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山市》導學案
設計:龍的故鄉
【學習目標】
1、學習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2、體會“山市”的形成及神奇批麗的幻景。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道理,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科學精神。
【學習重點】
1、熟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特別是時間詞的歸納。
2、結合注釋與工具書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大意。
【學習難點】
1、通過合作探究培養再造想象力。
【知識鏈接】
1、題目解說
這篇文章選自《聊齋志異》,描寫了作家家鄉淄川縣奐山山市的景象。山市即深山中的“山中蜃景”。是天上重濕氣的云由于密度差異太大而產生的折射現象。山市即是海市。海市蜃樓變幻莫測,是世間奇景,人鮮領略。作者以變幻之筆寫變幻之景。窮形盡相,狀難寫之景如在眼前。
2、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本文《山市》選自《聊齋志異》,世稱“聊齋先生 ”,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蒲家號稱“累代書香”,蒲松齡的創作,還有通俗俚曲14種,計有《墻頭記》、《姑婦曲》、《慈悲曲》、《翻魘殃》、《寒森曲》、《蓬萊宴》、《俊夜叉》、《窮漢詞》、《快曲》、《丑俊巴》、《禳妒咒》、《增補幸云曲》等從不同角度揭露了社會的黑暗和人間的不平,在人生態度和創作思想上與《聊齋志異》是相通的。蒲松齡的著作,小說和俚曲之外,還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和關于農業、醫藥的通俗讀物《農桑經》、《藥書》等。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2年曾出版路大荒編的《蒲松齡集》。
3、背景資料
《淄川縣志》記載:奐山“有山市,邑人多見之者,城郭、樓、官室、樹木、人物之狀,類海市云”。海市是海市蜃樓的簡稱。作者34歲游嶗山時,曾有幸親眼見過海市蜃樓的奇幻景色,在《嶗山觀海市作歌》一詩里,十分驚異所看見的奇景:在海天之間,忽然出現了樓閣、山水、人物一霎時又“飆然風動塵埃起,境界全空幻亦止”,這種變幻莫測的景象,與《山市》中描寫的山市幻景的變化很相似。作者在他那個時代,還不能理解海市蜃樓是一種光線折射形成的現象,故在文中有稱此現象為“鬼市”。鬼市在前人著作中也有記載。唐人鄭熊《番禺雜記•鬼市》寫道:“海邊時有鬼市,半夜而合,雞鳴而散�!彼稳嗣显稀稏|京夢華錄•潘樓東街巷》寫道:“又東十字大街,日從行裹角,茶坊每五更點燈,博易買賣衣服、圖畫、花環、領抹之類,至曉即散,謂之鬼市子�!弊髡吲c前人一樣不了解這種幻象產生的原因,便認為是鬼怪作崇。
【自主預習案】
1、自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
2、了解蒲松齡及其《聊齋志異》。
3、給加點的字注音。
奐山 邑 青冥 禪院 碧瓦飛甍 高垣睥睨 連亙 窗扉 坊 莽莽然 一切烏有 霄漢 窗扉 黯然縹緲 往來屑屑 逾時 倏忽 遂 市肆
4、文學常識填空。
《山市》選自《_________________》。這是一本以談狐說鬼形式,揭露當時現實的黑暗和官吏罪惡,對科舉制度和禮教也有批判,并以同情的筆調描繪了青年男女相愛的故事。作者是____朝文學家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一字___________,號__________,世稱“聊齋先生”。
山市,山中蜃景,與“_________________”相似。
5、填空。
⑴作者在描寫山市從有到無的變化過程極有層次,首先寫山市的出現:_____ ,_____ 。接著寫第一次變化____ ,____ 。第二次變化____ ,_____ ,_____ 。然后又變為_____ ,_____ 。最后______ ,_____ ,又_____ ,又_____ 、____ ,遂不可見。
【課內探究案】
一、情景導入,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痹S多人聽說過海市蜃樓,卻無緣目睹這種神奇、壯觀的幻景;“山市”蜃樓你可能更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這里蒲松齡給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幅奇異的圖畫……
二、自主探究,釋疑解惑。
(一)初讀──讀準音
小組活動:1、推選一位同學負責讀課文一遍
2、其余同學邊聽邊在書上圈出你個人認為不太準確的字詞;
3、讀完后,大家把圈出的字詞正音,聽課文錄音找出讀錯的原因
個人練習后小組內朗讀比賽,比一比看誰讀得更清楚、更熟練。
(二)、二讀──理解大意小組活動:
1、結合課前導學,組長分工,組內成員輪流作口頭翻譯,并指出個人翻譯部
分里的重點詞語;其他同學認真聽,隨時指出他翻譯的不足。
2、學習文言翻譯五字法,小組合作譯讀練習。
3、將疑難詞句的解釋討論解決。
(不看資料獨立作答,講評小組列于黑板,搶答。)
(一)、解釋加點的詞語。
恒不一見 青冥 相顧驚疑
念近中 飛甍 始悟為山市
連亙六七里 城郭 堂
坊 歷歷在目 莽莽
黯然縹緲 依稀 烏有
危樓 霄漢 窗扉
洞開 裁 縹緲
或憑或立 往來屑屑 市肆
(二)、翻譯下面句子。
(1)、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
(2)、高垣睥睨,連亙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3)、又其上,則黯然縹緲,不可計其層次矣。
(4)、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憑或立。
(5)、又漸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見。
(三)、品讀──合作探究
【問題探究】
1、課文真實地再現了“山市”這一奇特的自然現象,是以什么為線索展開敘寫的?找出相應的詞語并作解釋。
以時間為線索描寫山市的變化。詞語有:忽,忽然;無何,不久,不一會;未幾,不久;既而,不久,接著;逾時,過了一會兒;倏忽,突然。
2、本文主體部分是描繪山市出現的全過程,這一過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即初起、發展、
高潮、結局,請簡要概括每個階段的意思。
初起階段:從孤塔高聳到宮殿出現;
發展階段:城郭的出現;
高潮階段:危樓的出現;
結局階段:危樓消失,一切化為烏有。
3、請按順序寫出在山市中出現的八種景物。
(1)孤塔、(2)宮殿、(3)城郭、(4)樓、(5)堂、(6)坊、(7)危樓、(8)樓上人
4、“山市”為何又叫“鬼市”?請你用科學的方法解釋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
因為這種山市蜃景發生的時間較早“山上人煙市肆,與世無別”,所以又名“鬼市”;實際上是大氣中光線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種自然現象,當空氣各層的密度有較大的差異時,遠處的光線通過密度不同的空氣層就會發生折射或全反射,這時可以看見在空中或地面有遠處物體的影象。
二
【拓展檢測案】
海市
我的故鄉蓬萊是個偎山抱海的古城,城不大,風景卻別致。特別是城北丹崖山峭壁上那座凌空欲飛的蓬萊閣,更有氣勢。你倚在閣上,一望那海天茫茫、空明澄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你的五臟六腑都洗得干干凈凈。這還不足為奇,最奇的是海上偶然間出現的幻景,叫海市。小時候,我也曾見過一回。記得是春季,霧蒙天,我正在蓬萊閣后拾一種被潮水沖得溜光滾圓的璣珠,聽見有人喊:“出海市了�!敝灰姾L煜噙B處,原先的島嶼一時不知都藏到哪兒去了,海上劈面立起一片從來沒見過的山巒,黑蒼蒼的,像水墨畫一樣。滿山都是古松古桕;松桕稀疏的地方,隱隱露出一帶漁村。山巒時時變化著,一會兒山頭上幻出一座寶塔,一會兒山洼里又現出一座城市,市上游動著許多黑點,影影綽綽的,極像是來來往往的人馬車輛。又過一會兒,山巒城市慢慢消下去,越來越淡,轉眼間,天青海碧,什么都不見了,原先的島嶼又在海上重現出來。
這種奇景,古時候的文人墨客看到了,往往忍不住要高聲詠嘆。且看蓬萊閣上那許多前人刻石的詩詞,多半都是題的海市蜃樓,認為那就是古神話里流傳的海上仙山。最著名的莫過于蘇東坡的海市詩,開首幾句寫著:“東方云�?諒涂�,群仙出沒空明中。搖蕩浮世生萬象,豈有貝闕藏珠宮……”可見海市是怎樣的迷人了。
14、解釋下列詞語。
(1)、偎山抱海:緊靠著山、擁抱著海。
(2)、別致:新奇,跟尋常不同。
15、“山市”是山中的蜃景,那么“海市”就是__海上的蜃景______。
16、在寫海市前為什么要寫在蓬萊閣上觀景的感受?
17、“海上劈面立起一片從來沒見過的山巒”,句中“劈面”的意思是___正沖著臉_____,表現了山巒出現的____迅速、突兀____。
18、海市里的山巒不僅有古松古桕、漁村,還有_____寶塔___和_____城市___。
19、寫古時候文人墨客詠嘆海市蜃樓的作用是什么?
三、寫作練習
在你的生活中,雖然難得見海市蜃樓,但一定見到過許多奇異的景象,如山勢的奇形怪狀,煙霧的變化莫測,宛若畫中,如入險境,這里有客觀的誘引,也有你心里的幻化。真實地記錄下來,作為你寫作中的庫存。
《山市》
一、略
二、(1)大家面面相覷,驚疑不定,暗想這附近并沒有這種佛寺。(2)只見一座高高的城墻,上面有入齒狀的矮墻,連綿不斷有六七里長,竟是一座城郭模樣。(3)再往它的上面數,就更加昏黑,若有若無,以致不能數出它有多少層了。(4)再看那樓上人來人往,身影晃動,有的倚著欄桿,有的站著。(5)又漸漸地像高高的屋舍,忽地像拳頭大,又忽地似豆子般小,接著就看不見了。
14、(1)、偎山抱海:緊靠著山、擁抱著海。(2)、別致:新奇,跟尋常不同。
16、為下面寫海市作鋪墊。
19、一方面是說明海市蜃樓古來有之,另一方面增加了海市蜃樓的迷人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