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的一生,邁越咸豐、同治、光緒、宣統諸朝,或耳聞目睹、或親身參與中國近代史上的許多重大事件。作為“身系朝局疆寄之重者四十年”的政治家,他在中法戰爭、中日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中都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更在洋務運動和清末”新政”中成為“朝廷柱石”;而作為涉獵廣泛、富于鋒芒的思想家,張之洞的基本立足點是中國傳統文化,既承襲其經世、變通、自強等積極意識,力圖順應時勢,通過有限度的汲納西學,革故鼎新;同時又深荷綱常名教的重負,以衛道者自居,投入晉代中國的思想戰線,既抨擊守舊者的不知通,又討伐求新者的不知本,然而他本人也未能尋覓到因與革,常與變的合理統一。
清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爆發。這一年,張之洞剛滿三歲。這一場戰爭的時代意義,當然不是一個孩童所能理解,但它所造成的歷史震動,漸次深入地作用于中華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心態文化的各個層面,而這一切,又給予青年、壯年及老年張之洞以深刻影響,并制約了他的一生。
兩次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的災禍,也曾給青年張之洞的心頭罩上陰影,咸豐十年(1860 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張之洞感憤時事,詩以紀之。不過,此時他孜孜以求的,仍然是”明體而達用,化民而成俗”的“帝王之學”。同治二年(1863 年)科考殿試一甲第三(俗稱“探花”)的張之洞的精神狀況,同當時絕大部分中國士人一樣,震怵于民族危機,卻又找不到解救出路,仍在傳統故道上躑躅徘徊。
六十年代以后,西方器物文化的先進性,得到逐漸增多的中國人的承認,魏源當年的“師夷”說,此時具體化為曾國藩、李鴻章等人興辦“洋務”的實踐�!皫熞摹笨谔栆坏┞鋵崬樾袆�,立刻招致社會習慣勢力的頑強抵制�!白兌鴱囊�,正氣為之不申,邪氣因而彌熾”的責難蜂起。張之洞并不是洋務先進,當李鴻章輩亟亟興辦江南制造總局,勤于“夷務”的六、七十年代,張之洞或為外省學政,或為京師清流。所受教養及個人經歷,使他“尚知六經大旨,以維持名教為己任”。但執著于經世之志的張之洞又有別于“以不談洋務為高”的一般“清流”同黨,對洋務派興辦的近代化事業很少進行實質性的批評,而且認為“塞外番僧,泰西智巧,駕馭有方,皆可供我策遣�!�
由于張之洞素有勵精圖治的意氣和長于權變的機智,當他走出京官清流圈子,踏上封疆大吏之途以后,目睹中外大勢,參酌諸洋務先進的前例,迅速從清流黨向洋務派轉化。他八十年代初在山西巡撫任上發布的啟示宣稱:“蓋聞經國以自強為本,自強以儲才為先,方今萬國盟聘,事變日多,洋務最為當務之急”。這番話可視作他從京師清流一變而為洋務大員的標志。由晉撫移督兩廣,經歷中法戰爭的教訓,張之洞以更加切實的步驟實施洋務計劃。
這一時期,張之洞思想的內在矛盾漸趨激烈和外顯。他進一步感受到國勢衰敗的危機,繼續將洋務事業推向前進,兩湖、兩江地區的實業建設、學堂創辦、新軍操練均有發展;作為受儒教熏陶而且又執掌權柄的高級官員,他又憂心忡忡于日益昭彰的“新學”對名教綱常的沖擊。他驚呼:“學者搖搖,中無所主,邪說暴行,橫流天下�!薄拔峥种袊�,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內矣”,為此,他修撰出平生最重要的著作《勸學篇》�!秳駥W篇》的宗旨是“激發忠愛,講求富強,尊朝廷,衛社稷”,張之洞以此表明自己既與康有為等“激進”的“亂黨”劃清了界限,但又絕非抱殘守缺的頑固“冬烘”,從而確立了自己在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的特定地位。
進入二十世紀,“山雨欲來風滿樓”。中國君主專制制度及清王朝一并走向生命的盡頭。老邁年高的張之洞,也由“久任疆寄”的地方大吏邁入朝廷中樞,成為“第二次洋務運動”——清末“新政”的主角。此時張之洞“開新”與“衛道”的二重變奏仍在繼續,對于政治制度層面的變革和激烈的社會革命,張之洞又持不共戴天態度,故爾清末革命黨人斥其為附鱗攀翼的漢奸,恨不能將其“頭置于胯下”。
1909年八月,垂垂老矣的張之洞心力交瘁,在“國步維艱,外患日棘,民窮財盡”①的悲涼感嘆中撤手人寰,此時距離武昌城頭那劃時代的首義槍聲打響,已不足八百個晝夜。
(1)下列對作品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A.本文展現的是張之洞的全景人生,描寫了他忠心耿耿、獻身朝廷、圖強救國的事跡,再現了一代晚清名臣的風范。
B.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張之洞深受觸發,激發了他保家衛國的豪情,孜孜以求“帝王之學”,畢生致力救亡。
C.曾國藩、李鴻章等人興辦“洋務”是在行動上實踐魏源的“師夷”說,招致了社會習慣勢力的責難甚至抵制。
D.張之洞既與“激進”亂黨劃清了界限,又絕非頑固的守舊,反映到行動上就是對兩派虛與委蛇進行政治投機。
E.張之洞處于特殊歷史時代,既想力求圖新,又要維護清王朝封建統治,故在思想理論上徘徊糾結,難以抉擇。
(2)兩次鴉片戰爭給中國的知識分子階層帶來了怎樣的影響?請簡要分析。(6分)
(3)在晚清王朝風雨飄搖之際,張之洞是如何實行“開新”“衛道”二重變奏的?請簡要分析。(6分)
(4)張之洞盡管是“朝廷柱石”,一生殫精竭慮,欲挽大廈之將傾,最終還是未能改寫清王朝覆亡的命運。結合全文內容以及你的認識,談談你對個人與歷史的辯證關系的看法。(8分)
參考答案:
(1)答C得3分,答B得2分,答A得1分;答D、E不得分。(A“本文展現張之洞的全景人生”錯,只是截取了幾個人生片段,其他正確。D錯誤解讀,不是“行動上就是對兩派虛與委蛇進行政治投機”,張之洞是堅定的�;逝�,只不過披著洋務的外衣罷了。E他“在思想理論上徘徊糾結,難以抉擇”錯,其變法圖新的目的明確,就是維護清王朝統治)
(2)①不少知識分子震怵于民族危機,卻又找不到解救出路,仍在傳統道路躑躅徘徊(2分)。②更多的知識分子認識到西方器物、制度文化的先進,開始師夷長技(2分)。③兩次鴉片戰爭導致了知識分子在推行洋務運動和維持封建帝制等問題上產生了諸多的思想分歧(2分)。
(3)在開新方面:①思想上有限度地汲納西學,革故鼎新。②行動上積極創辦洋務,切實施行洋務計劃,將洋務事業推向前進,在兩湖、兩江地區創辦實業、學堂、操練新兵。(答出1點給1分,答出兩點給3分)在衛道方面:①深荷綱常名教的重負,討伐求新者的不知本(1分);憂心于“新學”對名教綱常的沖擊,修撰出“尊朝廷,衛社稷”的《勸學篇》(1分);③反對政治層面的變革與激烈的社會革命,以挽救清王朝的覆亡(1分)。
(4)①個人從根本上改變不了歷史發展的大趨勢(2分)。由于清王朝已病入膏肓,對于張之洞而言,“開新”已絕無起死回生之可能,“衛道”的種種努力在不可阻擋的革命風潮面前,也越發顯現出逆歷史潮流而動的愚頑,能否認清歷史發展的大趨勢,是個人價值能否體現的核心因素(2分)。②雖然歷史發展的潮流不可逆轉,但個別杰出的人物對社會運動有推動或滯緩的作用(2分)。張之洞雖然未能挽救清政府,但憑借自己的力量,延緩了清政府覆滅的時間(2分)。(兩個要點,每個觀點2分,分析2分。從個人在歷史中的作用、歷史發展的大勢角度作答,緊扣文本,言之成理即可)C這三個成語均有因循守舊的意思�!氨埵厝薄逼赜诓豢辖邮苄率挛�,與③相對應;“固步自封”偏重于不思進取,與②相對;“墨守成規”偏重于按老規矩辦事,與①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