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真題分類精編—詩歌鑒賞專題
全國卷1
12.閱讀下面這詩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次石湖書扇韻①姜夔②
橋西一曲水通村,岸閣浮萍綠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處別開門。
【注】①石湖:南宋詩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職歸隱石湖(在今江蘇蘇州),自號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浪跡江湖,終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見范成大,這首詩約作于此時。
【鑒賞】
這二十八字�?伤闶窍缃�,不僅描繪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圖卷,而且傳過出畫筆難于表現的情韻�?梢韵胂窠绠斈晔亲煸L石湖的�!皹蛭饕磺ù濉�,自然是江南水鄉特有的景色,同時也自遠漸近,顯現出范氏別墅的方位。湖上煙波浩渺,湖岸林蔭繁茂,憑什么來認得“水通村”呢?“岸閣浮萍綠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邊滯留著綠色的痕跡,便是村中平靜的池塘時飄流出的浮萍。這正象武陵漁人發現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尋到桃花源一樣�!皠e有天地非人間”這是個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在石湖人不到”。這自然是說范成大別墅的遠絕煩囂,實亦是對范品格的稱頌。范成大以廊廟之才,歸隱江湖之上。他在朝時,希望能為恢復中原而竭智盡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挾私憾攻擊,于是他落職退隱江湖。他視富貴如浮云,惟恐緇塵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這“人”應該是指那些趨炎附勢,抗塵走俗的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見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退隱中怡然自樂,沈醉于自然美景中�!芭夯ǘ嗵巹e天門”,專開門戶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兩句,寫景實即寫人,寫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1)這首詩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是由哪些景物構成的?請簡要敘述。
答:詩歌描繪了一幅江南水鄉清幽恬靜的畫面,寫了小橋、流水、村莊、綠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解析:分析詩歌“意境”,答題步驟:第一步,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境(氛圍)特點術語有: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恬靜安謐,雄奇優美生機勃勃,富麗堂皇,肅殺荒寒瑰麗雄壯,虛幻飄渺凄寒蕭條繁華熱鬧等。
(2)有人說,詩的后兩句歌頌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趨炎附勢的人。你對此有什么看法?請簡要說明。
答:觀點一:這種說法有道理。
此詩贊譽石湖美景,也包含對石湖主人的贊頌�!叭恕笔侵竸堇∪�,這些人在范氏去職歸隱后不再與他來往,范氏卻不以為意,反而享受田園之樂,這與作者終生不仕的人生態度相契合。
觀點一:這種說法不確切。
此詩描繪了石湖清幽恬靜的美景,表現的是作者對石湖主人歸隱田園的贊賞�!叭恕敝皇欠褐�,無人相煩正是幽靜的要素,不是寫范氏失勢后的世態炎涼。
解析: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觀點態度”,答題步驟:第一步,調動積累,讀品詩(詞),理解內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機整合,準確表述。
全國卷2
1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軍城早秋
嚴武
昨夜秋風入漢關,朔云邊月滿西山。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
【注】嚴武(726-765):字季鷹,華州華陰(今屬陜西)人。曾任成都尹、劍南節度使,廣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擊敗吐蕃軍隊七萬多人。
【賞析】:
詩的第一句“昨夜秋風入漢關”,看上去是寫景,其實是頗有寓意的。我國西北和北部的少數民族的統治武裝,常于秋高馬肥的季節向內地進犯�!扒镲L入漢關”就意味著邊境上的緊張時刻又來臨了�!白蛞埂倍�,緊扣詩題“早秋”,如此及時地了解“秋風”,正反映了嚴武作為邊關主將對時局的密切關注,對敵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著寫詩人聽到秋風的反映,這個反映是很有個性的,他立即注視西山,表現了主將的警覺、敏感,也暗示了他對時局所關注的具體內容。西山怎樣呢?寒云低壓,月色清冷,再加上一個“滿”字,就把那陰沉肅穆的氣氛寫得更為濃重,這氣氛正似風云突變的前兆,大戰前的沉默�!把壑行蝿菪刂胁摺保ㄗ跐伞对绨l》),這是一切將領用兵作戰的基本規律。所以詩的前兩句既然寫出了戰云密布的“眼中形勢”,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詩中略去這一部分內容,正表現了嚴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案摺倍职凳緫鹗乱寻粗鲗⒉渴饎倮归_。兩句一氣而下,筆意酣暢,字字千鈞,既顯示出戰場上勢如破竹的氣勢,也表現了主將剛毅果斷的氣魄和勝利在握的神情,而整個戰斗的結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墨氣所射,四表無窮,無字處皆其意也”(王夫之《董齋詩話》)。
我們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內容放在一起來看,就會發現中間有著很大的跳躍。了解戰爭的人都知道,一個閉目塞聽、對敵情一無所知的主將,是斷然不會打勝仗的,戰爭的勝負往往取決于戰前主將對敵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詩的一、二句景中有情,顯示出主將準確地掌握了時機和敵情,這就意味著已經居于主動地位,取得了主動權,取得了克敵制勝的先決條件,這一切正預示著戰爭的順利,因而,勝利也就成了人們意料中的結果,所以讀到三、四句非但沒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種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滿足。這首詩寫得開闔跳躍,氣概雄壯,干凈利落,表現出地道的統帥本色。
詩的思想感情、語言風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個性特征。這不是一般詩人所能寫得出的。
(1)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案:晚秋、秋風、漢關、寒云、冷月、西山,詩的前兩句描繪的是一幅初秋邊關陰沉凝重的夜景。寓意邊境局勢的緊張。
解析:分析詩歌“意境”,答題步驟:第一步,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營造氛圍的作用意義。
意境(氛圍)特點術語有: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恬靜安謐,雄奇優美生機勃勃,富麗堂皇,肅殺荒寒瑰麗雄壯,虛幻飄渺凄寒蕭條繁華熱鬧等。
(2)詩的后兩句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懷?請簡要分析。
答案:詩的后兩句表現了作者作為鎮守邊疆的將領,斗志昂揚,堅信必勝的豪邁情懷。第三句寫部署奮力出擊,顯示昂揚的斗志;第四句寫全殲敵軍的決心,顯示必勝的信心。
解析:分析“思想感情”答題步驟:第一步,調動積累,讀品詩(詞),理解內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機整合,準確表述。
北京卷
2.讀下面這首詞,完成①—③題。(10分)
西江月黃陵廟(又題阻風三峰下)
張孝祥①
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陽,喚起鱗鱗細浪。
明日風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宮里奏《霓裳》,準擬岳陽樓上。
注:①張孝祥:南宋初詞人。這首詞,因船行洞庭湖畔黃陵廟下為風浪所阻而作。作者與友人信中提到:“某離長沙且十日,尚在黃陵廟下,波臣風伯亦善戲矣�!�
②波神:水神。③準擬:準定。
①下列對詞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一、二句點明行船的季節,描寫洞庭湖上風浪未起時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觀想象色彩,“鱗鱗細浪”實際指滾滾波濤。
C.五、六句寫明日風向一轉便可順風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關系呢?
D.七、八句寫作者期盼到岳陽樓上聽水下傳來的《霓裳》曲。
②這首詞的風格與宋代哪兩位詞人比較接近?這種風格的詞人屬于哪一流派?(3分)
③在這首詞中,作者是以怎樣的胸懷對待風波險阻的?舉出兩處具體描寫,略作分析。(5分)
12.(10分)
①(2分)D
②(3分)
蘇軾辛棄疾豪放派
③(5分)
第一問:達觀、豪邁的胸懷
第二問:略
天津卷
13.閱讀下面的詩,按要求作答。(6分)
嚴鄭公宅同詠竹唐·杜甫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墻。色侵書帙晚,陰過酒樽涼。
雨洗涓涓凈,風吹細細香。但令無剪伐,會見拂云長。
注
:嚴鄭公,即嚴武,受封鄭公�;X(tuò),筍殼。帙,包書的布套。
(1)本詩前三聯描寫出竹子怎樣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賞析“色侵書帙晚”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你談談對最后一聯寓意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6分)
(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陰涼,雨洗竹凈,風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書上,使人感到光線暗了下來�!扒帧睂懗隽酥裼耙苿訑U大的漸進過程�!巴怼弊謩t寫出了竹影給人帶來的時間錯覺。
(3)答案符合詩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順應自然。
示例二:要呵護人才,不要摧殘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攜,使自己有所作為
江蘇卷
三、古詩詞鑒賞(10分)
⒐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高考資源網
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
岳飛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游,騎黃鶴。
【注】萬歲山、蓬壺殿:指宋徽宗時構筑的土山苑囿、亭臺宮殿。
⑴這首詞中的對比是由哪兩個句子領起的?“萬歲山前珠翠繞”一句中用了哪種修辭手法?(2分)
⑵詞中寫了哪些“風塵惡”的景象?(4分)
⑶詞的開頭寫作者登黃鶴樓遙望中原,結尾說“再續漢陽游,騎黃鶴”,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變化?(4分)
【參考答案】⑴想當年,到而今。借代。
⑵鐵騎滿郊畿,士兵“膏鋒鍔”,百姓“填溝壑”,千村寥落。
⑶由開頭對昔盛今衰的悲慨,對外敵人侵踐踏大好河山的憤恨,對統治階層奢侈誤國的隱隱痛心,對抗擊敵人收復失地的決心,轉到想象中“提銳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黃鶴樓的舒暢心情。
【考點】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
“淺易”指合格的高中畢業生能夠基本讀懂的程度。
【解析】這首詞創作時代較耳熟能詳的“怒民沖冠”詞略早,寫于岳飛出兵收復襄陽六州駐節鄂州時。全詞采用散文化寫法,層次分明。從篇首到“蓬壺殿里笙歌作”為第一段。寫在黃鶴樓之上遙望北方失地,引起對故國往昔“繁華”的回憶�!跋氘斈辍比贮c目�!盎ㄕ诹o”四句極其簡練地道出北宋汴京宮苑之風月繁榮�!爸榇淅@”、“笙歌作”,極力寫作了歌舞升平的壯觀景象�!爸榇洹�,婦女佩帶的首飾,這里指代宮女�!爸榇淅@”當然也是夸張說法。第二段由“到而今”字起筆(回應“想當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寫北方遍布鐵蹄的占領區,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們的慘痛情景。與上段歌舞升的景象強烈對比�!拌F蹄滿效畿,風塵惡”二句,花柳樓閣、珠歌翠舞一掃而空,驚心動魄。過片處是兩組自成問答的短句�!氨苍�?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戰士浴血奮戰,卻傷于鋒刃,百姓饑寒交迫,無辜被戮,卻死無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統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皣@江山如故,千村寥落”,這遠非“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導“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之猛志。最后三句,作者樂觀地想象勝利后的歡樂。眼前他雖然登黃鶴樓,作“漢陽游”,但心情是無法寧靜的�;蛟S他會暗誦“昔人已乘黃鶴去”的名篇而無限感慨。不過,待到得勝歸來,“再續漢陽游”時,一切都會改變,那種快樂,唯恐只有騎鶴的神仙才可體會呢!詞的末句“騎黃鶴”三字兼顧現實,深扣題面。表示今日“靖康恥,猶未雪”,未能盡游興,“待重新收拾舊山河”后,定再駕乘黃鶴歸來,重續今日之游以盡興。樂觀必勝的精神與信念洋溢字里行間。從“想當年”、“到而今”、“何日”說到“待歸來”,以時間為序,結構嚴謹層次分明,語言簡練明快�?v觀全題:題目考點實實在在,考查難度適中適度。
安徽卷
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8~9題。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①長�?浙皭�,誰復吊沅湘②。
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峨x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注]①五色臂絲:荊楚風俗,端午節以五彩絲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淚羅江。
8.從全詞看,“空惆悵”和“無人解”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空惆悵:慨嘆世人忙于節日的喜慶,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節厚重的歷史內涵;表達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之情。
無人解:抒發了作者不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懷,也表達了對屈原忠義氣節的崇敬。
【解析】本題是對關鍵詞語所表達的思想情感的理解,結合上下文,尤其是下文“誰復吊沅湘”、“樹轉午陰涼”,含義不難理解。
9.這首詞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什么?請分別結合上闋和下闋作簡要分析。(4分)
【答案】手法:對比。
簡析:上闋中眾人的繁忙喜慶和作者的獨自惆悵形成對比;下闋中世俗對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讀《離騷》的深切感傷形成對比。
(答“反襯”,且簡析合理也可)
【解析】本題是對表現手法的考查。對比或襯托應該說是準確的,但題目說的是“最突出的表現手法”,那么�!坝玫洹彼悴凰隳�?本人認為應該可以。
安徽卷除了文言文選文讓人不可捉摸外,古代詩歌鑒賞的選文也是劍走偏鋒——所選詩詞較為冷門,2006年的宋詞,2007年的清詞,2008年的宋詩,今年的元詞�?磥�,安徽的命題者對詞還是情有獨鐘的。對于作者舒頔一點信息也沒有,好在詞作內容上沒有難度,寫的是大家熟悉的端午,是否也在趕注重傳統節日的時尚。盡管該詞較多的用典,但閱讀難度還是不大。
江西卷
14.閱讀下面兩首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喜外弟盧綸見宿
司空曙
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以我獨沉久,愧君相見頻。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親。
【注】蔡家親:表親
(1)此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2)
答:此詩表達了詩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帶悲)的感情。
(2)前人認為全詩動人之處在“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兩句,請從情景關系的角度分析其獨到之處。(4)
答:以悲景寫哀情;不著悲字而悲情自現(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寫情,而將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
解析:這首詩的“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在高中語文第二冊《說“木葉”》中出現過。學生如果熟悉課文,對作品的感情把握會有益處。
譯詩:居住在荒僻的地方,周圍沒有鄰居,夜晚特別安靜。原來的家業喪失殆盡,家徒四壁。在雨中,枯黃的樹葉飄零,燈下有我白發老人。因我長久地孤獨沉淪,有愧于君的多次看望。平素就有情分,何況還有表親呢。
【韻譯】
寧靜的夜晚四周沒有近鄰,我荒居舊屋家道早就赤貧。
枯黃的老樹在風雨中落葉,昏暗的燈光映照白發老人。
因為我長期以來孤寂沉淪,你頻來探望令我自愧難忍。
平生情誼可見是自有緣分,更何況本身就是姑表親門。
[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因表弟盧綸到家拜訪有感而作。首句是寫作者悲涼的境遇:年老獨居荒野,近無四鄰,孤苦無依,生活貧困�!坝曛悬S葉樹,燈下白頭人”一聯寫景抒情,把一位窮愁潦倒的白頭老人的形象刻畫得很豐滿。后兩句寫對表弟到來的感激,這是寫“喜”,但喜中仍有悲。喜的是因為自己被貶沉淪,親人還來探望,自然喜出望外;但自己的處境不佳,又感到對不起親人,所以仍感辛酸慚愧。全詩語言樸實,語調低沉悲切,真實感人。
司空曙和盧綸都在“大歷十才子”之列,詩歌工力相匹,又是表兄弟。從這首詩,尤其是末聯“平生自有分(情誼),況是蔡家親(羊祜為蔡邕外孫,因稱表親為蔡家親)”,可以看見他倆的親密關系和真摯情誼;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生活境遇的悲涼。據《唐才子傳》卷四載,司空曙“磊落有奇才”,但因為“性耿介,不干權要”,所以落得宦途坎坷,家境清寒。這首詩正是作者這種境遇的寫照。
前四句描寫靜夜里的荒村,陋室內的貧士,寒雨中的黃葉,昏燈下的白發,通過這些,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活畫面。這畫面充滿著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詩題,寫表弟盧綸來訪見宿,在悲涼之中見到知心親友,因而喜出望外。近人俞陛云《詩境淺說》說,這首詩“前半首寫獨處之悲,后言相逢之喜,反正相生,為律詩一格”。從章法上看,確是如此。前半首和后半首,一悲一喜,悲喜交感,總的傾向是統一于悲。后四句雖然寫“喜”,卻隱約透露出“悲”:“愧君相見頻”中的一個“愧”字,就表現了悲涼的心情。因之,題中雖著“喜”字,背后卻有“悲”的滋味。一正一反,互相生發,互相映襯,使所要表現的主旨更深化了,更突出了。這就是“反正相生”手法的藝術效果。
比興兼用,也是這首詩重要的藝術手法�!坝曛悬S葉樹,燈下白頭人”,不是單純的比喻,而是進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來烘托氣氛,特別富有詩味,成了著名的警句。用樹之落葉來比喻人之衰老,是頗為貼切的。樹葉在秋風中飄落,和人的風燭殘年正相類似,相似點在衰颯。這里,樹作為環境中的景物,起了氣氛烘托的作用,類似起興。自從宋玉《九辯》提出“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秋風落葉,常常被用以塑造悲的氣氛,“黃葉樹”自然也烘托了悲的情緒。比興兼用,所以特別富有藝術感染力。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一云:韋蘇州曰:窗里人將老,門前樹已秋。白樂天曰:樹初黃葉日,人欲白頭時。司空曙曰: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三詩同一機杼,司空為優:善狀目前之景,無限凄感,見乎言表。其實,三詩之妙,不只是善于狀景物,而且還善于設喻。司空曙此詩頷聯之所以為優,在于比韋應物、白居易詩多了雨景和昏燈這兩層意思,雖然這兩層并無“比”的作用,卻大大加強了悲涼的氣氛�!坝曛小�、“燈下”兩句之妙,就在于運用了興而兼比的藝術手法。
山東卷
14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8分)
寄遠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風緊云輕欲變秋。
正是客心孤回處,誰家紅袖憑江樓?
(1)首句中“悠悠”在詩中有何作用?(3分)
(2)本詩后兩句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變化?請作簡要分析。(5分)
【答案】
(1)一方面描繪水流的悠長、江面的清寂。另一方面以景寫情,烘托出客子思歸的孤寂心情。
(2)這兩句寫正值客心孤寂之時,忽見紅袖憑樓而更增思家之情,詩人看見紅袖憑樓的情景時,一下子聯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歸來,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濃重(或紅袖的悠閑和客心的孤回形成鮮明的對照,越發襯托出旅思的凄涼,進一步觸發了詩人的思家之情)。
【解析】這首詩收入《樊川外集》,題一作“寄遠”。杜牧在文宗開成年間曾任宣州團練判官,南陵是宣州屬縣,詩大約就寫于任職宣州期間。
題稱“南陵道中”,沒有點明是陸路還是水程。從詩中描寫看,理解為水程似乎切當一些。
前兩句分寫舟行所見水容天色�!奥朴啤�,見水面的平緩、水流的悠長,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這景象既顯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較平靜容與,也暗透出他一絲羈旅的孤寂。一、二兩句之間,似有一個時間過程�!八媛朴啤�,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時的景象。過了一會,風變緊了,云彩因為風的吹送變得稀薄而輕盈,天空顯得高遠,空氣中也散發著秋天的涼意�!坝兦铩钡摹坝弊�,正表現出天氣變化的動態。從景物描寫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來的相對平靜變得有些騷屑不寧,由原來的一絲淡淡的孤寂進而感到有些清冷了。這些描寫,都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準備。
正當旅人觸物興感、心境孤迥的時候,忽見岸邊的江樓上有紅袖女子正在憑欄遙望。三、四兩句所描繪的這幅圖景,色彩鮮明,饒有畫意,不妨當作江南水鄉風情畫來欣賞。在客心孤迥之時,意緒本來有些索寞無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見這樣一幅美麗的圖景,精神為之一爽,羈旅的孤寂在一時間似乎沖淡了不少。這是從“正是”、“誰家”這樣開合相應、搖曳生姿的語調中可以感覺出來的。但這幅圖景中的憑樓而望的紅袖女子,究竟是懷著閑適的心情覽眺江上景色,還是象溫庭筠詞中所寫的那位等待丈夫歸來的女子那樣,“梳洗罷,獨倚望江樓”,在望穿秋水地歷數江上歸舟呢?這一點,江上舟行的旅人并不清楚,自然也無法向讀者交待,只能渾涵地書其即目所見。但無論是閑眺還是望歸,對旅人都會有所觸動而引起各種不同的聯想。
在這里,“紅袖憑江樓”的形象內涵的不確定,恰恰為聯想的豐富、詩味的雋永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這似乎告訴我們,在一定條件下,藝術形象或圖景內涵的多歧,不但不是缺點,相反地還是一種優點,因為它使詩的意境變得更富含蘊、更為渾融而耐人尋味,讀者也從這種多方面的尋味聯想中得到藝術欣賞上的滿足。當然,這種不確定仍然離不開“客心孤迥”這樣一個特定的情景,因此盡管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聯想體味,但總的方向是大體相近的。這正是藝術的豐富與雜亂、含蓄與晦澀的一個重要區別。
四川卷
12.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其二)
陸游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1)請談談這首詩前兩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達效果。(2分)
(2)這首詩豐富的感情蘊涵在景物與人物活動的描寫之中。結合全詩,對此作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入”字表現出河的生氣,“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這首詩前兩句用夸張手法寫祖國山河的雄闊壯麗,飽含熱愛之情,并為進一步抒情做了鋪墊;第三句“淚盡”二字將亡國之恨宣泄無遺;第四句一個“望”字寫出遺民對南宋軍隊收復失地的企盼,一個“又”字則曲折第表達出對茍且偷安的南宋朝廷遲遲沒有收復失地的失望與埋怨。
福建卷
(三)古代詩歌閱讀(6分)
5.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6分)
江行
[宋]嚴羽
暝色蒹葭外,蒼茫旅眺情。
殘雪和雁斷,新月帶潮生。
天到水中盡,舟隨樹杪行。
離家今幾宿,厭聽棹①歌聲。
[注]①棹歌:行船時船工所唱的歌。
(1)詩人為什么“厭聽棹歌聲”?(2分)
答:詩人離家日久,思鄉情切,厭倦了長期的漂泊生活,所以聽到棹歌聲便心生厭倦。
(2)請從“景”與“情”的角度,賞析本詩的頷聯。(4分)
答:詩歌頷聯妙在融情于景。詩中描寫了鶩“殘”、雁“斷”、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詩人的羈旅之情、思鄉之感。
浙江卷
(二)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22-23題。(6分)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元)王旭
兩種風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細看不是雪無香,天風吹得香零落。
雖是一般,惟高一著。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隨意穿簾幕。
【注】①萼:花萼。這里指花瓣。
22.詞中的“兩種”指的是,“一家”指的是。(2分)
23.指出這首詞的寫作手法并簡析作者的情感。(4分)
參考答案:
22.①梅花與雪花②大自然
23.手法:對比(反襯)
情感:對梅與雪的品格有所褒貶,突出了對梅花的喜愛和贊賞之情。
寧夏卷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8-9題
鷓鴣天代人賦①辛棄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山遠近,路橫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注】①這首詞作于作者遭彈劾解官歸居時。②青旗:酒旗,酒店門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8.詞的上闕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請簡要敘述。(5分)
答:詞的上闋描繪了初春時鄉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間桑樹萌發出新芽,東鄰家蠶卵已孵出幼蠶;平緩的山坡上長著細嫩青草,黃色的牛犢在那兒鳴叫;夕陽斜照著初春傍晚的樹林,晚歸的烏鴉散落在那兒棲息。
9.詞的最后兩句作者用了哪種寫作手法?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詞題為“代人賦”,作者為什么要以此為題?請簡要說明。(6分)
答:運用了對照(或對比)的寫作手法。作者將城里愁風畏雨的桃李,與鄉間溪頭迎春開放的薺菜花相對照,借景抒情,表達了他解官歸居后鄙棄城市官場,熱愛田園生活的感情,題為“代人賦”,實則為己賦,采用代人填詞的形式,以薺菜花自況,效果獨特。
重慶卷
12、閱讀下面的曲詞,回答問題。(6分)
【折桂令】問秦淮孔尚任
問秦淮舊日窗寮,破紙迎風,壞檻當潮,目斷魂消。當年粉黛,何處笙簫?罷燈船端陽不鬧,收酒旗重九無聊。白鳥飄飄,綠水滔滔,嫩黃花有些蝶飛,新紅葉無個人瞧。
(1)“當年粉黛,何處笙簫?”用了什么修辭手法?(2分)
答:借代、反問。
(2)“白鳥飄飄,綠水滔滔,嫩黃花有些蝶飛,新紅葉無個人瞧”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色?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4分)
答:通過“百鳥”“綠水”“嫩黃花”“新紅葉”等描繪了初秋景色。又通過“飄飄”“滔滔”“有些蝶飛”“無個人瞧”等表達了因昔盛今衰引發的冷寂落寞之情。
遼寧卷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
晚泊岳陽歐陽修
臥聞岳陽城里鐘,糸舟岳陽城下樹。
正見空江明月來,云水蒼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輝,水上人歌月下歸。
一闕聲長聽不盡,輕舟短楫擊如飛.
8詩中有三處寫到“月”,請就此作簡要賞析。(6分)
9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是怎樣表現的?(5分)
8.(6分)
第三句寫明月“來”懸空江,表現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為伴;第五句用擬人方法呈現靜夜“月弄清輝”的畫面,也為下句漁人歸家作引;第閃句寫月光引領水上人伴著歌聲飛去歸家,帶出作者一絲思鄉之情。
答出三處“月”所寫不同景象,給3分tw出所寫景象的作用,給3分。意思答對即可。
9.(5分)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觸景生情的思鄉之情。是對過臥聞鐘聲、系舟樹下、靜賞江月、傾聽歌聲等舉動,城里鐘、水上歌等聽覺感受,城下樹、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蒼茫、輕舟飛逝等視覺形象,以景寓情來表現的。句句寫景,句句關情。
答出思鄉之情,給2分;答出以景寓情,給1分;具體答出景與情的關系,給2分。
意思答對即可。
湖北卷
14.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題西溪無相院
張先
積水涵虛上下清,幾家門靜岸痕平。
浮萍破處見山影,小艇歸時聞草聲。
入郭僧尋塵里去,過橋人似鑒中行。
已憑暫雨添秋色,莫方修蘆礙月生。
(1)這首詩多處寫到“影”,有的是明寫,有的是暗寫。請找出兩處暗寫“影”的詩句,并加以說明。(4分)
答:
(2)第二聯是怎樣寫景的?請簡要分析。(4分)
答:
【答案】(1)①過橋人似鑒中行,暗寫人影(或橋影)。
②莫放修蘆礙月生,暗寫月影(或蘆影)。
(2)上句著眼于視覺,寫浮萍破處,山影在水中顯現出來,吩應了第一聯的“清”字。
下句則著墨于聽覺,以細微的草聲襯托出環境的寧靜,呼應了第一聯的“靜”字。
【解析】(1)要看準題目要求,找出“兩處”“暗寫”“影”的詩句,并進行“說明”。所謂“暗寫”就是沒有直接寫影子,但仔細分析詩句,卻能仿佛看到影子�!案∑计铺幰娚接啊笔敲鲗懹白�,不符合要求。過橋人似鑒中行,過橋的人好像在鏡子中行走,因為水面上倒映著人影、橋影,是暗寫人影(或橋影);莫放修蘆礙月生,不要讓修長的蘆葦阻礙月亮升起,表明作者的看月亮的視線被蘆葦擋住,處在蘆葦的影子中,暗寫月影(或蘆影)。(2)文中問怎樣寫景,應該從寫景(也就是描寫)的角度和文章的結構方面回答,聯系描寫角度的相關知識——遠近大小、動靜明暗、視聽觸嗅、聲光色態,進行回答即可。注意一定要結合詩歌解釋分析。
【賞析】
張先(990─1078)北宋人,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進士。歷任宿州掾、吳江知縣、嘉禾(今浙江嘉興)判官�;视佣辏�1050),晏殊知永興軍(今陜西西安),辟為通判。后以屯田員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嘗知安陸,故人稱張安陸。治平元年(1064)以尚書都官郎中致仕,元豐元年卒,年八十九。張先「能詩及樂府,至老不衰」(《石林詩話》卷下)。
其詞內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詩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對都市社會生活也有所反映。語言工巧。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寫道:“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睂懙煤肋~壯闊,氣勢不凡。此詩首句即從孟詩來,但意在寫靜謐之景,且能與全篇構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可見其善于借鑒。首句既點明水光天色都是一片清虛,下面則就水來寫,緊扣“西溪”二字。一切都是那樣的安靜,沒有人聲,甚至沒有一絲微風,所以溪面上波紋不起。頷聯寫得非常細致。水面長滿浮萍,本無所見,而水底小蟲或游魚微動,使得浮萍綻開,隨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邊的草叢本和溪水一樣寧靜,但不經意間,仍能聽到蟲兒活動時的窸窸窣窣的聲響。這兩句,一寫目睹,一寫耳聞,極形大自然之靜,卻又顯示出生命力量的無所不在。頸聯照應題面“無相院”,以入郭之塵反襯禪院之清,以人行鑒中表現物我兩忘,是詩歌境界的進一步深化。末聯回應“積水涵清”,以擔心蘆葦長高,影響觀賞溪中之月作結,使我們想起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禪典。寫禪意而無禪語,此詩的高明之處就在此。
張先在當時就有一個綽號,叫做“張三影”,意謂他在詞中寫過三句帶“影”的名句。其實并不止三句。如《天仙子》:“沙上并禽水上瞑,云破月來花弄影�!薄肚嚅T引》:“那堪更被明月,隔墻送過秋千影�!薄稓w朝歡》:“嬌柔懶起,簾押卷花影�!薄都裟档ぁ罚骸傲鴱綗o人,墮飛絮無影�!薄赌咎m花》:“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睉撜f,此詩“浮萍破處見山影”也一樣精彩�?雌饋�,這位作者在詞和詩上的追求是一致的。
湖南卷
四、古詩詞鑒賞和古詩文默寫(13分)
14.閱讀下面的詩詞,根據提示,完成賞析。(7分)
三月晦日偶題秦觀
節物相催各自新,癡心兒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
點絳唇元好問
醉里春歸,綠窗猶唱留春住。問春何處,花落鶯無語。渺渺予懷,澡漠煙中樹,西樓暮,一簾疏雨,夢里尋春去。
(1)詞多富情趣,而宋詩多理趣。青從作品中作者對春逝態度的角度,分析秦詩之理趣、元詞之情趣是如何表現的。(5分)
秦詩之理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詞之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點絳唇》一詞起句與結句頗有藝術特點。起句“醉里春歸”深婉有致,“醉里”可見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歸”卻明確點出“春去也”之無奈,奠定了全詞的基調。結句“夢里尋春去”____________。(2分)
[答案](1)秦詩之理趣_作者闡述了季節更替,風物變化乃自然之理,認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癡心兒女對春逝無需遺憾,夏天深幽的樹蔭也足以怡人。
元詞之情趣作者用“綠窗猶唱”“花落”“鶯無語”“煙中樹”“暮”“疏雨”“夢”等詞語刻意營造春逝之氛圍,用“留春”“問春”“尋春”等傳達出他對春逝的悵惘意緒。
(2)《點絳唇》一詞起句與結句頗有藝術特點。起句“醉里春歸”深婉有致,“醉里”可見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歸”卻明確點出“春去也”之無奈,奠定了全詞的基調。結句“夢里尋春去”語淡情濃,表明作者不思春逝,著意到夢中尋覓春天的蹤跡,正可見(現實世界中)春逝之無可挽回,起結回環,結句更凸顯此詞蘊藉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