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是我國戰國中期的改革家。他到秦國后,便說服秦孝公變革舊的法規,爭取國家富強。
當時,商鞅要在秦國實行變法是很困難的。這一方面是因為一些舊貴族對變法持反對意見,另一方面老百姓也不相信秦孝公會真心實意地進行改革。
面對重重困難,商鞅心想:要在秦國進行改革,首先就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于是,他在新的法令頒布之前,想出了一個取得老百姓信任的好辦法。
這天清晨,商鞅派人在京城的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高的大木柱,并在南門城墻上掛出告示,聲稱:要是有誰能把這根大木柱扛到北門,朝廷就賞給他10兩黃金。
這一消息立刻在全城引起了轟動。人們紛紛涌向南門,擁在大木柱的四周,大家七嘴八舌,議論紛紛,但是沒有一個人相信天下會有這么好賺的錢。更有一些膽小怕事的人,害怕惹飼生非,自找苦吃,悄悄地溜走了、因此,盡管這天前來圍觀大木柱的人成百上千,但是沒有一個人上前去搬動它。
第二天,商鞅又讓人在南門掛出告示,聲稱:如果有誰能把這根大木柱扛到北門,朝廷就賞給他50兩黃金。
告示掛出后不久,從圍觀的人群中走出一個人來,把大木柱扛起來就走。眾多圍觀者緊隨其后,朝北門聲去。
當扛大木柱的人到達北門后,商鞅叫手下的官員給了他50兩黃金,并當眾宣布:“為了使咱們的國家強大起來,我受秦孝公的委托,推行新法。今后,凡是按新法辦事的,都可有重賞,就像這位扛大木柱的人一樣�?墒�,要是誰膽敢違抗法令,我定斬不饒!”說完此話,便叫人把新的法令條文掛了出來。
商鞅“立木取信”一事在全國上下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它不但為朝廷樹立了一個言而有信、說到做到的形象,而且為變法的順利實施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1.比一比,再組詞。
秦()泰()頒()領()廷()庭()賞()裳()饒()繞()
2.理解詞語的意思。
頒布:
七嘴八舌:
3.從短文的哪些地方可以體會到“當時,商鞅要在秦國實行變法是很困難的”?
4.商鞅是怎樣立木取信的?通讀全文,用簡潔的語言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
5.你是怎樣理解“立木取信”的“信”字的?商鞅的哪些做法體現了這個“信” ?
答案:
1.秦國 泰山 頒布 領導 宮廷 家庭 欣賞 衣裳 富饒 圍繞2.公布…點此查看六年級課外閱讀訓練參考答案100則(本文答案在答案頁第9頁)…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信:信任、相信。當扛大木柱的人到達北門后,商鞅叫手下的官員給了他50兩黃金,并當眾宣布:“為了使咱們的國家強大起來,我受秦孝公的委托,推行新法。今后,凡是按新法辦事的,都可有重賞,就像這位扛大木柱的人一樣�?墒�,要是誰膽敢違抗法令,我定斬不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