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院》高三新聞閱讀題及答案
【材料一】
2004年至今的十年間,在127個國家和地區落地開花的475所孔子學院,成為世界與中國增進認知與理解的一個跨文化交流平臺。
但隨著一些國家孔子學院合作協議到期,出現了部分合作大學取消續約的情況。此次斯德哥爾摩大學終止合作的決定,引發諸多聯想;加之此前美國一些大學與孔子學院不再續約的先例,更是讓輿論浮想聯翩,甚至過度解讀。
如能深入了解孔子學院的內在機理,相信這種誤解會少得多。
據《孔子學院章程》,由外方大學或相關教育機構首先向孔子學院總部提出申請,經總部批準后,采取中外合作方式合作辦學。學院設在外方大學內,中方院長僅負責對漢語老師、志愿者以及與國內的聯系等事務性工作,并配合好外方工作。
不論在具體的學院運作中,還是在學院對外方大學的影響力方面,孔子學院都不具備影響甚至限制對方大學學術自由的能力。而且,孔子學院作為以開展漢語教學為主要活動內容的中國語言文化推廣機構,奉行孔子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是傳承中華文化包容合作精神的重要載體,注重平等協作,鼓勵創新,而非鉗制學術自由。
孔子學院的領導機構是“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漢辦)。某些國家強調孔子學院有政府官方背景,擔心其在所在國大學內部傳播中國政府價值觀和意識形態。
由于總部提供相應資金、師資及管理方面的支持,所以便會被某些輿論誤解,而國外相關機構推波助瀾,將此誤讀放大化,認為中國人非常清楚想要達到什么目的,而不僅是想改變外界對中國的看法,從而對孔子學院的形象造成負面影響。
不過,孔子學院總部對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的發展也必然要進行深刻反思,須激發并持續保持國外公眾、大學、社會團體乃至政府對孔子學院的興趣。在課程設置上要體現多元化的因子,教學中要有“大文化觀”。實事求是的講,當代中國能讓世界為之一亮的文化符號還很少,影視劇、文學作品等經典藝術與很多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這也是當前孔子學院在文化課程設置方面缺少時代吸引力的重要原因。此外,孔子學院的運營方式、形象定位、全球分布以及合作模式等都是需要認真總結的。
孔子學院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相信以它博大的胸襟擁抱世界的同時,也會贏得世界對它的認可與尊重。到那時,也許世界對它依然少不了質疑,但是“果斷點贊”一定會更多。
(節選自《中新網》轉新加坡《聯合早報》,有刪改)
【材料二】
孔子學院是個文化超市,必須把各種資源整合起來,用更好的教材適應海外漢語學習者不斷增長的需求,與德國的歌德學院、西班牙的塞外提斯學院等國外推廣機構相比,孔子學院至今沒有推出一本可與《少年維特之煩惱》《堂吉訶德》等相當的代表教材�!墩撜Z》至今還未找到一本由中國人自己翻譯并獲得外國人認可的譯本。
據悉,由于世界各國的國情不同,孔子學院一直沒有統一的教材和教學大綱,教授的課程幾乎全憑教師自己安排,其課程無法得到校方學術委員會的認可,更沒有學分,這意味著選這門課程要完全依靠學生的興趣,這是孔子學院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瓶頸。此外就是教師的問題,國家漢辦本身并沒有自己的師資隊伍,派向海外孔子學院的教師大多是從國內各大學抽調的,師資力量的缺口非常大,而從國內抽調的教師質量也很不整齊,許多教師并不具備對外漢語教學的能力。語言老師只能教語言,對于中國文化卻了解不多。
(節選自《東方早報》)
【材料三】
《社會觀察》:中西文化、思維方式不同,在具體的教學和交流過程中,有無理解上的困難?國外能否理解和接受我們的文化?
許琳:文化的差異的確是存在的。比如我們的教材里有一些成語教學,外國學生就很難理解“愚公移山”,他們就問,為什么一定要挖那個山呢?還有說到古時候的孝道,說是守孝三年,他們又會問為什么要守著呀,人老了死去是自然規律呀等。確實文化是有差異的。
斯坦福大學曾說他們設立孔子學院是“為了培育未來了解中國的美國領導人”,他們覺得中國有重要意義,要從戰略的高度看全局,要懂得中國的語言,了解中國的文化。而我們并沒有想強加給誰什么。我們認為,我們出去教授中文也好,傳播中國文化也好,不是要改變對方,一定要對方按照我們的思維、我們的文化去考慮;而是雙方交流,相互了解對方,在實踐中調整。如果通過孔子學院,海外對中國有了比較真實的了解;我們也通過交流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達到雙贏,那是最好的。
(節選自《社會觀察》對國家漢辦主任、孔子學院總干事許琳的《訪談錄》)
【材料四】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也成為孔子學院的“金字招牌”。在合作模式上,以“和”取勝;在傳播過程中,以“和”感人。從單純的漢語教學平臺到綜合的文化交流平臺,從單向的文化傳播到雙向、多向的跨文化交流,孔子學院跨越文化邊界,尋找交叉點、共鳴點、融合點。
“非排他、非競爭、非暴力”,日本北陸大學孔子學院理事長北元喜朗評價孔子學院為世界各國提供了一個互惠雙贏的語言文化推廣模式,也是首個發展中國家利用有限的資金推廣本國語言文化的先驅性實踐。
“只要溝通和交流,不同文明之間都會有啟發。”意大利米蘭國立大學孔子學院意方院長蘭珊德說,孔子學院是意大利人了解中國的一個中心,為雙方提供客觀平等的交流平臺。
孔子學院這顆和平友善的種子,在世界扎根、開花、結果,悄然影響著世界文化生態。
(節選自《人民日報》)
1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A.孔子學院既是以開展漢語教學為主要活動內容的中國語言文化推廣機構,也是奉行孔子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傳承中華文化包容合作精神的交流平臺。
B.中國很少有能讓世界刮目相看的包含影視劇和文學作品等經典藝術在內的文化符號,這是當前孔子學院在文化課程設置方面缺少時代吸引力的重要原因。
C.《論語》應該成為孔子學院標志性的教材,就像《少年維特之煩惱》《堂吉訶德》分別成為德國的歌德學院、西班牙的塞外提斯學院的代表性教材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