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游戲之謎
周立明
近二十年來,動物的游戲行為引起了研究者的極大興趣,成為行為研究中最有爭議的領域。爭議的焦點是,動物為什么要進行游戲。
生物世界有一條普遍規律,就是盡可能節省能量。那么,動物為什么要消耗大量能量來進行這種沒有明確目的游戲呢?對此,研究者有著不同的看法。
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妮·古多爾發現,幼小的黑猩猩常常玩這樣的游戲;用手掌舀一點水,用牙齒嚼爛樹葉,來汲取手掌中的水。而成年黑猩猩在干旱的季節,則用嚼爛的樹葉汲取樹洞中的水解渴。一些科學家認為,游戲行為使得動物從小就能熟悉未來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種“技能”,熟悉未來動物社會中將要結成的各種關系。這種假說可以稱為“演習說”,基本觀點是“游戲是生活的演習”。
有一些科學家不同意“演習說”。他們指出,游戲行為并不限于幼小動物,成年動物也同樣需要。他們還指出,有些動物的游戲與生存適應毫無關系,例如河馬喜歡玩從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樹葉的游戲,渡鴉喜歡玩從雪坡上滑梯的游戲等。這些科學家認為,動物游戲是為了“自我娛樂”,而“自我娛樂”是動物天性的表現,正像捕食、逃避敵害、繁殖行為等是動物的天性一樣。通過自得其樂的游戲,使動物緊張的自然競爭生活得到某種調劑和補償,從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撫和自我保護。以上假說可以稱為“自娛”說。
不久前,美國加州大學神經生理學家漢斯·特貝、哈佛大學神會生物學家斯塔·阿特曼等提出一種引人注目的新假說——“學習說”。他們認為,游戲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學習行為。特貝在卡納里群島上研究黑猩猩發現,如果給黑猩猩一根棍子,他們就會用棍子去做出各種游戲行為:會用棍子互相趕來趕去,像人們趕鴨子似的;也會用棍子去取掛著的食物。經歷過這種游戲的黑猩猩,在今后生活中容易學會使用棍子。游戲向動物提供了大量機會,使它們能把自身的各種天賦技能和復雜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巧妙地結合起來,游戲成為幼小動物和成年動物的一種十分重要的學習行為。
美國愛達荷大學的約翰·貝葉和加拿大動物學家保爾·賴特認為,游戲不僅是學習,而且是“鍛煉”。貝葉注意到,西伯利亞羱羊的游戲帶有明顯的鍛煉傾向:它們選擇在坎坷的斜坡上奔跑追逐,在陡峭的懸崖上跳躍,好像在鍛煉它們逃避敵害的能力。賴特發現,哈得遜灣的北極熊在冬季要花很大力氣去捕捉海豹、魚類;到了夏季,北極熊轉移到陸上生活,不必為獵食整天奔波。吃飽喝足,就進行各種游戲,如摔跤、奔跑等。夏季游戲好像體育運動,使北極熊在食物豐富的季節保持了身體的靈活和力量,這對冬季捕食大有好處。因此,這兩們學者提出“鍛煉說”來補充“學習說”。
這幾種假設說,哪一種更有道理?研究者們各抒己見,眾說紛紜。目前這些假說都難以圓滿解釋的問題是,動物在游戲行為中表現出來的智能潛力、自我克制能力、創造性、想象力、狡猾、豐富多彩的通信方式等,都遠遠超出人們對它們的估計。游戲行為有點兒像體育運動,有點兒像演戲,既無目的,又無結果,即興發生,沒有一定模式,沒有不變的規則,令人捉摸不透。因而要解開動物游戲的所有秘密,還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1.對“動物游戲之迷”的破解總結有誤的一項是()(3分)
A.游戲是動物能把自身的天賦技能和復雜的環境巧妙結合。動物在學習中也得到了心愉悅。
B.動物通過游戲鍛煉自己的身體和熟悉未來生活應掌握的技能,以適應生存。
C.動物游戲實施動物在競爭生活中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調節和補償。
D.動物游戲行為是復雜的,“動物游戲之謎”的謎底有待深入研究。
2.下面列舉的動物行為不能對應證明“動物游戲之謎”的假說的一項是()(3分)
A.“演習說”:黑猩猩掌中汲水。
B.“自娛說”:北極渡鴉在雪坡上飛上滑下。
C.“學習說”:猩猩用棍子趕鴨子;動物捉迷藏和追逐。
D.“鍛煉說”:羱羊在斜坡上奔跑,在懸崖上跳躍。
3.對本文的思維結構形式,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本文從四個方面敘述了動物游戲的四個“假說”,采用了并列式思維結構。
B.本文從四個方面諸層次深入分析動物游戲的目的,為層進式思維結構。
C.本文用先提出命題,然后闡述各種假說,再結論的總分總式思維結構。
D.本文先結論,在舉例論證,由理論闡釋,也有實例支持,行文思維嚴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