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2023年新疆中考語文試卷)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3題。(9分)
今年,舞劇《五星出東方》中“錦繡”舞段驚艷亮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兔年春晚,使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這件珍貴的文物在人們的生活中又“活”了起來。
【材料一】
1995年10月,中日聯合考察隊在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尼雅遺址的一處漢代墓葬中,發現了一件色彩鮮艷的錦護臂。整件護臂長18.5厘米,寬12.5厘米,在織錦的彩色紋樣間,8個篆體漢字躍然而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這是迄今為止新疆地區發現的最早的“中國”二字,誕生于漢代,距今兩千多年。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質地為蜀錦,蜀錦素有“寸錦寸金”之稱,當時只有長安和成都才有能力生產。這件織錦護臂代表著當時我國乃至世界上絲綢織造工藝的頂級水平,是不折不扣的名貴品。
先看顏色,這件織錦護臂可謂色彩斑斕,用了漢錦中最高的五套檔次,即藍、綠、紅、黃、白五套彩色經線與一套緯線相交,質地厚實。五色配置講究,分與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對應,正是“五星”所體現的內容。再看圖案,紋樣美觀流暢,五色絲線不僅錯落有致地織出了“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這8個漢字,以及星紋、云紋,還有孔雀、仙鶴、白虎等祥禽瑞獸這樣。書法文字與靈動圖案的和諧匹配,十分罕見。
織錦護臂通過色彩、圖案和文字把天文、史實和古人的五行觀念等巧妙地融為一體,生動地展現了中華文明的豐富內涵和特殊魅力,顯示著一種強大的信心和力量。方寸之間,濃縮了歷史,凝結著文明,展現出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博大與堅韌。
(選自《中國民族報》2023年5月9日,有制改)
【材料二】
一年多來,舞劇《五星出東方》在全國多地已巡演30余場,登上央視《國家寶藏》等多個熱門電視節目,相關話題的網絡曝光量超5億次,相繼捧回了第十七屆“文化大獎”和第十六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舞劇播出后,根據相關調查和統計,今年春節期間和去年春節同期相比,進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參觀人數上漲了150%,觀眾數量猛增,只為一睹護臂“真容”。
《五星出東方》的構思源于“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織錦護臂。舞劇講述了漢朝戍邊將領“奉”,在精絕古城與北人首領之子建特,精絕首領之女春君,從劍拔弩張到并肩攜手,從素不相識到惺惺相惜,最終結下深厚情誼的動人故事。其中,奉貼身佩戴的織錦護臂見證了這一切。男主人公奉,女主人公春君和精絕城的名字可以在出土文物中找到依據,也正是基于史實高于生活的創作,讓這部作品得到了觀眾的認可。
舞,跳的是人民生活;歷史,是取之不盡的藝術源泉。從歷史的真實中提煉出藝術的真實,《五星出東方》以虛構之“事”映射歷史之“真”以浪漫之“情”升華家國之“志”,讓沉寂的文物綻放出新的光彩,也為以文物等史料為原型編排戲劇舞蹈、創新方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了一些探索。讓文物發聲,讓歷史說話,傳承中華文明的基因,守護中華民族共同的家園,是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和責任。
(選自《光明日報》2023年2月7日,有刪改)
1. 下列對材料信息的理解正確一項是( )
A.“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有“中國”二字的文物。
B.“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質地為蜀錦,由此可以斷定此文物是當時成都生產。
C.舞劇《五星出東方》的男女主人公和精絕城的名字都可以在出土文物中找到依據。
D.“舞”是取之不盡的藝術源泉,舞劇《五星出東方》從歷史真實中提煉出生活真實。
2. 下列對材料的理解與分析不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
A.材料一用“18.5厘米”“12.5厘米”介紹了織錦護臂的尺寸;材料二用“30余場”“超5億次”等數據體現了舞劇在全國巡演后所產生的轟動效應,語言嚴謹準確。
B.“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體現出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博大與堅韌,舞劇借助這件文物,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展現出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的美好圖景。
C.織護臂這件文物,激發了藝術工作者的創作靈感,舞劇的巡演讓塵封的文物舞動起來,綻放新的光彩,引起更多關注。文物的價值與舞劇的意義都得到體現。
D.兩則材料用真實的文物和故事從不同的角度展現了中華文明的豐富內涵和獨特魅力,論述了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觀點,邏輯嚴密,其有較強的說服力。
3. 舞劇《五星出東方》讓“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這件珍貴的文物“活”了起來。你認為還可以用哪些方式來宣傳這件文物呢?請說說你的想法。(3分)
【參考答案】
1.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