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在農業社會,風調雨順非常重要。諸葛亮預測到三天內有大霧,玩了一把“草船借箭”的演義,說明早在三國時期的古人就能準確預知天氣。
C.在電報發明之后,把不同地方觀測到的天氣情況,以最快的時間匯聚到一起,才能做出有參考價值的天氣預報。
D.理論的論證和實踐層面的證據,都證明全球的工業化進程正在對整個地球的氣候產生影響——全球變暖。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全球變暖的種種征兆預示冬天不會再那么冷了,春天來得也會更早,春天的過程也會更短,高溫干旱和強降雨等極端天氣也會越來越多。
B.人能感知某一時期的氣象、天氣是確鑿無疑的,民間流傳的類似“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的諺語就是明證。
C.天氣預報能起到巨大的作用,如果拿破侖和忽必烈生活的時代有天氣預報,他們就可能作更充足的戰爭準備。
D.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對全球工業化作用于整個地球而產生的影響——全球變暖也將了解得越來越深刻和全面。
參考答案:
1.A (此選項答非所問,意在說明“在歷史上,人們的生存環境并不是恒溫的”。)
2.D (A原文只是說“某種程度上,關漢卿老人家是寫實呢”。B文章中緊跟著就強調“放眼世界,盡管人們一直在探索,各國仍無法發展出準確的天氣預報”。C原文是“才有可能做出有參考價值的預報”,變或然為必然。)
3.A (原文中所指為“人們似乎可以尋找到全球變暖的種種征兆”,但征兆并不預示氣候變化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