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課在以下幾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現代詩與古典詞巧妙結合,用相同的方法賞析現代詩與古典詞,最大 限度地讓學生獲得一種品味詩詞的親切感,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感受閨怨 凄美的永恒,潛移默化地祛除學生對詩詞學習的畏難情緒,讓他們放下 思想的包袱走進詩詞,只有樂學才能學好。
2、注重圍繞詩詞充分開拓挖掘學生的想象思維,讓學生在想象中增強對 詩詞的感悟力,在想象中獲得自我創作的審美情緒。
3、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和訓練。新課標的新理念之一就是教會學 生終生學習的方法和技能,學習方法的指導能讓學生更高效的自主學習 。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和訓練要以學生為本,即教師要開動腦筋,摒 棄傳統教法,大膽創新,讓方法與興趣并駕齊驅。
范例二
《望江南》以登臺游春起筆,勾畫了一幅細風斜柳、春水鮮花、萬千人 家的祥和畫圖。登上超然臺四處眺望,護城河里春水漾漾,密州城內滿 目鮮花,蒙蒙細雨沐浴著萬千人家,令人心境平和,空明澄靜。作者筆 鋒一轉,由眼前之景喚起思鄉之念,寒食節暢飲之后,如今酒醒,故鄉 何在?內心不由得發出一聲嗟嘆。然而,面對同游的老朋友,還是不要 去懷想故鄉吧,來呀,讓我們重新生起火來,品嘗品嘗剛焙制的春茶, 吟詩飲酒,可要趁著尚未衰老的大好年華!作者以一種樂觀而豁達的人 生態度對待心中的郁悶,以一種高雅而超脫的人生追求平息了內心的矛 盾,灑脫地超越了不如人意的現實。
這首詞頗能代表蘇軾此一時期的思想特點,在他看來,“凡物皆有可觀。
茍有可觀,皆有可樂”,“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如果能摒棄對物欲 的孜孜追求,“游于物之外”,便能超越塵世的擾攘,做到“無所往而不樂 ”了。蘇軾的這一思想貫穿了他后來不幸的一生。
范例三 教學反思:
課終于上完了,我長長的舒了口氣,靜下心來想想收獲頗多�?v觀整堂 課我認為有兩點較為成功:
①教學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學習效果很好。以“讀”為主線,設計了“ 聽讀”“誦讀”“品讀”“賞讀”“說讀”五個環節。尤其是“品讀”環節,讓學生 先找景物,再通過景物的串聯,再體會情感,由淺入深,易于理解便于 接受,學生參與度高,思維活躍。
②通過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進入創設的情景。開頭的“聽讀 ”,讓學生初步感受詞的內容;“誦讀”和“品讀”中的“唱和誦”讓學生再次 走進詞中感知內容體會情感,同時訓練了學生“聽”和“讀”的能力;通過“ 品讀”和“賞讀”訓練了學生“說”和“寫”的能力;最后的“說讀”,學生自然 而然的成為詞中人,對詞進行再創造,深入領會詞的意境。學生受到激 發,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的狀態,而且表現出良好的語文素養。
不足之處:最后讓學生齊聲說乃是一大敗筆,學生對此的理解深淺不一 ,加入的話各不相同,故而學生很為難,且浪費了一些時間。
范例四
最大的優點是導入設計學生談談初中學了的詞及其名句,學生紛紛發言 ,課堂氣氛較好,師在這里融入易錯字詞的書寫與訂正,有助于學生加 強正確記憶。
最大的缺點是老師講得太多了,其實完全可以導入5分鐘,后讓學 生讀2分鐘,默寫2分鐘,讓學生說說本詞的感情基調,有感情地誦讀5 分鐘,然后讓學生寫10分鐘賞析,剩下10分鐘欣賞彼此佳作,最后10分 鐘老師總結,并談談作者其人。因文識人,更加表現對作者的重視,拋 磚引玉,讓學生課外賞析作者詩詞。
范例五 由于在這個環節上用的時間過多,以至于到下課沒有完成預先設計的教 學內容,但是這一節課的教學任務未完成并不影響學生的整體發展,在 課堂教學中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素質, 本堂課由于學生的學習熱情、思考、靈感改變了原先的設計,取得了不 錯的效果。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課堂教學不應該是一個封閉的系統 ,教師也不應拘泥干預先設定的程式,開放課堂,尊重學生的學習需要 和熱情,讓我們用一顆寬容的心允許學生打破我們的預設,讓我們在師 生互動中多一些即興的創造,使我們的課堂充滿生命力!
范例六 教學反思: 1.導入平淡,開篇不能引起學生興趣。 2.老師講得過多,學生感悟不夠。 3.板書設計有些雜亂。 4.缺乏相應的拓展材料。
范例七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內容雖然與學生實際相去甚遠,但只要理念先進,引導得 法,同樣也能使學生受益不少,本節課在以下幾個方面是做了一些有益 的探索:
1、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意識的突出。本節課的閱讀中絕大多數的資 料收集、感悟體驗、品味表達、聯想反思都是由學生來完成的,老師只 是起一個主持人的作用。充分體現了新課標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意識 的尊重。
2、注重學習方式的引領與學習技能的訓練。新課標的新理念之一 就是教會學生終生學習的方法與技能。在課堂上在教師的引導下學好幾 首詞并不難,難的就是學生能否獨立地正確地去理解其它一些詞或文章 ,所以方法與技能就是教給學生核心的東西,本節課的基本出發點就正 是基于此。
3、注重反思避免閱讀中的“唯主題論”。在具體的詞的閱讀中,教 師著眼于詞本身所反映出來的各種理解因素與情境,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發表不同意見,并支持學生進行討論與探究。這正是新課標中關于閱 讀體驗要求的具體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