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太空的航程》
【課文故事】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Shenzhou-Ⅶ manned spaceship)是中國神舟號飛船系列之一,用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是中國第三個載人航天飛船。突破和掌握出艙活動相關技術。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科研單位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科研單位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神舟七號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構成神舟七號飛船全長9.19米,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構成。神七載人飛船重達12噸。長征2F運載火箭和逃逸塔組合體整體高達58.3米。
軌道艙——作為航天員的工作和生活艙,以及用于出艙時的氣閘艙。配有泄復壓控制、艙外航天服支持等功能。內部有航天員生活設施。軌道艙頂部裝配有一顆伴飛小衛星和5個復壓氣瓶。無留軌功能。
返回艙——用于航天員返回地球的艙段,與軌道艙相連。裝有用以降落的降落傘和反推力火箭,實行軟著陸。
推進艙——裝有推進系統,以及一部分的電源、環境控制和通訊系統,裝有一對太陽能電池板。
神舟七號飛船載有三名宇航員分別為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和景海鵬。神舟七號飛船候補梯隊航天員分別為陳全(指令長)、費俊龍、聶海勝。主要任務是實施中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同時開展衛星伴飛、衛星數據中繼等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
2008年9月24日下午14時30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總指揮部新聞發布會上,“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總指揮部宣布:2008年9月25日21時07分至22時27分直接發射,進行載人航天飛行。屆時中國的航天員將首次出艙來進行太空行走。
翟志剛出艙作業北京時間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4秒988毫秒由長征2號F火箭發射升空。2008年9月27日16點30分,景海鵬留守返回艙,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分別穿著中國制造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和俄羅斯出品的“海鷹”艙外航天服進入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兼任氣閘艙的軌道艙。翟志剛出艙作業,劉伯明在軌道艙內協助(劉伯明的頭部手部部分出艙),實現了中國歷史上宇航員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國成為第三個有能力把航天員送上太空并進行太空行走的國家。北京時間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神舟七號”飛船成功著陸于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
從神舟七號開始,中國進入載人航天二期工程。在這一階段里,將陸續實現航天員出艙行走、空間交會對接等科學目標。整個二期工程的所有發射任務全部由長征2號F火箭擔任。
【課文正解】
時空交錯,首尾圓合
文章的結構一般可分線形結構、網狀結構和圓形結構,而本篇通訊以時間為線索安排事件,并且巧妙運用倒敘手法,是一種首尾圓合型結構。首尾兩部分記錄的是“神州五號”的發射場景,中間則穿插了中國航天史的簡要回顧,條理清晰,重點突出。
作者先用富有激情的語言寫了人類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響的發射──“神舟”五號載人火箭成功升上太空。頃刻間,全國人民的目光聚焦于此,慶祝“神舟”五號成功升空。然而,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經歷一個艱難困苦的奮斗歷程的。于是,作者運用倒敘的手法把讀者從振奮人心的現實拉回到歷史的空間,帶著我們一同去遨游中國人的航天夢途�!�
為了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作者根據時間先后,展示了中國航天史上的重要事件:
其具體發展歷程為:(因為)蘇聯成功發射人造衛星──(所以)中國也要搞人造衛星──(在專家探索下)中國自己設計研制的第一枚液體火箭發射成功──(接著)中國成功地將自己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送上了天空──中國專家構思飛天夢想的草圖(但是由于各種原因沒有成功)──“863計劃”的出臺,催化中國載人航天探索──“神舟”一號實驗飛船成功上天──“神舟”二號發射成功──“神舟”三號飛船發射升空──“神舟”四號飛船在低溫嚴寒條件下發射成功──“神舟”五號載人火箭成功升上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