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07年北京中考語文分類題集(記敘性閱讀)
(2022年北京中考語文試卷)
閱讀《我的老師齊白石》,完成1-4題。(共12分)
我的老師齊白石
①白石老師平時作畫,既不看真實的對象,也不看草稿,就是那樣“憑空”自由自在地在紙上涂寫,但筆墨過處,花鳥魚蟲、山水樹木盡在手底成長,而且層出不窮,真是到了“胸羅萬象”“造化在手”的地步。
華語網說明:我們還為你分析整理了完整的2022-2007年的北京中考語文試卷各類題集共20份,點此進入該組題集后可根據提示選擇下載。
②有次我在江南寫生,一天午后躺在一棵大松樹下休息,仰觀天際伸出的松枝,忽然感到似在哪里見過。想想才恍然明白,那分枝布葉及松塔的形態,原來就像一幅白石老師的畫。這使我感佩老師作畫不僅是從造化入手,而且觀察得是那樣細致,認識得是那樣深刻。過去有人批評國畫家的“憑空”作畫就是不重視生活,殊不知優秀的傳統畫家都是把觀察生活、認識生活作為藝術修養極其重要的部分,當他正式進行創作時,認識生活的階段已經成為過去。我們不能設想白石老師一邊執筆一邊觀看,能畫出今天這樣生動的小魚小蝦。
③白石老師晚年作畫,喜歡題“一揮”兩個字,不了解的人就會聯想到,大畫家作畫,信筆草草,一揮而就。實際上,老師在任何時候作畫都很認真,很慎重,并且是很慢的,從來就沒有如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樣信手一揮過。他寫字也是一樣,有人請他隨便寫幾個字,他總是把紙疊了又疊,前后打量斟酌。有時字寫了一半,還要抽出筆筒里的竹尺在紙上橫量豎量,使我這在旁邊幫忙按紙的人都有點著急,甚至感到老師做事有點笨拙�?墒堑葢覓炱饋�,這些字畫馬上又會使你驚嘆,你會在那厚實拙重之中,感到最大的智慧和神奇。
④老師有句詩道“采花蜂苦蜜方甜”,好心的藝術家往往只愿把有豐富滋養的甜美成果分享給人,卻不愿人知道自己所受的辛苦。假若有人問白石老師在他的藝術修養上下過多大的苦功,我想以“鐵杵磨成針”來作比也并不怎么過分。就以老師畫案上那塊硯臺來說,那是一塊又粗又厚的石硯,但以老師作畫之勤,經過千萬次的研磨,硯底有的地方已經很薄。近年別人給他磨墨時,他總是囑咐往厚處磨,不要把硯底磨穿了。勤學苦練,功夫不可間斷,是歷代藝術大師的名言,白石老師就是身體力行的典范。
⑤老舍先生收藏了一幅白石老師的釣絲小魚圖。圖中很大的篇幅只有一根被微風吹動的釣絲,下邊是幾條被釣餌所吸引的小魚,墨色淡淡的。畫面似乎沒有什么東西,但是,我們眼前卻似乎浮現出這樣的場景-晚風習習,天邊一抹晚霞,人在清澈的池塘邊觀看游魚,閑適愜意。畫面上那一根釣絲給人無限的想象和美妙的感覺。這張畫使我們深深體會到白石老師感覺的敏銳和感情的真摯。更可貴的是這些作品的思想感情與我們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不感覺有什么疏遠和隔膜。
⑥一次,我陪一位著名的印度詩人去訪問老師,老師畫了一幅牽�;ㄋ退�。畫面中的牽�;ㄓL向露,欣欣向榮。詩人站在畫前激動地說:“這花的艷麗生動使我感到在枝葉間就要穿出一只蝴蝶。”停了一下,他又說:“這不僅是一棵花,這是東方人對和平美好生活的歌頌。”在國際和平獎授獎儀式上,藝術家郁風代白石老師致答詞:“正因為愛我的家鄉,愛我的祖國美麗富饒的山河土地,愛大地上的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花費了我的畢生精力,把一個普通中國人的感情畫在畫里、寫在詩里。直到近幾年,我才體會到,原來我追求的就是和平。”
⑦我很喜歡白石老師九十多歲時畫的一棵棕樹。棕千筆直沖天,棕葉下垂,筆力之雄健真可說是“如能扛鼎”。我不想說畫里的棕皮、棕葉的質感如何的神似,只想說我感到的那種震撼人心的氣魄,正如畫上題字“直上青霄無曲處”傳達出的中華民族雄邁、昂揚、不屈的精神。我想不管是誰,站在白石老師的作品之前,都會感到清新蓬勃的氣息、雄強健壯的力量撲面而來,心胸為之一快,精神為之振奮。
⑧白石老師逝世前,還是經常不斷地創作,這些作品精神飽滿,一點未見衰頹之氣。他九十六歲畫的一幅秋海棠,紅光滿紙,神采煥發,濃艷至極。另外一幅萬年青,真有一種永不衰竭的生命力。賞畫思人,對白石老師“一揮”的題字,我有了更真切的理解。(取材于李可染的文章)
1. 文章先回憶了白石老師(1)“憑空”作畫、(2)_____________、(3) _____________三個細節,然后談到釣絲小魚圖、牽�;▓D、棕樹圖等畫作體現的藝術追求,表達了作者對老師的感佩和懷念。(2分)
2. 作者認為白石老師的“一揮”并不是有些人理解的“大畫家作畫,信筆草草,一揮而就”。結合全文,說說你對白石老師的“一揮”有哪些理解。(4分)
3. 結合上下文,簡要分析第⑦段中“撲面而來”一詞的表達效果。(3分)
4. 作者筆下的齊白石老師有哪些值得你學習的精神品質?依據文章內容列舉三點。(3分)
(2021年北京中考語文試卷)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5-7題。(共10分)
①父親是村里公認的棋王。農閑時總有人找父親對弈。無論對方棋藝如何,父親總是認真對待,經常讓對方乘興而來,又連輸數盤敗興而去。母親有時會勸父親:“你就不能讓著人家一點?這么不給人家面子,以后誰還理你!”父親揚起眉毛說:“不給面子,找我下棋的人也沒少,還越來越多吶!”
②我從小就被父親帶入講智謀、拼勇氣、權取舍的象棋世界。起初我分不清“馬別腿”,也不懂各兵種的配合,一味追求殺得痛快,往往為了吃一個棋子而損失慘重,于是悔棋成了家常便飯。父親盡管無奈,也只能苦笑著同意。等我完全學會規則,父親的態度就變了。一次對弈前他嚴肅地跟我說:“從今天開始,我讓子不讓棋。讓幾個子、讓什么子,你說了算,一旦開始下棋,你必須落子無悔,我也決不手軟。”我嘴上應承,心里卻不以為意。一陣拼殺,我的“將”被逼得走投無路,我又習慣性地悔棋,父親堅決不同意。母親沒好氣地說父親:“跟個孩子較什么真,你讓他一步不行嗎?”父親說:“那不行,棋有棋的道,下棋講究個落子無悔,為啥?棋子落地,板上釘釘�,F在我讓著他,以后誰讓著他啊!”母親搖了搖頭,只得轉而安慰我:“咱不跟他玩了,就知道欺負孩子。”母親的話像催淚彈,我的眼淚立刻涌了出來,我哽咽著對父親說:“再也不跟你下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