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意思是: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樣?或:用您自己的矛戳您自己的盾,會怎么樣呢?
(4)“至之市而忘操之�!币馑际牵旱鹊降郊猩先サ臅r候,卻忘了拿尺碼。
(5)“何不試之以足?”意思是:為什么不用自己的腳試鞋呢?
5.“思考·練習”第三題,意思是通過“用自己的話說說那個賣矛又賣盾的人和那個買鞋的人可笑在哪里”,理解寓言的寓意,受到啟發和教育。感悟寓言的寓意,關鍵在于熟悉寓言講的故事。所以,進行這一步教學,應安排在指導學生熟讀課文之后,先讓學生把每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講講寓言故事,然后組織討論:寓言中人物說話、辦事可笑在哪里,為什么可笑,從中悟到了什么道理。為使人人參與思考,可先小組交談,再全班討論。學生感悟不準、不到之處,教師要作適當引導、點撥。
6.課后選做題的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從學習寓言的感悟和所受到的啟發想開去,舉出生活中遇到的這類現象,學以致用。這一環節很重要,因為只有能辨識生活中的類似現象,才算是真正的理解,也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
7.本課生字大多數都可以通過與學過的字比較,來識記字形,區別字義,練習書寫,例如,矛—予、譽—謄、履—復。
四、參考資料
韓非子(約公元前280—前233)即韓非。我國戰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當時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學生。韓非繼承和發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學說,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讒害,被殺于秦。他的著作后人稱作《韓非子》,現存55篇。他反對以血統為中心的等級制度,提倡“貴族”“民萌”(氓)平等;反對“用人唯親”,提倡“用人唯賢”;反對儒家的“禮治”,提倡“法治”;同時還提出“術”(君主駕馭臣民的手段)和“勢”(君主的權力)來和“法”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