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波《筷子春秋》初中說明文閱讀題及答案
我們的祖先何時開始使用筷子,已無可考。但這兩根小玩意,一旦能熟練操縱,使用起來靈巧無比,難怪西方有學者贊揚筷子是古老東方文明代表。
筷子在先秦時稱為“梜”,是木字旁,不是“挾”�!�禮記·曲禮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鄭玄的注釋是“梜,猶箸也”。司馬遷的《史記·宋微子世家》謂“紂始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桮’。”說明“箸”的稱呼始自商代。
“箸”變成今天的“筷”,有個說法是與江南沿海的船民有關,因“箸”與“住”同音,對船民而言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反其意稱“箸”為“快兒”。又因多數“快兒”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頭,成為“筷子”。雖明代已經有人稱“箸”為“快”或“筷”,但清《康熙字典》僅收錄了“箸”而并未收錄“筷”。
《禮記》有所謂“飯黍毋從箸”,先秦時人們吃飯用手抓食,箸只用于夾菜。從飲食進化推想,原始社會以手抓食可謂自然不過,其后的食器發展為“匕”,曲柄淺斗,很像今天的羹匙。今天的“匙”相信是由“匕”發展而來,但總不及用箸夾菜更為方便。
理論上,促成“箸”的誕生,契機應是熟食燙手。先民發明鉆木取火,將食物煮熟后,隨手用樹枝撈取是合理推測,因為原始人類生活在森林和洞穴,最方便的材料是樹枝。從現在筷子的形體來看,它還帶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
筷子雖是餐具,卻又像微型健身器。有學者指出,用筷子進食時,要牽動人體三十多個關節和五十多條肌肉,有助于刺激神經系統的活動。
筷子不過是小小餐具,卻魅力十足,成為文明進步的標志。法國思想家羅蘭·巴特談到筷子時認為,筷子不像西方餐具刀、叉那樣用于切、扎、截,因而“食物不再成為人們暴力之下的獵物,而是和諧傳送的物質”。
(作者 李陽波 選自2016年5月6日《光明日報》略有刪改)
16.本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了有關“筷子”的知識?
答:_____
17.第④段劃線部分采用了哪種什么方法,作用是什么?
答:_____
18.第⑤段加點的“理論上”能否刪去?結合文意說明理由。
答:_____
19.文中寫筷子作為餐具有哪些優勢?
答:_____
【答案】
16.(1)“筷子”一詞的由來和演變。(2)對“筷子”這一食器誕生的推測。(3)使用筷子有利于身體健康。(4)使用筷子是文明進步的表現。17.(1)作比較。(1分)(2)通過“等”和“匕”(或“匙n)作比較,來說明。“筷子”的使用更方便夾菜。(2分)18.不能刪去,因為文中對“著”誕生的說明僅是合理推測,并非實證19.(1)使用方便靈活。(2)可以使進食方式更文明。【…點此查看完整答案(答案頁第7頁)…】18.試題分析:說明文閱讀中有關說明文語言準確性問題,一般都是指修飾限定性詞語在說明表達上的作用。分析所示文段內容,即可找到“理論上”這一限定性的詞語,結合文中具體的內容,從有無此詞語語意的變化來分祈其表達作用,要使用評價語“準確說明”�!究键c定位】分析說明性語言的語言特色。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19.試題分析:抓住題中提示的答點“哪些優勢”,仔細閱讀最后兩段文字,從使用的效果和觀感兩方面來概括�!究键c定位】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