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太空的航程》全程教案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的
1、掌握新聞的特點
2、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
3、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心.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
2、學會寫新聞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四、課前準備
學生通過互聯網報紙查找有關“飛天”的資料.
五、教學過程
1、導入
遠古時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話,敦煌有飛天壁畫,幾千年來,人們一直做著飛天夢,也只到了今天,夢想才變為現實.到底如何讓夢想變為現實的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飛向太空的航程>>.
2、讓學生展示圖片、資料,談論“飛天”.
3、師生互動,教師首先提出問題,學生討論.
問題一:這則新聞的導語是什么?導語部分主要講述了什么?
本文的導語部分是1、2、3段,點明這則新聞想要傳達的最重要、最有價值的新聞事實,即2003年10月5日“神州”五號飛船發射,并且指明”這是人類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響的發射”,它標志著中國從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將航天員送入太空的國家,這一方面指明了這一事件的意義,同時點明這則新聞的新聞價值所在.
問題二:這則新聞主體部分主要講述了哪些內容,有什么特色?
新聞的主體部分,作者并沒有繼續敘述“神州”五號飛船發射的經過,而是叉開一筆,用一個過渡段過渡到對中國航天研究史的回顧中.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長,引用的好似一些背景材料,這就使得本文和同題材的其他新聞報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數新聞都是很詳細地描述火箭發射的過程,黨中央以及國人對于此事的關注,飛船上天后楊利偉的所見所感,即使有一些背景資料,也只是寥寥幾筆.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們認識到“神州”五號發射的成功是中國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們的目光不應該只是關注這樣一些瑣碎的場景,讀者急需了解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們把目光投向了歷史的深處,按照時間順序,敘述了中國的飛天夢以及我們實現飛天夢的艱辛過程.也正是因為把事件放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問題三:在“飛天”歷史的長河中,有那些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通過此問題,注重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心)
一是1958年毛澤東發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國第一枚火箭的成功發射.三十火箭的成功發射.三是1970年中國成功地將自己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戰略決策.五是\\\'長征\\\'系列火箭發射究竟考驗.六是\\\'神州\\\'號的成功發射.
3、學會寫新聞
首先,要抓住新聞報道的及時性,準確性的特點.
其次,標題是新聞的\\\'眼睛\\\',要選擇好的標題,例如本則新聞的標題.
再次,注重新聞的結構.例如本則新聞為首尾復合型結構,原因為本則新聞首尾兩部分記錄的都是\\\'神州\\\'五號的發射場景,中間則穿插了中國航天史的簡要回顧,二者自然地銜接在一起.
總結:新聞一般由導語和主體兩部分組成.導語放在開頭,由最新鮮最主要的事實或依托新聞事實的議論組成;而主體則具體展開對新聞事實的論述.
4、作業
B、寫一則新聞.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一、整體把握
從遠古時期嫦娥奔月的神話,到敦煌的飛天壁畫,再到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飛天夢已經做了幾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隨著中國國力的富強,科技水平的提高,國人才能親眼目睹這一夢想的實現。當舉國歡慶“神舟”五號飛船載著中國自己的航天員飛向太空的時刻,我們更多的是喜悅和自豪,卻很少知道為了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經努力了近半個世紀。這篇新聞就回顧了這段歷史。
本文的導語部分是1、2、3段,點明這則新聞想要傳達的最主要、最有價值的新聞事實,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發射,并且指明“這是人類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響的發射,它標志著中國從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將航天員送入太空的國家”。這一方面指明了這一事件的意義,同時點明這則新聞的新聞價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聞的主體,作者并沒有繼續敘述“神舟”五號飛船發射的經過,而是叉開一筆,用一個過渡段過渡到對中國航天研究史的回顧中。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長,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這就使得本文和同題材的其他新聞報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數新聞都是很詳細地描述火箭發射的經過,黨中央以及國人對于此事的關注,飛船上天后楊利偉的所見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幾筆。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們認識到“神舟”五號發射的成功是中國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們的目光不應該只是關注這樣一些瑣碎的場景,讀者急需了解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們把目光投向了歷史的深處,按照時間順序,敘述了中國的飛天夢以及我們實現飛天夢的艱辛過程。也正是因為把事件放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在這一段回顧中,有幾個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需要把握:
一是1958年毛澤東發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國第一枚火箭的成功發射。三是1970年中國成功地將自己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戰略決策。五是“長征”系列火箭發射久經考驗。六是“神舟”一~四號飛船的成功發射。
文章的結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個過渡段把筆拉回到了現實事件中,這樣從頭至尾形成一種首尾圓合型的結構。
二、問題研究
1?本文標題有什么含義?
本文標題有兩層含義:其一,本文要傳達的新聞事實是中國的載人航天飛船飛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標題可認為實指“神舟”五號飛船發射的過程。其二,中國的航天夢經過了幾代人不懈的努力終于取得了成功,標題也喻指這一探索過程。
2?新聞報道強調及時性,強調關注當下的事件,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敘述中國航天史,是不是有點不像新聞了?
新聞報道的確有及時性的特點,關注當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質,但允許引入一些背景材料。這樣的材料雖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對于補充說明新聞事實有很大的作用,是新聞報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本文雖然用很大的篇幅敘述中國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敘述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基礎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為新聞背景材料來用的。面對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感到自豪,同時也迫切想知道中國的航天工程走到這一步,到底經過了什么樣艱辛的歷程。在這個時候,本文提供了翔實的資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資料,而且把這些資料以歷史的形式系統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這對于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無疑是及時的。另外,這種狂歡之中的冷靜回顧,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義更加突出。
三、關于練習
一、標題是新聞的“眼睛”,好的標題可以吸引讀者。課文的標題就很有特色,請你說說它的含義。你還見過什么好的標題?介紹給大家,并就此談談標題對于新聞的價值。
設題意圖:標題是新聞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本題旨在引導學生注意積累、鑒賞好的標題。
參考答案:
參見“問題探究1”。
二、新聞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聯系平時看到的新聞,結合本文,總結一下。
設題意圖:旨在由這一典范的文章了解一般新聞作品的結構特點。
參考答案:
本文導語部分是1、2、3段,點明這篇新聞想要傳達的最主要、最有價值的新聞事實,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發射,這是一個國人矚目的事件。后面的部分是新聞的主體,按照時間順序,敘述國人的飛天夢,以及為了實現這個夢想,科學家們所做的不懈努力。
另外,這篇新聞還是一種首尾圓合型結構。本文首尾兩部分記錄的是“神舟”五號的發射場景,中間則穿插了中國航天史的簡要回顧,二者很自然地銜接在一起。這是不同于一般新聞的地方。
總結:新聞一般由導語和主體兩部分構成。導語放在開頭,由最新鮮、最主要的事實或依托新聞事實的議論組成;而主體則具體展開對新聞事實的敘述。
三、為了圓中華民族的飛天夢,中國的航天人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不懈努力。聯系課文內容,并補充課外有關資料,編一份“中國航天大事記”。
設題意圖:一方面梳理課文內容,另一方面引導學生關注這一重大科技事件。
參考答案略。
四、教學建議
一、中國載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國科技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間充滿了這種對民族發展進步的自豪感。引導學生體會這種高尚的情感,養成關注時事、關注科技進步的習慣。
二、課文結構很簡單,是一篇典范的新聞報道,各個構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為學生閱讀和寫作新聞報道的范本。
三、對于重大歷史事件的記錄,高明的作者總是把它放在歷史的語境中去看,這就使得現實事件有歷史的縱深感。本文和《別了,“不列顛尼亞”》都有這樣的特點,可以互相參照體會一下這種歷史和現實結合的寫法。
同步闖關
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
A.誕(dàn)生 苛(kē)刻 朝陽暉(huī)映
B.透露(lù) 相當(dāng) 扭轉乾坤(kūn)
C.秘(mì)密 橫亙(gèn) 飛船著(zháo)陸
D.醞(yùn)釀 塵(chén)封 聳(sǒng)入云天
2.下列各組詞語中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
A.運載 規劃 四戰四捷
B.沉悶 豎立 直刺九宵
C.震動 跨進 大漠深處
D.落伍 響徹 發源地
3.下列文段空白處依次應填的關聯詞最恰當的一組是
( )
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員送入太空,還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______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運載火箭;______是安全返回技術;______是要研究出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統,為太空中的航天員提供安全舒適的工作環境。
A.首先 第二 第三
B.不僅僅 更重要的 最關鍵的
C.前提 接著 更重要的
D.不僅僅 更重要的 前提
4.下文加粗的詞語使用不正確的一項
( )
A.這是人類航天史上一次標新立異的發射,它標志著中國從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將航天員送入太空的國家。
B.為了這個飛天夢想,一個古老的民族已經等待了幾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經努力了近半個世紀。
C.正是這8000米的距離,為中國后來的衛星上天開辟了通路,使中國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遠征路上,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D.“863計劃”的出臺,對中國開始載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劑作用。從這一年開始,科學家們經過多次討論,反復論證,對中國載人航天發展的途徑逐漸形成了共識。
5.選出填入下文空白處最妥當的一項
( )
1957年10月4日 ,哈薩克大荒原一個小小的角落里,發出一聲沉悶的巨響,一枚頂端載著一個直徑58厘米鋁制圓球的火箭,夢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蘇聯成功發射人造衛星的消息,震動了最早具有飛天夢想的中國人。______面對天疆的呼喚,翌年5月17日,毛澤東在中共八屆二中全會上,揮動了他那扭轉乾坤的大手:“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A.在航天時代到來之際,中國,不能再一次落伍。中國是嫦娥的故鄉,火箭的發源地,是誕生了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的國度。
B.在航天時代到來之際,中國,不能再一次落伍。中國是誕生了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的國度,是嫦娥的故鄉,火箭的發源地。
C.中國是誕生了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的國度,是嫦娥的故鄉,火箭的發源地。在航天時代到來之際,中國,不能再一次落伍。
D.中國是嫦娥的故鄉,火箭的發源地,是誕生了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的國度。在航天時代到來之際,中國,不能再一次落伍。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6—9題。
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關橫亙在中國科學家面前:載人飛船上所必須具備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統和工作環境。盡管有國外可供借鑒的經驗,但對于中國航天人來說,這一切,幾乎是從零開始。
飛天路上的重重困難,難不住富于智慧與創造的中國人。從載人航天工程立項開始,中國航天人在短短7年時間就攻克了載人航天的一道道難題: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員培訓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建立了體現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飛船應用系統;新建成了載人飛船發射場、陸�;d人航天測控通信網和飛船著陸場。
1999年11月20日 6時30分,“神舟”一號實驗飛船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新建成的載人航天發射場飛向太空并于第二天準確著陸。它意味著中國人“摘星攬月”已為期不遠了。
僅僅三個月后,中國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載人飛船“神舟”二號的發射也進入了倒計時階段。
“神舟”二號飛船為全系統配置的正樣飛船,可以說是載人飛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種技術狀態與真正載人時基本一樣。
2000年1月9日 ,在新的一年剛剛到來的時候,“神舟”二號發射成功,這是“飛天”故鄉對人類又一個新紀元的最高致意。美國一家報紙說,“這一成就,使越來越多的人相信,中國古老的飛天夢想將不僅僅是傳說,中國航天員上天的日子又進了一大步�!�
2002年3月25日 ,“神舟”三號飛船發射升空。9個月后的 12月30日 ,“神舟”四號飛船在低溫嚴寒條件下發射成功�!吧裰邸憋w船四戰四捷,創造了我國航天史上的奇跡,實現了中國載人航天的重大突破。特別是“神舟”三號、四號在全載人狀態下連續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已具備了把自己的航天員送上太空的能力。
進入新的一年,整個中國都在期盼著這一時刻的早日來臨。
在這個金色的秋日,這一刻終于到來了。在萬戶的飛天嘗試過了600多年后,又一個勇敢的中國人——楊利偉,向太空飛去……
9時10分許,“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飛天勇士楊利偉順利進入太空。
一個民族迎來了飛天夢圓的輝煌時刻!
6.最后一關,既然“有國外可供借鑒的經驗”,為什么還說“幾乎是從零開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是如何說明“重重困難,難不住富于智慧與創造的中國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引用美國一家報紙的說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集中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在哪兒?為什么這么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練習。
烏蓬搖夢到春江(節選)
當年,在青海戈壁灘竟日奔波時,被輝煌如火的大沙漠灼花了眼睛的我,曾經大發奇想:假如讓富春江瀉到這兒,那該多么好!
那時,我沒有到過富春江,卻千百次做過關于她的夢。郁達夫“屋住蘭江夢亦香”的詩文和葉淺予墨韻淋漓的畫卷,早把我對富春江的夢幻濡染得又濃又甜,那綠沉沉的甜夢中,總是悠蕩著鄉思綿綿的烏篷船。
我終于圓了夢�;卣憬瓋H兩年,兩次遂了與她相親的心愿。兩次都是旱路走,水路歸。這行程頗使人得其佳妙。
當你迂回山間不勝引頸張目之苦時,突然一條銀練素帶在前方閃閃爍爍,你兀的眼前一亮,倍覺這碧波粼粼的一江水鮮活可愛;待盼到日程,蕩舟起槳開始真正的春江游時,這蕩漾漫流的大水,更令你陶然如醉……
我始想,富春江俏,恐怕全在于江流的曲折多姿,從她與新安江、蘭江的匯合處下行,越見委婉婀娜;行過淹沒在水中的烏石灘,行至流急渦回的七里瀧,富春江裙據一閃,又閃出個江中之江葫蘆灣。葫蘆灣清形畢肖一只毛茸茸嫩生生的青葫蘆,壁立灣畔的奇巖崛石,似乎觸手可及,掩映在老樹青藤中的村舍農居,更添無限情趣。
我還想,富春江的嬌,也在于它的色澤,那江水,活脫脫是天神地母揀盡翡翠綠玉鋪就的。烏篷船行在江上,望兩岸,只見千嶂染翠,峰峰嶺嶺都濃濃淡淡地綠進去;立在船頭,看江山,水底天上的云絮,一朵朵一團團,俱是深深淺淺綠出來。
我再想,富春江的美,更在于它無與倫比的靜。電站的建成,益發使江水浪斂波平。它雖然還是千里澗水匯清流,但那匯和流,仿佛是在水底暗處悄悄進行的,“臨流鼓棹,帆飛若馳”的光景已不復見,那或順流或逆行的千舟百舸,亦如動畫一般悠悠來去。
奇山異水的富春江,鐘靈毓秀,風物獨絕,而七里瀧碑文薈萃的嚴子陵釣魚臺,尤能偏現它揚古啟今的魅力。
我又想,人們到這兒瞻仰、憑吊,大概不在乎已成百丈懸崖的釣臺當年是否真能垂釣,而是表達對嚴子陵不慕富貴不媚皇親的風骨的敬崇,對今之世風清新的呼喚吧。哦,釣臺不僅是一處風景點,更是歷史老人垂落在江邊的一只巨手。
豐哉,富春江!烏篷搖夢夢越甜,惟愿年年得相見。
1.簡要說明第1段、第2段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下面的語句形式,為第6段的結尾補寫一句話,表達“山”“江”與“綠”的關系。(橫線上所寫的文字,力求簡潔、有情趣)
答:很難說,是______,還是______。
3.作者在展示富春江的景致時,沒有采用“移步換景”的方式。根據文章的有關內容,概括說說作者描繪富春江的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對文章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
A.這篇文章意境朦朧,看似游記,但沒有記游;全文寫的是美麗的夢境,是富春江上的烏篷船搖來的甜美的鄉思夢。
B.作者圓了游富春江的夢,但俏麗嬌美的富春江,揚古啟今的嚴子陵釣臺又把作者引進“夢”中,令她陶然如醉。
C.“江中之江葫蘆灣”的景致,突出了富春江的“俏”:纖秀的水道,碧嫩的江流,但見富春江的“豆蔻年華”。
D.釣臺“更是歷史老人垂落在江邊的一只巨手”與“掩映在老樹青藤中的村舍農居”照應,將富春江的美定格在人文景觀上。
E.“豐哉,富春江”,好一個“豐”——委婉婀娜的江流,莫道不銷魂的綠色,無與倫比的幽靜,獨具魁力的釣臺——包蘊其中。
微型作文
一個單元的新聞學下來了,你對新聞的寫作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了嗎?自己選題,就身邊的熱點問題作一報道。
參考答案:
1.C(著陸“zhuó”)
2.B(直刺九霄)
3.A
4.A(“標新立異”多用作貶義場合)
5.D
6.國外可供借鑒的經驗是極端粗略的,是表面的,真正研制的技術我們一無所知。
7.用數字列舉法。如從載人航天工程立項開始,中國航天人在短短7年時間就攻克了載人航天的一道道難題;如“神舟”一到五號的相繼成功發射等,都有力地說明了重重困難,難不住富于智慧與創造的中國人。
8.美國是航天大國,引用該國報紙評價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另外,所引“中國古老的飛天夢想將不僅僅是傳說”又緊扣文題。
9.文章集中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最后一句:“一個民族迎來了飛天夢圓的輝煌時刻!”飽含感情,高度概括了中國“飛向太空的航程”。
【拓展閱讀】
1.文章是寫富春江的,但第(1)段先寫戈壁灘,與其形成反差,借以增強作者對富春江的向往之情。第(2)段,寫夢想中的富春江,強化了在第(1)段中孕育的感情。這兩段文字不多,卻把文章氣氛調得很濃。(意思對即可)
2.很難說,是山染綠了江,還是江浸綠了山。(這是原文中的語句,供參考,意思對即可)
3.作者用回味富春江美景的方式組織材料,描繪曲折多姿的江流、迷人的綠色和清幽的氛圍以突出富春江“俏、嬌、靜”的特色。最后寫人文景觀嚴子陵釣臺。(意思對即可)
4.AD(A項,“沒有記游”的說法欠妥。作者是以特殊的方式記游,全文主體仍是描寫性的文字,寫的不是夢境,而是現實。D項,釣臺“更是歷史老人垂落在江邊的一只巨手”,有深刻含義,即嚴子陵精神千年百載對人們對社會有一種引導作用。而“掩映在老樹青藤中的村舍農居”,是對景色的一筆點染,并無深意,二者談不上“照應”。還有,“將富春江的美定格在人文景觀上”不符合文章的基調)
【微型作文】
略。
練一練
一、基礎知識評價
1.下列各組詞語中加粗字的讀音,與所給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組是
( )
A.假jiǎ 暑假 假嗓子 假以辭色 假模假式
B.供gòng 口供 供銷社 供認不諱 供不應求
C.角jiǎo 角膜 唱主角 鉤心斗角 鳳毛麟角
D.冠guàn 皇冠 冠心病 衣冠楚楚 冠蓋相望
2.選出錯別字最少的一項
( )
A.趁心如意 行蹤鬼秘 鬼鬼崇崇 弱不禁風
B.奮發圖強 言簡意該 英雄氣慨 羽扇綸巾
C.動輒得究 莫不關心 毛骨悚然 剛愎自用
D.事過景遷 前倨后恭 書寫潦草 瀏覽一遍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恰當的一組是
( )
(1)他平時省吃儉用,把全部________都捐給了災區和希望工程。
(2)你這番話的真實用意是什么?我得好好________一下。
(3)前年我國發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可災區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下,________了重重難關,恢復了家園。
A.結余 捉摸 度過 B.節余 捉摸 渡過
C.節余 琢磨 渡過 D.結余 琢磨 度過
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 )
A.這里有良好的水土條件,又有一個團結向上的領導班子,因而人民的生活安居樂業。
B.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單位面貌有了很大的變化,但與先進單位相比,那就黯然失色了。
C.張成不幸被敵人抓獲,投入監獄,雖然全身被打得遍體鱗傷,但仍然堅守黨的秘密。
D.一些不法商販在早已過期食品的包裝上略微改頭換面,又拿出來出售,必須狠狠打擊這種不法行為。
5.下列句子,沒有語病、句意明確的一句是
( )
A.起伏的群山鱗次櫛比,延伸到遠方,消失在迷茫的夜色中。
B.我有一個兒子,生活過得很幸福。
C.我們并不否認這首詩沒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說希望是很渺茫的。
D.今天開會他為什么不來?大概是對我們的工作有意見。
6.下列標點符號的使用有誤的一項是
( )
A.乳白色的“神舟”五號飛船內,楊利偉——中國第一個航天員正靜候著一個舉國關注的時刻。
B.由錢學森等專家學者負責制定的人造衛星發展規劃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設想:第一步,發射探空火箭;第二步,發射一二百公斤重的衛星;第三步,再發射幾千公斤重的衛星。
C.美國一家報紙說,“這一成就,使越來越多的人相信,中國古老的飛天夢想將不僅僅是傳說,中國航天員上天的日子又進了一大步�!�
D.特別是“神舟”三號四號在全載人狀態下連續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已具備了把自己的航天員送上太空的能力。
二、拓展閱讀評價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對于中國科技界來說,1986年的春天,可能來得比哪年都早。這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學家聯名上報黨中央的“國家高新技術發展建議”被鄧小平批準。這就是著名的“863計劃”。
“863計劃”的出臺,對中國開始載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劑作用。從這一年開始,科學家們經過多次討論,反復論證,對中國載人航天發展的途徑逐漸形成了共識:從載人飛船起步。
1992年9月21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開會議,作出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戰略決策。江澤民明確指出,要下決心搞載人航天,這對我國的政治、經濟、科技等都有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為中國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中國,終于又開始了向太空進軍新征程。
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員送入太空,還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首先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運載火箭;第二是安全返回技術;第三是要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統,為太空中的航天員提供安全舒適的工作環境。
7.“對于中國科技界來說,1986年的春天,可能來得比哪年都早”,如何理解這句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我國的科學家是如何確定航天發展途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寫作運用
9.我們每天都從電視、報紙等中獲得大量信息,這些信息中的很大一部分反映了我國日新月異的發展�!讹w向太空的航程》反映了我國航天事業的巨大發展,其實,在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許多領域都獲得了長足發展。試結合當前熱點話題,利用多種途徑收集資料,簡介我國某一領域的發展情況。
提示:利用圖書館資料、網上搜索等多種途徑充分掌握資料,在掌握大量資料的基礎上形成介紹性的文章。按照發展順序介紹清楚即可。
參考答案:
1.D(A暑假jià;B供gōng銷社;C唱主角jué)
2.D(A行蹤詭秘,鬼鬼祟祟;B言簡意賅,英雄氣概;C動輒得咎,漠不關心;D事過境遷)
3.D(結余:結算后的剩余。節余:因節省而剩下的錢或東西。捉摸:摸索,揣測。琢磨:思考,研究。渡:本義為“渡過,過水”。引申為“通過,由此地、此時移到彼地彼時”,度過:“讓時間在工作、生活、娛樂、休息中消失”或指“生活了一段時間”)
4.B(A“安居樂業”主語應是人;C“遍體鱗傷”與“全身”重復;D望文生義)
5.D(A.搭配不當�!镑[次櫛比”不能修飾“群山”。B.有歧義。C.濫用否定詞,不合邏輯)
6.D(“三號四號”之間加頓號)
7.春天孕育著希望,在這一年三月“863計劃”出臺,對中國開始載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劑作用。
8.經過多次討論,反復論證,對此十分謹慎,而且是歷經思考探索,“逐漸形成了共識”。
9.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