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名校畢業的年輕法學博士來訪,陪其參觀宋莊美術館,他指著新落成的遇羅克雕像問我:遇羅克是什么人,人們為什么要為他獻花?聽此言,我深感意外。
像我這樣在文革中長大、在文革后上大學的人,大部分是知道遇羅克的。1966年“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的血統論風行之時,他寫作《出身論》予以痛批,并因此在 1970年3月5日 被判處以極刑,年僅27歲。1979年,此案平反,慘情揭露,震驚全國。
這個出身普通的年青人,之所以讓千萬人為之動容,是他在那個荒誕年代里獨立思考的自覺和能力,是他在無所不在的迫害中表達和捍衛自己觀點的熱血和勇氣,是他在黑暗中仍信仰和追求光明的“天真”。人們在他身上,看到了思想和精神所具有的偉大力量。那年我剛進大學,在“撥亂反正”、“實事求是”的背景下,遇羅克、張志新等作為“解放思想”的先驅,受到了官方的大力宣傳�?梢哉f,正是讀過他們的著作、聽過他們的故事之后,才使我認識到中國現代史的沉重,理解到獨立思考的價值和艱難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的中心任務很快轉到經濟建設上去,對文革也沒有從體制原因和精神層面上進行徹底的反思和清算。遇羅克等人在官方語系中,更多被作為反對林彪、四人幫的先進人物。他們所代表的精神,并沒有真正被歸入社會主流價值觀,并體現在國家教育、宣傳政策之中。
因此,這位法學博士受基礎教育時,歷史書中對文革是一帶而過`,思想品德課上學到的,多是雷鋒式的道德英雄。而在家庭之中,父母的血緣之愛,似乎更希望子女能獲得現世的安穩,而并不注重精神的追求。法學博士大約就是這樣失去了在未成年時知道遇羅克的可能。
他現在仍對此一無所知,在我看來,則是個很嚴重的事情了。首先,他出身名校。名校的魅力,一大半在于老師們的言傳身教和和出色的同伴教育�?磥�,這個思想前沿之地,關心文革、關心自由思想的人也少了。其次,他是位博士。這已經到了主動學習的階段。他從未對改革開放前的歷史產生過興趣?從來沒有因堅持獨立思考與現實產生矛盾,而產生困惑和思考?甚至,他沒有養成讀書看報的良好習慣?畢竟,遇羅克們并沒有被屏蔽,也始終被一些人懷念并一再提起。更重要的是,他學的是法學。法律雖是一門實用之學,但并非純技術性的,它離不開對公平、正義等的價值判斷和追求。法學博士不知道遇羅克等,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有人也許可能這樣反駁說,不知道遇羅克,又能怎么樣?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時間多背點英語單詞,多看幾本專業書籍,可能會更早成為專家。再說,做一個獨立思考的人,可能更會妨礙獲得現實中的利益。個人的選擇也許不能強求。但如果不知道遇羅克的年青人占絕大多數,那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一種知識的欠缺,更是一種精神的失落。
溫家寶曾對學生說,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它才有希望。既然明白這個道理,請紀念曾在黑暗中仰望過星空的遇羅克、張志新、林昭們。
10.作者說“這不僅僅是一種知識的欠缺,更是一種精神的失落”,結合文章內容,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6分)
11.從社會角度看,法學博士不知道遇羅克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6分)
12.結尾提及溫家寶對學生說的話有何作用?(6分)
參考答案:
10.不了解文革這一段歷史,這是知識的欠缺。(2分);缺少獨立思考的自覺和能力,捍衛自己觀點的熱血和勇氣,信仰和追求光明的“天真”,這是精神的失落。(后面一點1分,3點寫全4分)
11.(1)遇羅克所代表的精神,并沒有真正被歸入社會主流價值觀(2分),并體現在國家教育、宣傳政策之中。(2分)(2)實用主義使然。(2分)
12.(1)強調紀念遇羅克、張志新等人對中華民族的意義。(3分)(2)溫家寶身為國家總理,具有權威性,作者引用他的話,使自己的觀念更有說服力。(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