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小學生的品德教育
編者按:如今到處都強調品德教育。美國也一樣,可他們是怎樣進行的呢?以下是一位女兒生長在美國的家長的感言,會員轉稿中作了刪改,實在不妥,但已無法找到原稿,故在此向原作者致意,感謝他向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借鑒的窗口。
女兒生長在美國,如今七歲半,正是我當時“拾金不昧”的年紀。她從小家貧,知道錢特別有用,上街格外留神,外號“眼睛尖”,常撿一分、一毛,甚至偶爾還有25美分的硬幣。這里沒有人鼓勵她交公,所以,她都存在一個罐子里,一分也不舍得花。
美國社會富裕,沒有人把幾分錢當回事。真撿了什么大東西,比如衣服等等,一般放在原地醒目的地方固定好,等人家想起來回來自己找,用不著一個上面的權威介入。我丟三落四,在美國卻沒有真丟過什么東西。比如,不久前把女兒一件幾十美元新買的夾克丟在芭蕾學校,兩個星期回去,在我問前臺管理員的時候,孩子自己已經從門口的筐里把衣服拿回來了。
在這種環境下,孩子沒有撿東西交公的訓練�?粗」拮永锏挠矌湃諠u增加,我還琢磨著拾金不昧的道理應該怎么告訴她呢。
記得我小時候總唱一首歌:“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邊……”后面的詞記不清楚了�?傊�,歌唱的是拾金不昧,一分錢交公會受到表揚。
有一次真是碰到出奇的好運:回家的路上撿了一分錢,趕緊回學校交給老師;等回來的路上,再撿了一分,再回去交公;等第三次回家時,又撿一分,更是像個英雄一樣去交公。
果然,第二天老師全班表揚。我從小淘氣,功課不佳,受一次大表揚不容易,結果快四十年了還記得。
我這個四十多歲的人,從小就是在品德教育的號召中長大的。而女兒沒有生活在這種環境,該不該告訴他呢?
可是,上個星期,她一日之間就把錢都交出去了。
她學校的游樂場太舊,準備翻修,于是學校開始募捐。
學校每個年級都設有一個大罐子,讓孩子把自己的硬幣捐出來,比賽哪個年級捐得最多。那些大罐子上,還劃著一條橫線。幾個老師自告奮勇,說哪個年級的錢高過那條線,該年級學生就可以向這幾個老師身上投擲冰激凌取樂。這也是小女一天之間把自己兩年多的積蓄都拿出去的原因。說實在的,拿出去那天,我都有點替她心疼:她從來沒有用這錢為自己買過任何東西。
把錢全捐出去了,就再也使不上勁兒了,只能看著捐款的罐子干著急。不過,她又想出一計。她媽媽教過她折紙,她就自己動手制造許多折紙的動物,拿到學校去賣,25美分一個�?上�,學校里的孩子們都不是有錢人,自己的腰包看得很緊。
三天下來,只賣了不到兩美元。于是,她和她的一個小伙伴突發奇想,制作了許多“減價券”,發給班里人手一份,大家憑這個可以減價買她的折紙動物。這下子生意可火了。全班排隊到她這里來買,沒法上課了。最后老師不得不出來干涉,讓她不要再賣了。
不過,回家后我們把她大大夸獎一番:不僅熱心公共事務,而且很有創造性,是個企業總裁的料兒!小女的這番經歷,在美國的孩子中非常典型。一方面,她比我們童年時代輕松多了。她用不著背那些品德方面的標語口號,也用不著“從一點一滴”做起,不必撿了錢馬上交公,受表揚,進而從中學會尊重權威。孩子過得就像個天真爛漫的孩子。但另一方面,她比我們小時候復雜得多。學校有什么公共事物,她馬上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比如游樂場,就是她自己的生存環境。她要想方設法自己去改善,結果居然學會一套生意經。
其實,所謂品德,主要是指自己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責任感,就應該把他們放在具體的社會環境中,讓他們自然地學會如何建立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特別是讓他們有機會處理自己的事物。
女兒的學校是公立學校,修游樂場有特別經費,向家長募捐,目標是10萬美元,一開始就已經募集了2.5萬多美元。相比之下,孩子那些硬幣,可謂杯水車薪。然而,學校還是把這件事情弄得這樣熱鬧,目的就是鼓勵孩子參與公共事物,學會自我管理,培養對社會的責任。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后,自然也就有了良好的“公民品德”。
美國的社會自由放任,卻又非常有秩序,公民品德相當高。比如路上一個人跌倒,素不相識的人叫車的叫車,救護的救護,幾分鐘就組織得很好。人家能做到這樣,重要的一點就是基層社會自治,有事自己解決,不去依靠政府。去年一位美國中年婦女在北京看不過機動車輛占用自行車道,橫著自行車挺身擋汽車,鬧得媒體轟動。
其實,在美國街頭如果有這種事情,用不著政府出來,常常老百姓自己就解決了。只是人家把自己的日常習慣帶到我們這里,才鬧出這么大的動靜�?纯葱∨慕涷灳椭�,她的老師不會讓她撿錢交公,但是給她創造了一個自然的社會環境,讓她盡可能獨立地決定怎樣改變自己所處的小社會。
這樣的孩子長大了,遇到事情當然首先想到的不是請示匯報,而是行使自己的公民責任了。
我們的品德教育,已經實施了幾十年。如今,能否參照人家的經驗進行一些改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