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四重奏
弦樂四重奏是以奏鳴曲典型為基礎的曲體,所以在貝多芬的四重奏里,可以看到和他在奏鳴曲與交響曲內相同的演變。他的趨向是旋律的強化,發展與形式的自由;且在弦樂器上所能表現的復音配合,更為富麗更為獨立。他一共制作十六闋四重奏,但在第十一與第十二闋之間,相隔有十四年之久,一八一○……一八二四。故最后五闋形成了貝多芬作品中一個特殊面目,顯示他最后的藝術成就。當第十二闋四重奏問世之時,《D調彌撒曲》與《第九交響曲》都已誕生。他最后幾年的生命是孤獨。尤其是藝術上的孤獨,連親近的友人都不了解他了……疾病。困窮。煩惱侄子的不長進煎熬他最甚的時代。他慢慢地隱忍下去,一切悲苦深深地沉潛到心靈深處。他在樂藝上表現的,是更為肯定的個性。他更求深入,更愛分析,盡量汲取悲歡的靈泉,打破形式的桎梏。音樂幾乎變成歌辭與語言一般,透明地傳達著作者內在的情緒,以及起伏微妙的心理狀態。一般人往往只知鑒賞貝多芬的交響曲與奏鳴曲;四重奏的價值,至近數十年方始被人賞識。因為這類純粹表現內心的樂曲,必須內心生活豐富而深刻的人才能體驗;而一般的音樂修養也須到相當的程度方不致在森林中迷路。
作品第一二七號:《降E大調四重奏》(Quatuor in E?b)第十二闋……第一章里的"發展",著重于兩個原則:一是純粹節奏的,一個強毅的節奏與另一個柔和的節奏對比。一是純粹音階的。兩重節奏從E?b轉到明快的G,再轉到更加明快的C。以靜穆的徐緩的調子出現的Adagio包括六支連續的變奏曲,但即在節奏復雜的部分內,也仍保持默想的氣息。奇譎的Scherzo以后的"終局",含有多少大膽的和聲,用節略手法的轉調……最美妙的是那些Adagio,包括著Adagio ma non troppo;Andante con molto;Adagio molto espressivo。好似一株樹上開滿著不同的花,各有各的姿態。在那些吟誦體內,時而清明,時而絕望……清明時不失激昂的情調,痛苦時并無疲倦的氣色。作者在此的表情,比在鋼琴上更自由;一方面傳統的形式似乎依然存在,一方面給人的感應又極富于啟迪性。
作品第一三○號:《降B大調四重奏》(Quatuor in B?b)第十三闋……第一樂章開始時,兩個主題重復演奏了四次,……兩個在樂旨與節奏上都相反的主題:主句表現悲哀,副句由第二小提琴演出的表現決心。兩者的對白引入奏鳴曲典型的體制。在詼謔的Presto之后,接著一段插曲式的Andante:凄涼的幻夢與溫婉的惆悵,輪流控制著局面。此后是一段古老的Menuet,予人以古風與現代風交錯的韻味。然后是著名的Cavatinte—Adagio molto espressivo,為貝多芬流著淚寫的:第二小提琴似乎模仿著起伏不已的胸脯,因為它滿貯著嘆息;繼以凄厲的悲歌,不時雜以斷續的呼號……受著重創的心靈還想掙扎起來飛向光明……這一段倘和終局作對比,就愈顯得慘惻……以全體而論,這支四重奏和以前的同樣含有繁多的場面,Allegro里某些句子充滿著歡樂與生機,Presto富有滑稽意味,Andante籠罩在柔和的微光中,Menuet借用著古德國的民歌的調子,終局則是波希米亞人放肆的歡樂。但對照更強烈,更突兀,而且全部的光線也更神秘。
作品第一三一號:《升C小調四重奏》(Quatuor in C?# min。)第十四闋……開始是凄涼的Adagio,用賦格曲寫成的,濃烈的哀傷氣氛,似乎預告著一篇痛苦的詩歌。瓦格納認為這段Adagio是音樂上從來未有的最憂郁的篇章。然而此后的Allegro molto vivace卻又是典雅又是奔放,盡是出人不意的快樂情調。Andante及變奏曲,則是特別富于抒情的段落,中心感動的,微微有些不安的情緒。此后是Presto,Adagio,Allegro,章節繁多,曲折特甚的終局……這是一支千緒萬端的大曲,輪廓分明的插曲即已有十三四支之多,仿佛作者把手頭所有的材料都集合在這里了。
作品第一三二號:《A小調四重奏》(Quatuor in A min。)第十五闋……這是有名的"病愈者的感謝曲"。貝多芬在Allegro中先表現痛楚與騷亂,第一小提琴的興奮,和對位部分的嚴肅。然后陰沉的天邊漸漸透露光明,一段鄉村舞曲代替了沉悶的冥想,一個牧童送來柔和的笛聲。接著是Alle……gro,四種樂器合唱著感謝神恩的頌歌。貝多芬自以為病愈了。他似乎跪在地下,合著雙手。在赤裸的旋律之上(An……dante),我們聽見從徐緩到急促的言語,賽如大病初愈的人試著軟弱的步子,逐漸回復了精力。多興奮!多快慰!合唱的歌聲再起,一次熱烈一次。虔誠的情意,預示瓦格納的《帕西發爾》歌劇。接著是Allegro alla marcia,激發著青春的沖動。之后是終局。動作活潑,節奏明朗而均衡,但小調的旋律依舊很凄涼。病是痊愈了,創痕未曾忘記。直到旋律轉入大調,低音部樂器繁雜的節奏慢慢隱滅之時,貝多芬的精力才重新獲得了勝利。
作品第一三五號:《F大調四重奏》(Quatuor in F)第十六闋……這是貝多芬一生最后的作品。未完成的稿本不計在內。第一章Allegretto天真,巧妙,充滿著幻想與愛嬌,年代久遠的海頓似乎復活了一剎那:最后一朵薔薇,在萎謝之前又開放了一次。Vivace是一篇音響的游戲,一幅縱橫無礙的素描。而后是著名的Lento,原稿上注明著"甘美的休息之歌,或和平之歌",這是貝多芬最后的祈禱,最后的頌歌,照赫里歐的說法,是他精神的遺囑。他那種特有的清明的心境,實在只是平復了的哀痛。單純而肅穆,虔敬而和平的歌,可是其中仍有些急促的悲嘆,最后更高遠的和平之歌把它撫慰下去,……而這縷恬靜的聲音,不久也朦朧入夢了。終局是兩個樂句劇烈爭執以后的單方面的結論,樂思的奔放,和聲的大膽,是這一部分的特色。
四 協奏曲
貝多芬的鋼琴與樂隊合奏曲共有五支,重要的是第四與第五。提琴與樂隊合奏曲共只一闋,在全部作品內不占何等地位,因為國人熟知,故亦選入。
作品第五十八號:《G大調鋼琴協奏曲》(Concerto pour Piano et Orchestre in G)第四協奏曲,一八○六年作……單純的主題先由鋼琴提出,然后繼以樂隊的合奏,不獨詩意濃郁,抑且氣勢雄偉,有交響曲之格局。"發展"部分由鋼琴表現出一組輕盈而大膽的面目,再以飛舞的線條(arabesque)作為結束……但全曲最精彩的當推短短的Andante con molto,全無技術的炫耀,只有鋼琴與樂隊劇烈對壘的場面。樂隊奏出威嚴的主題,肯定是強暴的意志;膽怯的琴聲,柔弱地,孤獨地,用著哀求的口吻對答。對話久久繼續,鋼琴的呼吁越來越迫切,終于獲得了勝利。全場只有它的聲音,樂隊好似戰敗的敵人般,只在遠方發出隱約叫吼的回聲。不久琴聲也在悠然神往的和弦中緘默……此后是終局,熱鬧的音響中雜有大膽的碎和聲(arpeggio)。
作品第七十三號:《"帝皇"鋼琴協奏曲》(Concerto "Empereur"in E?b)第五協奏曲,一八○九年作。"帝皇"二字為后人所加的俗稱……滾滾長流的樂句,像瀑布一般,幾乎與全樂隊的和弦同時揭露了這件莊嚴的大作。一連串的碎和音,奔騰而下,停留在A?#的轉調上。浩蕩的氣勢,雷霆萬鈞的力量,富麗的抒情成分,燦爛的榮光,把作者當時的勇敢。胸襟。懷抱。騷動,一八○九為拿破侖攻入維也納之年。全部宣泄了出來。誰聽了這雄壯瑰麗的第一章不聯想到《第三交響曲》里的crescendo?……由弦樂低低唱起的Adagio,莊嚴靜穆,是一股宗教的情緒。而Adagio與Finale之間的過渡,尤令人驚嘆。在終局的Rondo內,豪華與溫情,英武與風流,又奇妙地融冶于一爐,完成了這部大曲。
作品第六十一號:《D大調提琴協奏曲》(Concerto pour Violon et Orchestre in D)第一章Adagio,開首一段柔媚的樂隊合奏,令人想起《第四鋼琴協奏曲》的開端。兩個主題的對比內,一個C?#音的出現,在當時曾引起非難。Larghetto的中段一個純樸的主題唱著一支天真的歌,但奔放的熱情不久替它展開了廣大的場面,增加了表情的豐滿。最后一章Rondo則是歡欣的馳騁,不時雜有柔情的傾訴。
五 交響曲
作品第二十一號:《第一交響曲》(in C)一八○○年作。一八○○年四月二日初次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