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答案1.C (A 并非朱熹歸納;B 于文無據,中國文學能以抒情取勝的原因原文并無交代;D 類的原則體現在兩方面,也包括相似性的感知。)
2.D (A“反對訴諸理性”錯,反對的是只訴諸概念的理性認識;B 過于絕對,原文是“易流于”“常�?梢猿蔀�”;C 貴情思輕事實,原文無據。)
3.C (非“比興”,賦筆。)
4.引用論證(1分);引用《文心雕龍》、《詩品》闡述古人往往注重“比”、“興”之區別(1分);引用王夫之、司空圖、嚴羽,論證中國“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類的中國藝術審美特征與比興關系密切(1分);引用李東陽證明了“比興”對詩(藝術)的重要性所在,正在于它是情感、想象、理解的綜合統一體(1分)。(答案籠統最多得2分)
5.①“比興”是通過外物、景象而抒發、寄托、表現、傳達情感和觀念(將主觀情感與客觀景物合而為一)從而使文學形象具有非概念所能窮盡、非認識所能囊括的藝術審美特征(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審美效果)的詩歌創作手法。②“比興”是遵循“類”的規律和原則,實現物與物、情與物的聯結的一種審美思維方式。
6.C (“表現其對過往政治生涯的眷戀”錯誤。屈原整理裝束是要以有尊嚴的形式赴死,意在昭告世人、警示統治者。)
7.D(“對其生命價值的完美詮釋”錯誤。屈原只是在無力挽救國運的情況下,無奈做出投江的選擇,并非是對生命價值的完美詮釋)
提示:
請點此下載試卷及答案
23.略。
5/5 首頁 上一頁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