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今年春節,央視推出的《新春走基層·家風是什么》系列報道引發公眾關注。有“富二代”回答家風是“不啃老,不坑爹”,有幼兒園的小朋友回答家風是“不怕吃虧”,有天津市民回答家風是“尊老愛幼,勤儉持家”,有航天員回答家風是“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實實干事”……
②家風,是一個家庭的風氣、習俗,是一個家庭代代相傳的規矩,是每一個家庭成員從小到大都需遵循的祖訓,是能夠影響家庭成員精神、品德及行為的一種傳統風尚。追溯歷史,不管大家小戶,大多十分重視家族成員對這些規矩的遵守和執行。從《顏氏家訓》到《曾國藩家書》,“重德修身”是各家家訓的核心內容。
③今天,家風的指引和約束作用日漸弱化。過去介紹男女朋友,人們總喜歡問上一句“家教如何”,如今恐怕更多地被“收入如何”“可有房車”所代替;過去人們常說“家和萬事興”“家丑不可外揚”,如今一些家庭為房、為錢打破頭的“官司”甚至會鬧到電視上,讓全國人民幫著評理……諸如此類,人們似乎越來越不在意家風的意義和力量,越來越不在乎別人怎么看“我的家風”。在金錢和物質面前,家風的價值似乎被不少人拋諸腦后。
④現實生活中,多少富家子弟、官員子女不僅啃老而且驕奢;多少人因為不想吃虧,爭名譽、爭地位甚至可能為爭一個公交車座位而“斗智斗勇”;多少人為了賺錢快走捷徑,而制售假冒偽劣的商品……當然,這些事情的發生不能全部歸罪于家風、家教的缺失,但試想,如果依然有嚴格、質樸的家風,如果一些人曾經不止一次地被父輩諄諄教誨,上述事情發生的概率會不會減少一些?
⑤家風,既是家庭、家族的事情,也是整個社會的事情。試想,如果每一個家庭都要求自己的孩子“誠實守信”,今天或許不會有這么多農民工被拖欠工資、這么多人不敢扶摔倒的老人、這么多無人敢吃又不得不吃的食品;如果每一個家庭都告訴、要求自己的孩子“退一步海闊天空”,今天或許不會有那么多不必要的紛爭、訴訟和拳腳相向,不會有那么多戾氣和浮躁;如果每一家庭都告訴、要求自己的孩子“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今天或許不會有那么多濫用職權、貪污受賄的腐敗官員。
⑥從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來說,父母是他們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他們的第一個學堂。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由于家風家教的缺失,導致一些人走向社會之后容易失去底線,做出一些違背道德、法律的事情——家風缺失,世風日下。
⑦當諸多人為了金錢和利益不斷忙碌、奔波,當經濟發展的指標和數字愈發光鮮、漂亮,不該忘記,家風仍然是我們不可或缺的財富和力量。弘揚優秀的家風,傳承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在當今社會尤為重要。
(選自 2014年2月19日 《工人日報》,有改動)
1.選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選文開頭有何特點?
3.用簡潔的語言給“家風”下一個定義。
4.簡述選文第③段的論證思路。
5.選文第⑥段中加著重號的兩個“一些”起什么作用?
參考答案:
1.弘揚優秀的家風,傳承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在當今社會尤為重要。
2.選文用春節期間央視推出的系列報道開頭,既自然引出論題,又能吊起讀者的胃口,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
3.家風,指一個家庭代代相傳、每個家庭成員都需遵循、影響家庭成員精神、品德及行為的風氣、習俗、傳統風尚。
4.首先提出“今天,家風的指引和約束作用日漸弱化”的觀點,然后列舉種種事例加以證明,最后得出“在金錢和物質面前,家風的價值似乎被不少人拋諸腦后”的結論。
5.起限制作用,說明“容易失去底線”“做出一些違背道德、法律的事情”人的范圍是“少部分”而非全部。這樣寫體現出議論文語言的嚴密性和周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