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運輔《“知入”與“知出”》中考議論文閱讀訓練附答案
①怎樣讀書才能取得效果?經驗表明,處理好閱讀中的“入”與“出”是關鍵所在。南宋學者陳善云:“讀書須知出入法。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此論道出了讀書的精髓。
②閱讀中的“入”,是指對所讀之書全身心融入,潛心對其進行研讀與探索。就是讀者通過文字去觸摸作者的內心,與其進行心靈的對話。如此“入書”,方可“見得親切”,實現雙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閱讀中怎樣“入”呢?一個方法是堅持“精思”。朱熹認為:“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就是說閱讀要慢嚼細咽,通過揣摩語言,達到把握文章內容、體悟作品意蘊與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讀基礎上精思,確為“入書”之妙訣。蘇軾讀陶淵明《飲酒》詩后寫道:“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兩句時,發現“見”字能表達悠然自得之感。又想到在俗本中改為“望”,“望南山”就變為主動尋求,這不但破壞了全詩的意境,而且也與陶淵明的節操相悖。“望”與“見”雖一字之差,但意境全異。蘇軾的體會,表明他對全詩意蘊和詩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認識;這種認識若離開了對全詩全身心的“入”,離開反復思索,是無法達到的。
⑤閱讀中的“出”,是指讀者能站在更高層次,對所讀之書做出分析判斷,能從新的角度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哲學家叔本華就主張讀書要與書本拉開距離,不要“入”書過度,要敢于并善于從書本中走出來。這樣讀書,方可避免“是別人在代替我們思想,我們只不過重復他的思想活動的過程而已 ”;方可在讀后能解其意、識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脫”。
⑥閱讀,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礎,不“入”則無所謂“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了閱讀的價值與意義。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閱讀者必須掌握的秘訣。
20.對本文中心論點表述最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閱讀后要能解其意、識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脫”。
B.在熟讀基礎上精思,確為“入書”之妙訣。
C.本文主要論述了閱讀時“入”與“出”的方法。
D.處理好閱讀中的“如”與“出”是讀書取得效果的關鍵所在。
21.根據本文的內容,談談閱讀中“入”與“出”的辯證關系。(2分)
答:____
22.本文第④段劃橫線的文字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請簡要分析其作用。(2分)
答:____
23.下面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最恰當?說明理由。(2分)
葉圣陶認為:“文字是一道橋梁,橋這邊站著讀者,橋那邊站著作者。通過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是作者的心靈契合。”
答:____
24.聯系實際,談談本文給你的啟示。(2分)
【參考答案】
20.D(2分)
21.閱讀,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礎,“出”則是“入”的目的。(2分)
22.采用了舉例論證。(1分)作用:通過舉蘇軾閱讀陶淵明《飲酒》詩的事例,論證了“在熟讀基礎上的精思,確為‘入書’之妙訣”這個觀點,增強了說服力。(1分)(共2 分)
23.第②段。(1分)這段文字引用了葉圣陶…點此查看完整答案(答案集第二頁,總排序No.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