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利軍
按照我們這里的習俗,大年初二便是上年墳的時候。之所以稱之為上年墳,是因為在春節過后不久的第二天。
正月初二上年墳的時候,按照習俗,一定要早起,而且必須要步行到墳地,才顯得虔誠。聽老人說,誰家的人上墳去得最早,誰家的祖先就最早享受了后世子孫的孝敬,在新的一年里就會受的祖宗的保佑,消災避難,平安幸福。所以這一天家里的老人一定會早早的起來,叫醒愛睡懶覺的年輕人,如果年輕人去的比別人晚了,老人就會很不高興。
起床后,大家各自帶著鞭炮、香火、供品,同家族的男性便聚集在輩份高、年長者的家中,等家族的男性聚集齊了,便浩浩蕩蕩的向祖墳進發。
上年墳,似乎也是夸耀家族的好時機。哪個家族男性多,人丁興旺,走在路上就顯得格外壯觀。紙燒的比別家的多,煙火比別家的大,燃放鞭炮也有勢,很受小家族人們的羨慕,這種時候大家族的優越感就體現出來了。
上墳按理講是很傷感的事情,但上年墳卻并不如此。這與活人去世有著本質的不同。所以,一路上大家并無拘束,甚至有的有說有笑,只有年長一些的較為安分,一路只是不斷地絮叨祖上的事情:我們家的老祖某某某,多么厲害,多么有名,現在我們家族這一支子是怎么樣演變而來的,和誰家是幾服,和誰家最近,等等等等。
出了村,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副壯觀的場面,田間路上,到處是騎自行車開機動車及步行的上墳的人流,到處是劈劈啪啪的鞭炮聲,到處是煙霧繚繞的火藥的味道。到了墓地,在那雜草叢生處,墳瑩突起,躍然眼前。風起吹動墳上的衰草,簌簌有聲。等來到自己的墳地前,大家便忙碌起來:人們便將帶去的供品在祖先的墳頭擺好,將帶去的燒紙給自己家族的每個墳頭分散,分完后就點上燒紙,年小的放起鞭炮。等燒紙燃盡,鞭炮放完,灑完水,人們便按輩份列在祖墳前,作揖磕頭。跪在冰涼的土地里,一次次磕頭、正身,再磕頭再正身,三叩頭之后,站起身作揖,才算完事。那份虔誠,那種嚴肅,此時再用什么迷信活動什么的來說教,便顯得太蒼白無力了。因為此時,不管是什么身份的男性,在這兒都重復著一樣的動作,做著同樣的事。
上年墳,一年一個輪回,風雨無阻。人就是在這不斷的輪回里成長,經歷了人生的幾個階段后后,最終走向那生命的終結,成為一盒骨灰,埋成一個土堆。然后就在后人上年墳的鞭炮聲里,在供品的襯托下,在后輩的跪拜中,歆享后人的孝敬與祝福。這盡管是一種迷信活動,但大家都還是雷打不動的照做不誤,因為它已是一種根深蒂固的風俗。
一年一次這樣的儀式,既使我們增加了對自己家族的更多了解,又使我們緬懷了先人,這可能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獨一無二的傳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