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高考語文試卷分析
試卷總體上繼承了2003年的改革方向,調整了格局,體現了“穩中有變,穩中求新”的特點。既保持了一定的穩定性,繼續緊扣新頒布的《考試大綱》命題;又順應了語文教學改革的潮流和新課改對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有創新和發展。
從全卷看,命題在“強化思維,注重運用”上體現了鮮明的特點。試卷從總體上看,既有助于對語文學科教與學的進一步感悟與落實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有助于發揮高考對學生語文素質的測查功能,有利于高校選拔有學習潛力的人才。
試卷變化特點:在形式方面,調整改造了試卷形式和試題形式,使語文測試的方法更加有效,并且提高了測量評估的客觀程度;
在內容方面,經過20多年的調整,形成了從知識考查到能力考查的較為全面的語文測試體系,其中包括語言知識和語言運用、文言文閱讀、現代文閱讀和寫作四個部分;
在理論研究方面,制定了高考語文的能力要求和能力層級,使語文的測試有了明確的目標,對中學教學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
1語言知識和語言表達
①繼續加強對語言運用的考查。高考越來越注重對能否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考查,為了進一步加強對這種能力的考查,近些年來,高考試卷盡量減少了非能力性考查的題目,純粹考記憶的題目逐步減少。今后的命題會更加突出能力考查,適當減少一些純知識內容的考查。
②試題材料的選擇突出時代感,貼近中學生實際。語言知識和綜合表達題在選擇語言材料時,越來越貼近生活,貼近中學生的實際,并努力滲透到不同學科、不同領域。這些材料有利于引導中學生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開闊知識面,提高文化素質,符合新課改的理念。試題選材的時代性,密切與社會生活各方面的變化相結合,凸現人文性是高考語文試題發展的重要趨勢。
③考查形式穩中有變。2002年高考語文試卷結構作出重大調整,客觀題由原來的20題減少到15題,古典詩歌的鑒賞由選擇題型改為主觀題型。在保持兩年的穩定之后,2004年高考語文試卷的結構又作出調整,客觀題由15題減少到14題。
在這幾次調整中,主要是文學鑒賞和文言文的考查形式發生了變化,語言知識和語言表達的考查形式基本沒有變動,保持了相對穩定。在2004年試卷結構作出調整后,估計2005年的試卷形式將保持穩定,不會有大的變化,因此,對語言知識和語言運用的考查形式將保持穩定。但是也要注意到,在試卷的第六大題--即對語言運用的考查中,每年都要有新的考查形式出現,對這一點,考生是應當有充分的心理準備的。
2文學常識和名句名篇
自2002年恢復對名句名篇的考查,文學常識就暫時沒有列入考試范圍。名句名篇不僅有記憶的因素,還包含有深刻文化內涵,因此,估計在2005年的高考中,文學常識還將暫不列入考試范圍。但文學常識在平時的學習中還是要注意積累的。
名句名篇的考查重點在課內,但課外一些名句名篇也可能在考試中出現,不要忽略對課外名句名篇的記憶、積累。
3古代詩文閱讀
2004年《考試大綱》要求“能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古代詩文的考查將繼續堅持對“淺易的古代詩文”的考查。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文言文選材以史傳類為主,議論性材料附著在史傳類材料上。
所謂“淺易”,主要是指:
從文章運用的詞匯來看,主要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詞與次常用詞,非常用詞出現的機會較少。同時,盡量避開名物典章制度等專門術語;
從文章出現的語法結構來看,主要采用常見的文言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等。此外,文言虛詞也以常見而典型的用法為主,冷僻罕見者一般不會出現;
從文章的體裁上看,主要是敘事、寫景、抒情、一般說理等形式,而不是專門性較強的學術著作之類的作品;
從文章內容的涉及范圍來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識的聯系較為松散,少用典故,無須在學習時了解過于復雜的背景材料或逐個理解出現的許多歷史事件與歷史故事。
②詩歌鑒賞選材淺易,考查全面。詩歌鑒賞能力測試試題,選材上古詩多是課外篇幅短小、淺易新鮮的詩詞曲,以唐詩為主,宋詩、宋詞、元曲為輔。“淺易”同文言文選材的特點一樣,是指所選詩歌內容上與詩人寫作的歷史文化背景沒有太多的聯系,表達上較少運用典故,文字淺顯,所表達的主旨,抒發的情感,容易被現代人所理解。
就命題形式看,古代詩文的考查將保持相對穩定。
文言文的考查以客觀題和主觀題結合的形式出現,即對文言實詞、虛詞的考查以及對分析綜合能力的考查還將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而文言文翻譯將以主觀題的形式出現,且翻譯的比重會加大。2004年文言文客觀題由5道減少到4道,主觀題形式的文言文翻譯由原來的5分增加到8分,都表明了這種命題趨勢。
文學鑒賞的考查漸趨綜合。從近幾年高考命題發展趨勢看,綜合性越來越強,思辯能力要求越來越高。文學鑒賞試題的考查角度,從起初作品具體字句的理解,轉到對全詩思想內容與表達技巧的綜合鑒賞評價。同時,隨著試題綜合性進一步增強,難度必然會加大。古詩鑒賞是高考測試中綜合性較強的題目,是對一個考生語文知識、能力、素養的大檢閱,它的難度也就在這里,且試題答案漸趨開放。
4現代文閱讀
經過多年的命題實踐,高考現代文閱讀的命題技術日趨成熟�,F代文閱讀試題的選材在穩定中呈現多樣化的特點。既選擇自然科學類材料,也選擇社會科學材料和文學作品。
近幾年的考試小閱讀試題選擇的材料趨向選擇介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材料,這凸現了高考語文試題關注人文精神的發展趨勢;大閱讀試題選擇的材料著重在文學作品,側重選擇散文,尤其是文化內涵較深厚的散文。
隨著我國語文測試學研究的深入,中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高考現代文閱讀,閱讀測試的能力要求也在逐步提高。
現代文閱讀在第一卷側重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句子的含義的能力,篩選文章信息的能力以及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像的能力;第二卷中,除側重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句子的含義的能力外,還考查篩選并整合文章信息,分析文章結構、概括中心意思,分析作者的觀點態度以及對文章進行鑒賞評價的能力,題目設置盡量使考生能夠利用文中語句作為答題的基本材料,照顧考生閱讀和思考的先后順序,努力體現由語義理解到綜合分析的過程,同時盡量使試題突出開放性。這些特點在2005年高考中還將繼續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