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游課后練習解題指導
一莊子的文章意境開闊,想象奇特,能夠運用大量幻想的、傳說的和現實的事例,闡明自己的觀點,使文章充滿浪漫主義色彩。誦讀課文,談談你對文中的想象的理解。
設題意圖:設計此題主要是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寫作特點,并加強學生對想象描寫的領悟。
參考答案:
《逍遙游》作為《莊子》一書的代表篇章之一,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說理于想象、寓言故事和生動的比喻中,形成獨特的風格。
從這篇文章看,莊子最主要的是想象了一個“逍遙”的至高境界,這種境界其實是不可能達到的,但莊子卻通過種種具體形象的想象和創造來使想象的“逍遙”至境具體化甚至人格化。為了要描述這種想象的至境,讓人們相信確有“逍遙”的境界,莊子展開具體的想象,先通過對許多具體形象和事例的想象和創造來說明天地萬物皆“有所待”,步步深入到“無待”的境界。而這些具體的想象又具有獨特的風格。
一是在想象中夸張,如在想象鯤、鵬形象時,作者極寫鯤、鵬之大:“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薄谤i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睂憠壑L,曰冥靈:“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痹淮蟠唬骸耙园饲q為春,八千歲為秋�!倍紭O盡想象夸張之能事,造成浩大的聲勢和廣闊的意境。
二是在想象中進行對比,極寫鯤、鵬之大,與之相對應的,明說斥安鳥之小,暗指人的渺小。大如鯤鵬尚不能逍遙,何況渺小之人呢;寫冥靈、大椿之長壽,也暗喻了人生短暫,連長壽之人彭祖也只能算“小年”。這種“小知”與“大知”、“小年”與“大年”的對比都是在想象中完成的。
三是在想象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于“逍遙”境界的想象和創造,并將這種想象具體化、形象化,實則是蘊含了自己對理想的熱烈追求。作者否定爭名奪利的世俗之人,追求逍遙,但自己也擺脫不掉人生的羈絆,在這種矛盾的情感之下,就借著這種大膽夸張的想象來寄寓自己的理想。
二下列文言詞語有不同的意思或用法,這在過去所學的古詩文或成語中都出現過,你能舉出一二例來說明嗎?
設題意圖:此題主要是引導學生積累文言詞語的常見意思和用法,做到“溫故而知新”。參考答案后列出了一些原題中未列出的義項,供教師和學生參考。
參考答案:
若:
1.像,好像。
例句:背若泰山,翼苦垂天之云。(《逍遙游》)
2.假如,如果。
例句: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3.你
例句:若毒之乎?(《捕蛇者說》)
表對稱時,除了有“你”“你們”之意,也有“你的”之意。
例句:更若役,復若賦。(《捕蛇者說》)
此外,“若”字還有以下用法或意思:
① 及,比得上。
例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 表他稱,他,他的。
例句:孔子生不知其父,若母匿之。(王充《論衡·實知》)
③ 表近指,這,這樣,如此。
例句: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論語·憲問》)
④ 表選擇,或,或者。
例句: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
⑤ 與“夫”“至”等結合,組成“若夫”“至若”,用在一段或另一層意思的開頭,表示語氣。
例句:若夫乘天地之正……(《逍遙游》)
至若春和景明……(《岳陽樓記》)
是:
1.代詞,這。
例句: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
2.動詞,表判斷。
例句: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赤壁之戰》)
此外,“是”字還有以下用法或意思:
① 形容詞,正確。
例句: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歸去來兮辭》)
意動用法作動詞時,有“以……為是”“認為……正確”之意。
例句: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問說》)
② 助詞,與“惟”構成“惟……是”結構,“是”表賓語前置。
例句: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斯:
1.副詞,則,就。
例句: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柳宗元《封建論》)
2.代詞,此。
例句:予為斯序,既痛逝者……(《〈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斯”字本義為“劈”,如《詩經·陳風·墓門》中的“墓門有棘,斧以斯之”。另有一種用法是用作句中、句末語氣詞,如《詩經·豳風·破斧》的“哀我人斯”。
之:
1.助詞,的。
例句: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2.代詞,這,此。
例句: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3.助詞,用在主語與謂語之間,無實義。
例句:師道之不傳也久矣�。ā稁熣f》)
“之”字的用法或意思還有:“到……去”,如《漢書·高帝紀》中的“沛公引兵之薛”;第三人稱代詞,如《漢書·高帝紀》中的“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吾能尊顯之”等。
特:
1.形容詞,獨,獨特。
例句: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逍遙游》)
2.副詞,只。
例句:然建特不與皓和好往來。(《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特”字有“公�!敝�,引申為“雄性牲畜”,也可泛指“牲畜”,另有“配偶”之意,用作副詞有“特此,特別”之意,用作形容詞可表“杰出的、獨特的”。
修:
1.長。
例句: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2.修飾。
例句: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修”字主要用作動詞和形容詞,用作動詞時有“修建”“修理”“治理”“修養”“修訂、修改”“編寫”“學習、研究”等意思,用作形容詞時還有“善、美好”之意。
三鯤、鵬的形象在后世詩文中經常出現,如“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李白《上李邕》),“鯤鵬水擊三千里,組練長驅十萬夫”(蘇軾《催試官考較戲作》)等。再找出幾例,體會其中鯤、鵬的形象所蘊含的象征意義。
設題意圖:此題主要是引導學生適當擴大閱讀范圍,鍛煉學生查找資料的能力,并能結合課文對查找的資料進行內容意義上的體會。
參考答案:
如李白的《大鵬賦》、西漢賈誼的《鵬鳥賦》等,都是以鵬鳥為主題的作品,此外還有毛澤東的詞《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六月天兵征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等。
這些文學作品大多深化了莊子筆下高大雄偉的鯤鵬形象,人們習慣于將鯤鵬與斥安鳥對比,突出大與小的形象之分和優與劣的境界之分。在這些作品中,作家往往為鯤、鵬的偉大形象所傾倒,從而將自己的愿望和志向寄托在鯤、鵬身上,可以說鯤鵬意象是人們志向高遠、充滿希望和力量的一種象征,是一種很高的境界,人們對鯤鵬形象也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但事實上,在莊子的思想中,盡管鵬、安鳥有別,盡管鯤鵬的形象確實比斥安鳥高大,境界也比斥安鳥高,但它們同樣是“有所待”的,同樣達不到“逍遙”的境界。莊子反復描繪大鵬的雄偉形象,還是能看出作者在向往逍遙卻無法逍遙的大鵬形象里是寄寓了自己的感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