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學實錄第一則
課前問好
師:同學們,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這樣一個人(出示課件)
他被稱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位戰士�!庇腥苏f他“匕首一把槍一只,血濺軒轅民族旗�!泵珴蓶|評價他“是現代中國的圣人�!蓖瑫r,他還給后人留下了許多經典的名言。(出示課件),大家能猜到他是誰嗎?
生:答案各異。
師:那么,請同學們打開書,翻到《有的人》,請大家自由地把這首詩讀一遍。(師板書課題,相機指導)
生讀完
師:現在,大家知道那個人是誰了嗎?
生:魯迅
師:他就是偉大的文學家、革命家、思想家——魯迅。(明確匕首、投槍的含義)
師:他有一句詩,是他個人精神的寫照,同時也成為許多人的座右銘。大家知道是那句嗎?(出示課件“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
師:誰知道這句詩歌的意思?(明確“千夫指、孺子�!钡谋疽�。)
過渡
師:齊景公愿意做自己兒子的孺子牛,那么魯迅又是怎么做孺子牛的呢?他給誰當孺子牛呢?請同學們用書上的詩句回答。
生:作答。
師:出示三句的課件。生齊讀。
師:是啊,魯迅就是這樣為百姓、為人民犧牲自己,奉獻自己。同學們還知道那些魯迅當“孺子�!钡氖虑槟�?
生:作答(師歸納、點評。)
師:魯迅總是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他總是 ;他總是: ;他總是: (出示課件)。
師:作為人民,他們也沒有忘記為自己付出的人。
給人民做牛馬的:
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的人:
過渡:就是這樣的魯迅,他在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大陸新村寓所與世長辭,終年55歲。(出示課件《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的一段)
生:齊讀《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的一段。
再讀:給人民做牛馬的:
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的人:
師:為什么魯迅會得到那么多人的愛戴嗎?
生:(可能會回答他為百姓著想)
師:我們在來讀一下他的著名詩句(出示課件“橫眉”),大家是否會發現魯迅對人們和千夫的兩種態度?
生:回答。
師:是的,魯迅一方面對百姓、人民是熱情的、友善的;對千夫是冷酷的、無情的。(板書熱情、冷酷)
師:我們來看看對千夫,書上是怎么說的。
生:齊讀 (出示課件)
師:現在,對于兩種人和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我們已經做了區分,現在,請大家分角色朗讀詩歌第二到第七節。
生:分角色朗讀。
(師,點評)
師:讀第一節。(在“死”與“活”的語氣上作出區分)
師:大家有沒有發現老師在讀第一節的時候語氣有什么不同?
(明確死與活的含義,讀時的不同語氣,板書死、活、精神、肉體)
過渡:
師:當學習到這兒,大家知道“千夫”是誰了嗎?
生:齊讀“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
生:作答。
師:點評(出示課件)。
生:齊讀
師:現在大家知道魯迅“橫眉冷對”的“千夫”是誰了吧?
生:再次作答。
師:千夫即是“反動派”、“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那么魯迅所說的精神的“活”是指的那些精神呢?
生:作答
師:點撥。(勇敢、無謂、奉獻)
師:最后,我們來看看毛澤東是怎樣評價魯迅的。你會怎樣評價魯迅呢?
生:作答。
師:同學們有沒有發現,在這首詩的題目下面,還有一句話。(板書副標題,明確詩人不是為了歌頌魯迅而歌頌魯迅,而是在歌頌魯迅的同時,也歌頌與魯迅品質相同的人。)
師:同學們,在我們周圍,或者說在我們深圳,還有沒有像魯迅這樣的精神存在呢?請大家講一講,寫一寫。
下課
*************************************
《有的人》教學實錄第二則
地 點:紹興市魯迅小學教育集團和暢堂校區電化教室
執教人:柯橋實驗小學教育集團 劉發建
師:你們課文讀過了沒有?
生:(齊答)讀過了。
師:讀了幾遍?
生:三遍。
生:一遍。
師:同學們先把課文再自由地讀一遍。
生自由讀課文。
(學生讀完課文之后)
師:同學們讀過課文,咱們就準備上課了。
(師生相互問候)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著名詩人臧克家的一首詩,題目是——
生:(一起)《有的人》。
師:這首詩是1949年10月1日,臧克家參加完魯迅逝世13周年紀念活動之后,回到家里有感而發寫的。既然是一首詩,那么朗讀詩歌要注意什么?
生:應該有感情。
師:讀其他的文章也要有感情。
生:應該進入這首詩,像詩人一樣陶醉在這首詩里。
師:讀別的文章也要像詩人一樣陶醉在文章里。讀詩歌怎樣讀?
生:要一節一節分段來讀。
師:對,詩歌有一節一節,這一節一節就是詩人換氣的地方。還有呢?
生:讀詩歌應該注意詞語的重音。
師:孩子們,讀詩歌根據我本人的感受要注意兩點。一詩歌的語言是有節奏的,二詩歌朗誦的時候它的思維具有很大的跳躍性。它沒有像我們一般的文章那樣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它具有跳躍性,所以朗讀的時候要注意這兩點。哪位同學來試試?用這種方法來朗讀一下詩歌第一小節。
生:(朗讀)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師:讀得怎樣?
生:好!
師:讀得很不錯,但是有兩個重點沒有把握住。聽劉老師讀后,和這位同學比較一下,大家注意聽。(教師朗讀詩歌第一小節。讀畢,問學生。)發現重音在哪個地方?
生:重音在“活著”和“死了”兩個詞語。
師:對。而且再仔細聽一聽,我們能夠發現第二句詩,一二兩句的重點應該在“死了”,三四兩句詩的重點應該在第四句的“活著”,我們大家這樣讀,試一試看看。(教師為學生起讀)
生:齊讀第一小節。(這次學生的讀在老師的指導小有了輕重音的變化。)
師:讀了這一節,你們能不能用兩個詞語來概括“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這是一個什么人?“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是一個什么人?用兩個詞語概括出來,能不能?
生回答。
師:對,第一個叫做“雖死猶生”,第二個叫我們常說的“行尸走肉”。(教師板書)對,讀詩就要這樣讀。那么,第二小節誰來?
(生讀第二小節)
師:多好哇,把掌聲獻給他。
(生鼓掌)
師:跳躍,節奏就出來了,但是同學們有沒有發現這個小節有一個細微的變化。在標點上的,發現了沒有?
生:“有的人”后面有停頓沒有頓號。
師:對,“有的人”后面有停頓卻沒有了標點,這是為什么呢?這說明這里需要停頓,但是停頓的時間卻是非常的短暫,要連起來讀。連起來讀感覺就是不一樣,大家讀讀試試。
(生自由讀)
師:不夠,味道不夠。聽劉老師讀一遍,有停頓但沒有標點,應該怎樣讀?(師范讀第二小節)預備齊。
(生齊讀)
師:對!就是這種感覺。第三小節是,這位女同學,你讀
(生讀第三節)
師:讀得怎么樣,好不好?
生:不好!
師:不太好,有誰能夠讀得更好些。
(指名讀)
師:“想不朽”讀得很好,但是剛才第二小節劉老師教過的沒有標點的停頓速度要稍微快一點。這一點沒有把握住,誰再來?
(指名讀)
師:不錯,這里就讓我感受到了想不朽的人是多么迫切想不朽,對不對,也讓我感受到了那個情愿做野草的人是多么心甘情愿,這種節奏我們要能把握。但是大家又要發現,這里又有一個標點“想不朽”用了一個引號,和第二小節“啊,我多偉大”這兩個引號的作用是一樣的嗎?
生:不一樣。
師:差別在哪里,誰來給我說說?琢磨琢磨。
生:(生回答聲音很低,沒有聽清)。
師:說對了一半,對嗎?“啊,我多偉大”是騎在人民頭上的人說的,這不朽是刻在石頭上的嗎?
生:這不朽是他想要不朽,但是他并沒有不朽。
師:啊,孩子們,我們的引號有一個用法,大家知道嗎?
生:(齊答)特定稱謂。
師:對,特定稱謂。但這個特定的它很模糊,在這里這個特定的它指什么意思呢?反語,反義的意思,用上一個引號,這個意思就表示恰恰相反。這里的“不朽”意思就是什么了?馬上就朽了,當時就朽了。不是不朽,而是迅速的怎樣?
生:朽了。
師:用上引號,就起了反語的作用。我們常常說某某人特聰明,這聰明加個引號,什么意思?
生:(齊答)不聰明。
師:是傻。我們說某某人特笨,加個引號,就說明這個人怎樣?
生:不笨。
師:這個引號我們生活當中經常用到。這個地方要把握這個引導的概念。好,我們看第四小節,誰來給我們讀讀?注意詩歌的跳躍和節奏。
(指三名學生讀第四小節,教師糾正學生錯誤讀音。)
師:這個咬字不準,詩歌的味道就沒有了。
(再請一名學生讀,并引導學生注意分號的停頓讀法。教師范讀。)
師:短的時候要短,長的時候要長,跳躍和節奏才能明顯。請聽,把握沒有標點的停頓和分號在這里隔斷的一種巨大的跳躍。
(教師范讀,為學生起讀)
(生齊讀)
師:就這樣讀四五兩個小節,都注意中間沒有標點的停頓和分號的跳躍。我們大家一起來,騎在人民頭上的,預備齊——
(學生齊讀四五兩節,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停頓的讀法。)
師:這兩節地方,大家又要注意一個更大的跳躍。剛才我們這位同學說到,詩歌當中有一節,一般的文章當中不會有這樣的節。剛才我聽大家在讀的時候,這里斷氣了。詩歌雖然分節朗讀了,但是它中間的氣是什么呢?一貫到底,不能斷氣,如果斷了氣,就不能稱其為詩了。所以,有停頓沒有符號,有分號需要跳躍,還有章節之間的一種氣不斷,但聲卻暫時的休息。這個氣就是我們在思考,詩人的思考。但是他的思考也需要透氣,沒氣就活不了,一貫到底的。我們注意把握詩兩節之間的節奏。這個節奏每一個章節之間我們都能把握很好,聽明白沒有?
(生齊讀四五小節)
師: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場可以看到;他活著是為了多數人更好的活的人,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這三句我們一起來,騎在人民頭上的,預備起——
(生齊讀)
師:詩歌要這樣朗誦才有味道,是不是?要把握這個氣脈的跳躍和節奏。最后一句有這樣一個詞(教師板書)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抬舉是什么意思?
生:抬舉就是人民把他抬起來。
師:人民把他抬起來抬起來很高,舉起來很高,是這個意思嗎?那誰天天抬著舉著,那不累死人呀。那,你說。
生:抬舉是愛戴的意思。
師:是愛戴的意思?有點意思。
生:還有敬仰的意思。
生:還有贊美的意思。
生:還有尊重的意思。
師:對。一個抬舉有那么多的意思。我們平常也經常聽人說某某人不識相的時候,說這人怎樣?
生:不識抬舉。
師:抬舉在字典當中,在辭典當中它的意思是什么?上級、長輩對晚輩的一種提攜和關愛。如果哪位領導或者你們的長輩給了你很好的機會,給了你幫助,你不需要,他就會說你不識抬舉,不給他面子。那么在這里是誰給誰抬舉?誰抬舉誰?
生:群眾抬舉魯迅。
師:這反了?在我們心目當中,魯迅多么偉大的人,應該魯迅抬舉下面的群眾才對呀,怎么人民群眾變成抬舉了呢?用抬舉這個詞,你又體會到什么呢?
生:我體會到魯迅很尊重人民群眾,把人民群眾當作自己的長輩看待。
師:對,魯迅是這樣,臧克家這位詩人也是這樣。從這個詞語當中我們可以看出兩個偉人之間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把人民群眾看得比自己更高。人民群眾對自己的愛護,那才是對我的抬舉。是這個意思嗎?詩歌讀到這個地方,我們是讀懂了,也讀完了,也感受到了詩歌的一種跳躍和節奏,那么這首詩當中寫了兩種人,有的人是哪兩種人?你自己再自由讀讀這首詩。臧克家在這首詩中寫了哪兩種人?能不能把它畫出來。
(生自由閱讀,并做批注。)
師:有的人寫了很多,但我們可以發現他寫了兩類或者說兩種人。有一些孩子速度比較快很快就找到了,沒完成的孩子你記住老師在等你,不要以為有同學舉手他能為你代勞。還有幾個孩子好像還沒有找到。你來說——
生:有的人是肉體還活著,但是精神和思想已經死了,還有一種人是肉體死了,但是他的精神和思想還活著。因為他默默無聞地幫助別人。還有一種人是在群眾當中覺得很偉大,其實他是一無是處的。
師:他抓住第一小節當中“一種是活著死了,一種是死的人活著�!�
生:我認為是第一種人仗著自己的地位欺負群眾的,第二種是不顧自己的地位甘愿為人民服務的。
師:好,不錯。還有嗎?你說說。
生:我認為一種是騎在人民頭上,還有一種是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的為人民服務的。
試:很好,還有嗎?來,你說!
生:一種是名存千古的,他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想千古流芳。還有一種是不想出名,想平靜。
師:不想出名想平靜的。前面說的很好,有的人想不朽,有一種人呢,情愿等著地下的野火來燒,這兩種人,是嗎?來,你說。
生:我認為第一種人是很自私的,很驕傲的,第二種人心甘情愿為人民服務的。
師:很好,你好。
生:我覺得第一中是在別人面前自以為了不起的,第二種人是甘做人民的公仆。
師:你說。
生:我覺得第一種人有了一點功就是自高自大,還有一種人是他為人民服務了很多,卻甘愿作牛馬。
師:很好,剛才同學們通過讀詩歌發現這里面寫了有的人有很多很多,各有各的說法,但是歸結起來用藏克家的話,文中的話來說:有兩種非常形象的,一種是——
生:(一起)騎在人民頭上的人,還有一種人是甘愿給人民當牛馬的人。(板書)
師:這一種概括是最形象的把所有的有的人、有的人進行了分類,而這首詩歌把藏克家的詩拆開以后分成兩種,大家對比著讀一讀。(生讀書)劉老師把這首詩做了一下加工,大家來看一看,下面我們請同學來讀一下,按照劉老師剛才所說的朗讀詩歌的方法來朗讀。誰來?
生: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
師:讀的怎么樣?
生:好。
師:我們大家一起像他這樣讀一遍。
(生齊讀)
(指名讀)
師:他注意了劉老師剛才引導標點的停頓和章節的停頓,但這個同學又忽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詩句內部的、那就是句子之間的詞語間的一種節奏,所以整個看起來好像有一種唱讀的一種味道,一種強調。誰來?你來。
(生讀)
師:最后讀得很好,很有韻味。好,我們大家一起來!
(生齊讀)
師——“當牛馬人”起!別這樣,放開嗓子。
師:很好!能不能用一個字概括起來。
生:生。
師:他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感情?
生:恨。
師:對甘愿為人民作牛馬的人,一個字藏克家心里充滿了什么?
生:愛。
師:所我們很多同學在學習這首詩的時候,發現他的一種對比,藏克家為什么有一種強烈的對比?因為他的心里和魯迅一樣,他是一個敢恨、敢愛(板書),所以他對那一句我們剛才概括出來的壞人,騎在人民頭上的人,他的內心是充滿了什么呢?充滿了恨,而對甘愿為人民當牛馬的人充滿了敬愛,是一種愛。所以他采用了這樣一種對比的寫法,而不是一種形式上的對比,而是他內心愛恨交加在一塊,形成的一種自然的表達,內心沒有這種真誠的愛,沒有這種刻骨的恨,他是不可能用這種形式表達這種感情。同學們說對不對?下面劉老師讀一個小節,你們要能夠找到對應的一個小節,就是表達愛和恨的,明白了沒有?
師: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生: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師:把名字刻入石頭的,比自己的尸首爛的更早——
生: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師: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啊,我多偉大——
生: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師: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生:給人民做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
師: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場可以看到——
生:他活著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得活著的人,群眾會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師:詩人的內心,就是充滿了這種愛與恨的什么呢?交織在一塊,愛恨交加,所以他參加完魯迅的紀念活動以后回到家里,這種內心的情感就噴薄而出,而不是在刻意的我要找這種很強烈的對比,這種形式、這種詩歌在中外史上都沒有過的,都很少見,而臧克家用這種形式表達的也只有這一首。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他對魯迅先生的愛和敬仰。臧克家這位詩人,他曾經兩次把自己的詩作寄給魯迅,最后一次是在1936年的8月,也就是在魯迅逝世前的一個多月,魯迅收到了他的詩歌,但是這兩個人一生都沒有見面。一直到49年解放以后,他對魯迅的幾年活動,才算公開的、正式的紀念活動,臧克家對魯迅先生的那種仰慕、思念和敬仰,在積累了十三年,所以他這種感情是從心底噴發而出的。下面我們一起再來吟誦這一首詩。有的人,預備起——
(生齊讀全詩)
師:讀完了詩,我們就在思考一個問題,在魯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日子里,臧克家從心里噴發出來這種情感,我們在思考,到底是魯迅的哪一種精神深深地烙印在臧克家的心里?讀了這首詩,你說——
生:魯迅無私奉獻的精神。
師:要聯系我們的文本,我們的詩歌,我們的課本。
生:魯迅愛戴群眾的精神。
生:魯迅默默奉獻,不求回報的精神,甘愿為人民做牛做馬。
師:甘愿為人民做牛做馬,這讓我們想起魯迅的一首詩,你們都非常熟悉,里面有兩句你們非常難忘的兩句詩,哪兩句?
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師:好。今天非常有幸和魯迅小學的孩子們欣賞魯迅的這一句名句:橫眉冷對千夫指,老師問你們,此處的千夫指誰?
生:當時腐敗的官員。
生:當時的朝廷和政府。
生:反對魯迅思想的人。
生:當時騎在人民頭上的人。
師:把掌聲送給他。這才是魯迅的傳人。這里的千夫就是騎在人民頭上的人。千夫指,指誰?
生:騎在人民頭上的人。
師:指魯迅。當時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是非常的多,這里的指有時是謀殺、有時是暗殺、有時是逮、有時是恐嚇。那么魯迅所面對的這一些騎在人民頭上,對自己千夫所指,他的態度是如何的?
生:橫眉冷對。
師:橫眉冷對,絲毫也不膽怯,這叫錚錚鐵骨。所以說從這一句,有人說看出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那不是一人所指,是千夫所指,是騎在人民頭上的人對他的迫害。那後一句呢?俯首甘為孺子牛。前一句很好理解,低下頭來心甘情愿為孺子牛,什么叫孺子牛?
生:為人民服務。
師:孺子是什么?
生:孺子就是那些普通的人民。
生:勤勤懇懇的人。
生:默默奉獻的人。
師:我們魯迅小學的同學對這首詩理解很準確。但是這里劉老師告訴你,孺子,誰是孺子?就是你們,就是小孩子。當魯迅寫這首詩的時候指的是他自己的孩子,誰呀?海嬰,周海嬰。那么這個孺子牛是怎么回事呢?有個典故,在戰國時候,齊國的齊景公非常寵愛自己的孩子,天天給他的孩子做游戲。有一天他的孩子要和他玩一個牛的游戲,要齊景公當牛,兒子來當農夫,牽著他爸爸往前走。齊景公也很聽話,就嘴里咬著一根繩,被兒子牽過來牽過去,蹦蹬一下,這孩子摔一跤,齊景公牙齒掉了,齊景公會怎樣?
生:齊景公就會去先關心孩子,不會先關心自己。
師:這個故事當中,齊景公非常愛自己的孩子,這種愛的話,就叫一種溺愛。那魯迅怎么會溺愛自己的孩子?不是,是教育孩子。我們理解詩句的時候要放在當時的情景。他是在什么情景下,千夫所指,所以他愿意回到自己的家里,和自己的孩子享受天倫之樂,表達他對孩子的這種愛,并不是說他真的被兒子用繩子牽著跑。明白了沒有?可是又有一個問題,剛才很多同學對孺子牛的解釋,把孺子牛理解成了人民群眾,理解成了勞苦大眾,這是怎么回事呢?明明是魯迅想和自己的孩子享受天倫之樂,為什么我們大家讀到這首詩的時候,都會情不自禁地把孺子�?闯扇嗣翊蟊娔�?注意,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孺子牛精神,(板書)就是魯迅情愿給人民當牛當媽的,但是我在平時讀魯迅書的時候呢,沒有讀到過這種情形,可是我們每一個人心里在讀到這首詩的時候,感覺到在人民的心里,他就是孺子牛。這說明我們對孺子牛精神的理解還不到位。讀了臧克家的這首詩,我覺得里面有一句把孺子牛的精神說透了,說到我們心底里去了,哪一句詩呢?聽劉老師把這一句讀一遍,你仔細聽,仔細看,看看那句詩把孺子牛精神說透了,說到咱們心坎里去了,好吧?我們來試一下。你看著上面也可以,最好是看著書,不要看這上面,啊,看著書拿著筆,注意聽。有一句話我在重復一遍。把魯迅的孺子牛精神說得非常地到位透徹,看著書,孩子們。
(師伴背景音樂朗誦)有的人,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騎在人們頭上,啊,我多偉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有的人活著,別人就不能活。有的人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給人民做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上,到處是青青的野草。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場可以看到。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的人,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學生鼓掌)
師:好,孩子的掌聲,讓我獲得了信心。但我最重要的是,你們找到了孺子牛的精神那一句嗎?來,這位女孩子。
生:我覺得把孺子牛精神說得很透的那句話是:有的人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師:嗯,孩子,很好。還有嗎?來,你說。
生:我認為是:有的人寧愿做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師:甘愿自己被烈火焚燒。很好,你說。
生:我認為是:他活著,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有的人。
師:嗯。還有找到這一句的嗎?來,你說。
生:我認為還有一句: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師:剛才我們已經說了,當牛馬,就被人牽著來,這沒有很形象地說出來。你說。
生:有的人是,給人民做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
師:人民不忘記他。但孺子牛精神不是這一句。來,你說。
生:有的人,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說。
師:說明孩子們跟先生是有心靈相通的。真正的孺子牛精神就是剛才這三位孩子讀的那一句話。哪一句話?
生齊:有的人,他活著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師:我們一起把這句話抄一遍,抄在書上,工整地抄一遍。邊抄邊慢慢地品讀:他活著,為了大多數人更好地活。(師板書)別忘了最后的一個句號。
師:他活著,為了能多數人更好地活。為什么說這一句當中,我們能夠透徹地看到魯迅不是被牛馬一樣被人民一樣牽來牽去,我們卻能活生生地看到他的孺子牛精神呢?我們來做幾個比較。他活著為了所有人更好地活著�?梢詥�?為什么?
生:因為他不可能把全世界,他不可能活著,全世界人更好地活。他只能盡自己所能,讓多數人更好地活。
師:盡我所能。你說。
生:因為他只有(模糊),他的思想,所以說他不能讓所有的人更好地活著。只能夠做到他讓好多人活著的話,有些人就不能活,他能夠盡力而為地讓人活著。
師:你說。
生:因為他不能夠讓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活。
師:對啊,能讓這些人活得更好嗎?(生齊:不能)得讓他們活得更糟。對不對?所以這個地方不能用所有的。
師:第二個,我們再比較一下。他活著為了少數人更好地活著。行不?
生齊:不行。
師:為什么?你說。
生:因為多數人都要反抗黑暗的政府的,然后他活著就是要讓多數人活得更好,而不是少數人活得更好。
師:誰是讓少數人活得更好?
生:(各自說)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人。
師:這恰恰是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人,他們才希望自己這少數人更好地活得。這也不是。再看最后一句。
師: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活著。行嗎?
生:不行。
師:你說。
生:因為那個,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本來就是活著的,平民也是活著的,只不過活的那個好和壞。
師:你說。
生:因為他希望別人比他活得更好。
師:很好,你說。
生:他活著別人也活著。
師:你說。
生:因為這些平民活著卻處處受壓迫,他不想這些平民受壓迫。
師:對了,說得多好啊。魯迅并不是的意思是說,我活著你們才能活,我活著你們都得死光光了。(生笑)他活著的目的是讓多數人更好地活,讓那活在痛苦當中的人更好地活。那么,再問大家一句,那多數人,是哪些人�,F在我們就明白了,不是所有的,也不是少數的。這些人,是誰?
師:來,你說。
生:這些人是指平民的老百姓。
師:你說。
生:這些是那個被騎在人民頭上壓迫的人民。
師:你說。
生:這些人指的是甘愿給人民當牛做馬的人。
師:我們能不能聯系魯迅作品當中的人物。
生:祥林嫂。
師:誰��?
生齊:祥林嫂。
師:祥林嫂。(板書)還有誰��?
生:阿Q。
師:阿Q。(板書)還有誰��?
生:孔已已。
師:孔已已(板書),等等等等。是這樣一些人。那么這些人是什么人呢?
生:(各自答)受壓迫的人。
師:受壓迫的,你說。
生:給別人做牛做馬的。
師:對,你說。
生:非常艱難地生活的人。
師:你說。
生:生活在水深火熱的人。
師:你說。
生:生活在別人的壓迫欺負下被人瞧不起的人。
師:你說。
生:生活貧窮,做人低賤的人。
師:這些人,用一個詞語把它概括,那就是社會底層的人。(板書)對嗎?
生:對。
師:魯迅的筆,他的文章當中,反映的最多的就是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在當時的社會當中,這一些祥林嫂,阿Q這些社會底層的人數,不是少數,而是——
生:多數。
師:魯迅為這些社會底層的人,吶喊了一生。藏克家他也是一位農民詩人,他的很多的詩歌題材,都直接寫到的是社會底層的農民,他們那些苦難的生活。孩子們,到這里我們就明白了,魯迅的孺子牛精神是什么?就是告訴我們,不是要給人民牽來牽去,當他的牛和馬。而是要對底層的人,充滿關愛。社會在發展,人類只要存在一天,就會有底層的人。那么我們做為傳承魯迅精神的孩子,現在我們這個社會當中,哪些人是處于底層的?你說。
生:掏糞工,為我們掃街的人。
師:為我們掃街的那些人,吃得苦最多,報酬最少,起得最早,回得最晚。常常還要遭到我們一些人的什么?
生:嘲諷。
師:白眼,嘲諷。你說。
生:還有那些經常在外,那些鉆井工。
師:身處地下,挖煤的那些什么呢?礦工。他們也時常要遭受煤礦災難的什么呢?煎熬。還有什么呢?你說。
生:還有在廠里工作的民工。
師:在工地里打工的民工,他們沒有醫療保險,對不對?他們沒有很多的親朋好友,他們往往孤身一個人來到這個地方怎么呢?打工,住在簡陋的棚子里,吃著粗茶淡飯。好,你說。
生:西部受苦的農民。
師:西部受苦的農民?應該說西部貧困的農民。西部還有很多貧困的孩子上不起學,冬天沒有棉被,沒有鞋穿。好,孩子們,懂得這一些,我們就把魯迅的精神埋藏在我們的心底里了,給人民當牛馬,不是要被人民牽來牽去,不是要跟他去耕地拉田,而是我們要真誠地對待那一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對嗎?如果你能對那一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心生憐憫和敬佩,您就是一個高尚的人,您就是一個值得我們敬仰的人。我們不一定要像魯迅成為偉大的作家,但我們要像他那樣憐憫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這就是孺子牛精神。藏克家之所以會噴薄而出,就是被這一種孺子牛的精神感動,所以他拿著筆,也經常地書寫那些農民,那些底層的人的艱苦的生活。帶著這種感情,一起來走進藏克家的《有的人》,一起來讀誦一遍。(放音樂)大家起立。
師:有的人,預備起。
(生齊讀,師也在讀。)
師:孩子們,讓我們用魯迅的眼光去關愛那一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那樣,會讓我們也變得高尚起來。下課。
生:老師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