音樂可以快意,可以滿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
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
可現在陛下對用人卻不是這樣,不問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國的就要離開,凡是客卿都要驅逐。
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這樣做就說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聲色方面;而所輕視的,卻是人民士眾。這不是能用來駕馭天下,制服諸侯的方法��!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
我聽說,地域廣的,糧食必多;國家大的,人民必眾;武器鋒利的,兵士一定勇敢。
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所以泰山不拒絕土壤,方能成為巍巍大山;河海不遺棄溪流,方能成為深水;稱王的人不拋棄民眾,才能表現出他的德行。
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
所以,地不分東西,民不論國籍,一年四季都富裕豐足,鬼神也會來降福。這正是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的原因��!
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問,裹足不入秦,此所謂借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現在陛下卻拋棄百姓以幫助敵國,拒絕賓客以壯大諸侯,使天下之士退出秦國而不敢往西,裹足不敢入秦,這正是人們所說的把糧食送給強盜,把武器借給敵人��!
夫物不產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于秦,而愿忠者眾。
許多東西并不產于秦,然而可當作寶物的卻很多;許多士人都不出生在秦國,可是愿意對秦盡忠心的卻不少。
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現在驅逐客卿而幫助敵國,減少本國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實力,結果在內使自己虛弱,在外又和各國諸侯結怨,象這樣做而想使國家不陷于危境,這是辦不到的��!”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
秦王(采納了李斯的意見)于是廢除了逐客的命令,恢復了李斯的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