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時間:150分鐘 滿分:150分)
踏青的風日
李佩芝
刮了一天的大風。
不像春風。沒有吹綠小草,沒有鼓脹花蕾,何況,又一絲兒也不溫柔。
可我覺得,這是最使我快活的風呢!
一陣陣沙塵卷起,人睜不開眼。樹枝嘩嘩地搖,電線嗚嗚地響。迎風前進,你會覺出那風是遒勁的、痛暢的,它一陣陣撲打著你,又粗獷又熱烈,人的心也便不由得感到興奮了。
我們踏青去,在早春二月,一群快活的人選了個刮大風的日子。
其實早上出發時,并沒有風。天上鋪了一層淡淡的云,使太陽顯得有些羞澀了。十幾輛自行車一旋出速度,在效外的大道上疾駛時,就感到風了。我想,風大約就是在出城后才生出的。
起初,風還靦腆,涼涼的,輕輕的,車前車后蕩著哨音。愈向遠方,風愈烈了,仿佛起了妒忌般,追趕著我們,又阻擋著我們了。
哦,這可不是在城市里樓道間流竄的小風,也不是街道上車輛帶過的塵風,更不是煩囂人耳邊的吹風,這是一股充滿生命力的豪邁的風呢!它有鼓動力、感染力、競爭力,它讓騎車上路的人精神振奮,無比快活。
車輪疾疾,風兒嘯嘯。我拼命蹬著車子,體驗到一種自由奔放的熱情。人,一到大自然中,便純凈了。不再追求環境的安逸,不再迷戀家庭的溫馨,不再計較功名利祿,不再敏感寵辱得失……人改造著自然,自然也改造人呢。
母親曾哀嘆,一輩子總忙個不停,等空閑下來,才發現腰也彎了,眼也花了,步履蹣跚了…
母親不曾敘說她向往過什么,企盼過什么,她一輩子全為兒女操勞了……可我想母親,她不是和我一樣年輕過么?
不知為什么,驀地想起母親,心中騰起一種柔情,我腳下更用勁了,追趕著我的朋友們,向田野馳去。大風中,看來我們是惟一的踏青者。
樹木光禿禿的,還呈現出著繁雜的幾何的立體造型。云把天穹遮得蒼茫了。太陽隱去。只有風,仿佛在捕捉那渺無痕跡又似乎無所不在的春情。
風,在踏青。
去年春天,我因有事誤了春游。那天下雨了,人們回來,都淋得濕漉漉的,很有些狼狽。我卻生了羨慕。我想象著雨中登山的情景呢!迷迷蒙蒙的雨霧里,竹會更翠更灑脫,松會更青更挺拔,而山峰會更崢嶸,泉水會更清冽……
人呢,會更動情。
如今知曉了,風中踏青,更別有情趣。
頭發在風中火焰般飛舞,衣襟飄逸,人有一種說不出的瀟灑氣派。沒有了斯文,沒有了矜持,人人都顯露出現代人的熱情與開放。而風,像跳迪斯科似的,拍打著你的心胸,讓你強烈地意識到,你還年輕,你還強健,你熱愛生活,你充滿了生命的原動力……
風,恣意地吹;人,自由地散去。在河邊垂釣者,癡癡地凝視著河水,靜等愿者上鉤;有尋覓野味者,田里挑薺菜去了,那會贏得妻的甜美的笑容;更有風的知音,慵慵地躺在凹地里,瞇起眼睛,傾聽自然的和聲;而我,則隨著風游蕩,快意里隱含了些不甘心。突然,遠遠地瞥見幾個孩子在田野上奔跑,原以為他們在追逐打鬧,細一瞧,孩子們在放風箏!抬眼望去,一只小小的風箏,正隨風飄去,像只掙脫了桎梏的小精靈,向天際騰越……
我開心地笑了,十分愜意。
1、 踏青的最初,作者感覺到風很“靦腆”。作者這樣寫好在什么地方?(6分)
1、“靦腆”一詞用擬人化的手法形象寫出了最初時風的溫和;又欲揚先抑,為后文描繪風的疾勁作了鋪墊。
2、 本文是寫自己的一次踏青的經歷,可卻寫到了去年春天自己根本就沒有參加的一場春游,這樣寫是否與全文脫節,為什么?試作簡要分析。(4分)
2、不脫節,作者想象在雨中登山的情景,是為了比較襯托,突出這一次風中踏青更有情趣。這體現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3、 作者在踏青路上突然想起母親,有這樣一句話:“可我想起母親,她不是和我一樣年輕過么?”這句話包含了什么情感?試作分析。 (4分)
3、母親為兒女操勞一生,等空閑下來的時候,人已老了�!八皇呛臀乙粯幽贻p地么?”這句話包含了對母親的感激和歉疚。也包含了對生活的的熱愛與珍惜。
4、 文章末尾“我開心地笑了,十分愜意”一句話與前文中作者的心情什么不同?為什么會這樣的變化?試作分析。(6分)
4、在風中踏青,作者感到精神振奮,無比快活,但是快意中隱含了些不甘心,但是到文末,作者特別強調“我開心地笑了,十分愜意�!边@是因為她看到了幾個孩子放風箏的情景,作者領悟到,自己還年輕,所有的追求還來得及,不必為榮辱得失憂慮,于是心情徹底放松,愜意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