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是為了“需要教”
——例說習作教學“先寫后教”三要領
廈門英才學校 許勇順
長期以來,習作教學一直沿用先教后寫的模式。教的內容一般依據教學要求而生成。這種模式在幫助孩子比較順利地完成習作固然有一定益處,但弊端也顯而易見:依據教學要求自我預設的教學內容,往往缺乏針對性,即不是在最需要教的地方施教,而最需要教的地方卻被疏漏,對孩子習作未必真有幫助。實踐證明,習作教學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我嘗試,使之充分暴露問題,在此基礎上進行富有針對性的指導,亦即在需要教的地方施教,使存在的問題得以真正解決,從而提升習作質量,是為“先寫后教”。本文擬結合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習作內容“生活的啟示”的教學過程,談談“先寫后教”操作的基本要領�! �
一、確定教的內容:發現篩選習作的問題
但凡教師備課,首先要備的是“教什么”。在“先寫后教”模式中到底要“教什么”?一言蔽之,就是解決學生習作中存在的問題。學生習作因存在問題而有了可以提升的空間,而對此學生往往不能自我發現,也無法獨立解決,這才需要教。這與“先教后寫”中依據教材的習作要求而生成教學內容大相徑庭。因而,發現學生先寫習作中真實存在的、直接影響習作質量的種種問題,就是“先寫后教”中教師實質性備課的開始,也是確定教學內容的開始�! �
但在班級授課制中,將學生先寫習作中所有問題都作為教學內容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必要的。在發現問題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篩選,便成為確定教學內容的關鍵性步驟。一般說來,作為教學內容的問題,應具有以下兩個特點:
其一,普遍性和典型性。此類問題得到解決,便可以較大程度上提升多數學生的習作質量,具有較高的教學效益。個別非典型性、非普遍性的問題可以個別指導、個別解決,不需要面對全班教�! �
其二,解決的可能性。有些問題雖然具有普遍性、典型性,解決了問題也可以直接達成習作質量的提升,但因為解決問題的難度超過現學段學生的能力,即使通過教師的教也不可能實現問題的解決,或者說,某種寫作技巧或要領不可能為現階段的學生所掌握,也不需要教,因為教了并不會產生多大教學效益�! �
以《生活的啟示》為例,在閱讀學生先寫的習作時發現了很多問題。有的事件與啟示相�;虿槐M吻合�!顿徫锏膯⑹尽分v述作者購物時撿到錢交給阿姨很開心,結尾得到“做人不能太貪心”這樣的啟示;《電腦的啟示》處處講述自己玩電腦影響了視力,結尾卻得到電腦有好處也有壞處的啟示。更多的習作存在事件敘寫不具體的問題。還有不少習作不知道如何確定重點內容,如《不聽勸告的代價》講述作者參加表哥的婚禮,不聽勸告跳臺階摔傷住進了醫院,但大部分篇幅描繪婚禮的場景,跳臺階受傷的情景反倒輕描淡寫。此外,還有啟示不夠深刻明確,描寫不夠具體生動,語言表達不夠規范簡潔等問題�! �
這些問題一一浮出水面后,接下來就依據問題的普遍性、典型性和解決問題的可能性標準進行篩選,確定以下教學內容:第一項,解決事件和啟示不吻合或不盡吻合的問題。啟示與事件不吻合,難以說服讀者,更不可能打動讀者;更主要的是,這個問題在班上具有相當的普遍性,也是寫“啟示”類習作存在的典型問題。第二項,事件敘寫不具體的問題。因為事件敘寫不具體,啟示失去了支撐,文章就失去了說服力。至于如何使啟示更深刻,超越了剛剛進入五年級的學生接受能力;如何使遣詞造句更規范簡潔等,此前已多次練習,以后也將繼續指導,便不作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
二、實施教的過程: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什么”的內容問題得到了解決,接下來就要思考“怎么教”。其核心是引導孩子發現習作問題,并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孩子往往看不出問題在哪里,或不明白為什么這樣做不恰當。俗話說得好,“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蓖ㄟ^實例的正反對比,不失為讓學生發現問題的有效方法�?梢宰寣W生在案例的對比分析中恍然大悟,清楚地認識到習作的問題,這是實施教的第一步�! �
《購物的啟示》寫到:“我”和一個同學去新華都購物�!拔摇辟I了自己最喜歡吃的牛奶巧克力,并對自己說不能多買,不能太貪心。突然發現腳下有一張10元的鈔票,于是把錢交給失物招領處的阿姨。阿姨幫忙播放了失物招領的啟示,很快就有一個失主把錢認領了回去�!拔摇备械胶芨吲d,并得到這樣的啟示:“做人不能太貪心,要適量,不要把肚皮都快撐破了,你還要把那個東西使勁往自己那里硬塞�!薄 �
文章明明講述的是拾金不昧的故事,啟示也應該是“我們要做一個拾金不昧的人”之類的,怎么就變成了“做人不要貪心”呢?顯然,“事情”和“啟示”不吻合,不符合本次習作的要求。那么,“事情”和“啟示”如何做到吻合呢?只要對比一些恰當的文章例子,便一目了然了。如有個學生寫“煎蛋”,得出啟示:“學一樣本領要有耐心,不能太急躁�!币粋€學生寫“釣魚”,得出啟示:“欲速則不達,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边€有一個孩子寫“彈琴”,得出啟示:“做事要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廢,才能取得成功�!薄@些文章都做到“事情”和“啟示”的吻合,也就是通過前面的“事情”,能得出后面的“啟示”,讓讀者信服,否則“啟示”就是空洞的,就是不可信的�! �
在班級授課制中,讓學生發現習作中的問題包括兩種類型,一是讓學生發現老師提供病文的帶有普遍性、典型性的問題,二是發現自己習作的類似問題。這兩種類型的問題發現都需要。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教學過程一般是讓學生發現病文的問題,從中受到啟發,進而發現自己習作的問題�! �
讓學生明白了習作問題只是完成教的最初一步,接下來的重點是引導孩子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方法的獲得,不能只靠簡單地告知,一定結合實例讓學生自己領會,并真正懂得如何操作,因為最終孩子要面對并解決的是自己的習作問題,所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老師的示范修改和學生的嘗試修改,最終引導孩子總結出恰當的方法。譬如剛才那篇《購物的啟示》,如何解決“事情”與“啟示”不吻合的問題呢?可以先讓孩子討論如何修改,然后師生合作一起修改:第一種方法,保留原來的啟示“做人不能太貪心”,但是刪去后面上交錢的那部分內容,重點細致地描寫“見到10元鈔票心中起了貪念的種種表現”;第二種方法,保留原來的內容,將啟示改為“要從小做一個拾金不昧的人”之類。兩種改法,所敘述的事情與得到的啟示,做到了相互對應,這樣才符合習作的要求。經過修改實踐,學生不僅明白了什么是“事情與啟示不吻合”,更重要的是獲得了問題解決的方法�! �
三、達成教的目的:落實習作問題的解決
不管是“前教”還是“后教”,目的都是為了解決孩子自己的習作問題,從而提高習作的質量。僅僅讓學生發現問題并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還不夠,必須落實于問題的切實解決,這樣習作質量才能得到實質性的提高。因此,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之后,必須讓學生將其運用于修改自己習作或二度動筆的實踐,唯如此,才能把領悟的習作方法或技巧化為習作質量的實際提升�! �
修改與二度動筆,對于孩子來說,不是簡單的方法問題,關鍵是過程中的及時糾正、及時指導、及時激勵。當孩子出現偏差的時候,給予指正、建議,使之完善;當孩子改不下去的時候,給予指導、示范,使之順利動筆;當孩子有進步、有突破、有創意的時候,給予激勵、肯定,讓他們體驗習作成功的感受�! �
如一個孩子寫了《貪吃的下場》,原文將吃東西前以及吃東西時瘋狂玩耍的內容寫得很多很刺激,而真正帶給作者啟示的卻是“貪吃造成了急性胃腸炎”。孩子也知道,瘋狂玩耍與啟示不吻合,但因為玩的項目是孩子最喜歡的電腦游戲,邊玩邊吃更是小孩的最愛,于是修改時,不知不覺手下留情,還是保留了許多玩游戲的內容。老師及時發現,及時指出問題所在——“玩游戲跟急性胃腸炎有關嗎?”當然無關。那么真正與之關系密切的是哪幾個鏡頭?假如要根據題目,將這篇文章演成一部電影,作為導演,應選擇哪些鏡頭最能打動讀者?引導孩子回憶貪吃前后的幾個細節——一個是“狼吞虎咽狂吃”的鏡頭,正是因為狂吃,才吃壞了肚子,引起發炎拉肚子;一個是“捂著肚子呻吟著沖向廁所”的鏡頭,正是這個痛苦不堪的過程,才有了作者的后悔不已;一個是“掛著瓶忍著痛后悔不已”的鏡頭,正是因為作者的后悔不已,才扣住了文章的題眼“下場”,即下場不好,才后悔,才反思。這樣一來,所有的細節都跟啟示密切相關,而且三個細節就像三個電影鏡頭,畫面感極強,最能吸引人,最能感動人�! �
但是,緊接著又遇到難題了,如何把這幾個重要的細節寫具體呢?孩子如記賬式的,三兩句話就把細節寫完了——“我瘋狂地吃零食,先吃了一包薯片和一包干快熟面,又吃了兩條火腿腸,還吃了一根冰淇淋,還喝了一瓶冰凍的可樂。真是太爽了!”沒有吃的動作、沒有吃的神態、沒有吃的聲音、沒有吃的心理活動,更沒有由此展開的聯想,如何讓讀者感受到瘋狂的樣子?孩子缺的就是具體畫面的展開。此時,老師要做的就是細致的引導,可以給予“范例”模仿,讓孩子參照例文的思路、段式、句式、寫法、修辭、詞句等,一邊模仿一邊創造;可以提供“支架”引導,將細節化為一個個小問題提示孩子要寫什么,并借助一些句頭、一些關鍵詞,讓孩子更容易地動筆;還可以通過“表演”吃的過程,邊演邊說,再現當時的畫面。有了這些方法的引導,孩子們如臨其境地寫出了瘋狂吃的情景——“‘喀呲,喀呲……’脆脆的,甜甜的,香香的,一片,兩片,三片……我的手不停地拿著,我的嘴不停地嚼著,恨不得一口將所有的薯片吞進肚里。哈哈,真是人間美味��!……”
像這樣,將薯片的聲音、味道、樣子,將吃薯片的動作及內心的感受、聯想等細細展現出來,讓讀者仿佛看到作者當時狂吃薯片的樣子和內心無比痛快的感受。當孩子能如此去刻畫細節的時候,就應該及時肯定,及時強化與激勵,讓他們用類似方法去修改其它的部分。經過學生這樣的修改或二度習作實踐,經過老師如此的糾偏、指導與激勵,孩子不僅順利解決了自己習作的問題,而且掌握了恰當的習作方法,更獲得了習作成功的體驗,這些都對孩子后續的作文學習取到重要的作用�! �
當然,一節課不能解決孩子所有的習作問題,但是第二節,第三節,以及以后的每一次習作課,各種習作問題都應該不斷地得到發現和解決,孩子各方面的習作能力也必須不斷地獲得強化與提升。必須說明的是,不管是課前的先寫,課上的修改,或課后的再度創作,都必須號準習作問題的脈,都應該有針對性地給予孩子啟發、示范、指導、修正與激勵,都得扎扎實實地落實到孩子自主的創作與修改實踐中,惟其如此,學生的習作能力方能獲得真正的提升�! �
因此,教不是僅僅為教材而教,為課標而教,更重要的是為孩子的現狀而教,為孩子的問題而教,為孩子的能力而教,因為孩子“需要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