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出示最集中的能體現《馬》文重點難點的問題,問題和學生的名字一起展示在黑板上,供師生交流(提出問題的同學有種成就感,他們會繼續探究下去;研究問題的學生會受到鼓舞,會更好地去發現問題)。
a.學生甲:“給馬戴項鏈”是不是“侮辱”?(疑難詞句)
b.學生乙:為什么用七種動物的丑來比馬的美?它們真的丑嗎?(寫作方法)
c.學生丙:人工與天然哪個更美?(現實困惑)
……
出示教師根據上述三問整理出的變式問題
d.養馬人給馬戴項鏈時,心里是什么感情?(不同見解)
e.你也不喜歡七種動物嗎?(目的使然)
f.怎樣解釋現實生活中的化妝現象?(求異思維)
……
3.師生圍繞上述問題自主、合作、探究。交流中遇到的障礙,老師不要急于包辦,可采用給學生提供“馬”的相關資料或印發《教參》中“有關資料”部分,讓學生再認識、再理解,充分表達,盡量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入的研討。
資料中有幾處關鍵點老師應提醒學生注意:
a.歐美人與自然很和諧,狗選美,雞選秀,人與動物較我們更貼近。歐美的動物在心中,我們的動物在口中。
b.布封是博物學家,為什么對馬情有獨鐘?我們對自己喜歡的事物是用什么情感、態度、價值觀來表達的?對不喜歡的事又是怎么樣表達的?對馬的認識與布封都一樣嗎?
4.小結學習情況,啟發學生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參與過程比結論更重要;智力是多元的,體驗是獨特的;探究是多向的,答案是多彩的。
作業
圍繞學生乙的問題:“為什么用七種動物的丑來比馬的美?它們真的丑嗎?”廣泛收集資料,寫篇關于馬或你喜歡的一個小動物的小論文。 (要求使用比較法,題目自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