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eeuec"></button>
  • <td id="eeuec"><button id="eeuec"></button></td>
    <td id="eeuec"><button id="eeuec"></button></td>
    <table id="eeuec"><td id="eeuec"></td></table>
  • <table id="eeuec"><li id="eeuec"></li></table>
  • <td id="eeuec"><button id="eeuec"></button></td>
  • <td id="eeuec"></td><table id="eeuec"></table><table id="eeuec"></table><td id="eeuec"></td>
  • <td id="eeuec"></td>
  • 華語網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名著阅读 窗边的小豆豆在线阅读 《史记》在线阅读与翻译 老人与海在线阅读 中考散文阅读题集下载 中考语文试卷下载
    《朝花夕拾》在线阅读 海底两万里在线阅读 《道德经》在线阅读 朱自清散文集 2024中考主题阅读41则 中考语文分类汇编下载
    首頁 > 高中語文 > 高考試卷

    2011年高考各地語文試卷文言文閱讀試題及翻譯解析

    [移動版] 佚名

    2011年高考各地語文試卷文言文閱讀試題及翻譯解析

    (全國新課標卷)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文成4-7題。

    何灌,字仲源,開封祥符人。武選登第,為河東從事。經略使韓縝語之曰:“君奇士也,他日當據吾坐�!睘楦�、火山軍巡檢。遼人常越境而汲,灌親申畫界堠,遏其來,忿而舉兵犯我。灌迎高射之,發輒中,或著崖石皆沒鏃,敵驚以為神,逡巡斂去。后三十年,契丹蕭太師與灌會,道曩事,數何巡檢神射,灌曰:“即灌是也�!笔捽侨黄鸢�。為河東將,與夏人遇,鐵騎來追,灌射皆徹甲,至洞胸出背,疊貫后騎,羌懼而引卻。張康國薦于徽宗,召對,問西北邊事,以笏畫御榻,指坐衣花紋為形勢。帝曰:“敵在吾目中矣�!� 提點河東刑獄,遷西上閣門使、領威州刺史、知滄州。以治城鄣功,轉引進使。詔運粟三十萬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淺不勝舟,陸當用車八千乘,沿邊方登麥,愿以運費增價就糴之�!弊嗌�,報可。未幾,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間田千頃,湟人號廣利渠。徙河州,復守岷,提舉熙河蘭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則人樂應募,而射士之額足矣�!睆闹�。甫半歲,得善田二萬六千頃,募士七千四百人,為他路最。陪遼使射玉津園,一發破的,再發則否�?驮唬骸疤静荒芤�?”曰:“非也,以禮讓客耳�!闭瓘椭兄�,觀者誦嘆,帝親賜酒勞之。遷步軍都虞候。金師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陽。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風迎潰。黃河南岸無一人御敵,金師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見,不許,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戰凡三日,被創,沒于陣,年六十二。(節選自《宋史·何灌傳》)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遼人常越境而汲 汲:取水。

    B.灌迎高射之,發輒中 迎:面對。

    C.敵驚以為神,逡巡斂去 斂:躲藏。

    D.鐵騎來追,灌射皆徹甲 徹:穿透。

    答案:C 解析:斂,退縮,收縮。

    5.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組是(3分)

    ①灌親申畫界堠,遏其來 ②或著崖石皆沒鏃

    ③至洞胸出背,疊貫后騎 ④愿以運費增價就糴之

    ⑤得善田二萬六千頃 ⑥陪遼使射玉津園,一發破的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答案:D 解析:①敵人還是侵犯了邊境;②是有時;④是奏章的內容。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何灌有軍事才能,射技震驚契丹。經略使韓縝極為賞識他,認為終將取代自己 ;在守邊時,何灌大顯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 往事 契丹丈量 都 驚恐起拜。

    B、何灌濘諳西北邊事,受到微宗贊許。他任灑落將時奮勇擊退外敵,經舉薦得到徽宗召問,他用笏板指畫以助講解,形象生動,徵宗很快明白了邊戰形勢。

    C、何灌善于治理政務,舉措得到皇上認可。為完成運糧任務,他建議將水運改為陸運;在招募射士時,又提出修渠引水,興造良田,使剩余勞力樂于應募。

    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敵,不幸陣亡。金兵南下,梁方平棄城逃遁,何灌阻止潰退未成;金兵長驅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領命背城抗敵三日,受傷戰死。

    答案:D 解析:何灌沒有阻止潰退,而是望風潰敗。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整弓復中之,觀者誦嘆,帝親賜酒勞之。

    答案: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觀看的人贊嘆,皇上親自賜酒犒勞他。

    解析:注意“整弓、中、誦嘆、勞之”的翻譯和整句句意。

    (2)灌至,乞入見,不許,而令控守西隅,

    答案: 何灌來到,請求入見,皇上不允許,而命令他把守西部邊角。

    解析:注意“乞入見、控守、西隅”的翻譯,補充出“不許”的省略和整句句意。

    參考譯文:何灌,字仲源,開封祥符人。何灌因為武選登第,做河東路從事。河東經略使韓縝對他說:“您是個奇才,將來總有一天會坐上我今天的座位�!焙髞砗喂鄵胃�、火山軍巡檢的軍職,遼國人經常越境來取水,何灌親自劃定邊界,不允許他們越境過來取水,遼國人憤怒地帶領兵馬犯境。何灌朝著山崖向上射箭,每射必中,有的箭頭都射到山石里面去了,遼軍吃驚的把他當成是神人,悄悄的退去了。大約過了三十年,契丹的蕭太師與何灌相遇,說起了過去的事,歷數道何巡檢好箭法。何灌說:“那就是我啊�!笔捥珟熋C然起敬忙向何灌行禮。何灌隨后做河東將,與西夏軍隊相遇,敵人的騎兵追了過來,何灌射出的箭都能侵徹敵人的鎧甲,從胸前射進去,從背后洞穿,再射中后面的敵人,西夏人非常害怕地退走了。張康國把何灌向徽宗推薦,徽宗召見了他回話,詢問起西北邊境的敵我態勢,何灌用笏板在御榻畫圖,指著衣服上的花紋作為敵我態勢來(向皇帝講解)�;实壅f:“敵人都在我的眼里了�!焙髞砗喂喙偕狳c河東刑獄,遷西上閣門使、領威州刺史、知滄州。因為治理城鄣有功,轉任引進使。當時皇帝命令運送糧三十萬石到并塞三州。何灌說:“河水太淺不能走水路,如果用陸路運輸要用馬車八千乘,工作量太大。這時沿邊麥子正熟,可以用運輸糧草的費用就地加價收購麥子�!弊嗔松先�,朝廷應允了。過不多久,何灌又被任命知岷州(熙河路),鑿引邈川水灌溉了數千頃偏僻的田地,河湟一帶的人民把它叫做廣利渠。后來平調到河州,不久又回到岷州,并加“提舉熙河蘭湟弓箭手”之職。何灌向朝廷進言:“如果先修繕水渠引水,使耕地不受到旱災的損害,那么百姓就樂于參加招募,而所需的弓箭手的名額就能夠招足了�!背⒙爮牧撕喂嗟慕ㄗh。不用半年,就改善了耕地質量二萬六千頃,招募到了七千四百青壯弓箭手,是當時西北幾路最成功的。一次,何灌陪遼使在玉津園射箭,一發命中箭靶,再次發射就沒有射中�?腿苏f:“太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不是,我只是出于禮節讓讓你�!� 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觀看的人贊嘆,皇上親自賜酒犒勞他。隨后升侍衛步軍都虞候。金兵南下,朝廷讓所有的禁兵都出來京城交付給梁方平守衛黎陽。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兵駐扎在滑州,梁方平向南逃跑,何灌亦望風潰敗。黃河南岸沒有一個人能抵御敵人,金師于是直接攻打京城。何灌來到,請求入見,皇上不允許,而命令他把守西部邊角。何灌背靠城池抗拒,總共和敵人作戰了三天,受到創傷,死在陣地上,當時六十二歲。

    (全國大綱卷)

    三、(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題。

    熊鼎,字伯潁,臨川人。元末舉于鄉,長龍溪書院。江西寇亂,鼎結鄉兵自守。陳友諒屢脅之,不應。鄧愈鎮江西,數延見,奇其才,薦之。太祖欲官之,以親老辭,乃留愈幕府贊軍事。母喪除,召至京師,授德清縣丞。松江民錢鶴皋反,鄰郡大驚,鼎鎮之以靜。遷起居注,承詔搜括故事可懲戒者,書新宮壁間。舍人耿忠使廣信還,奏郡縣官違法狀,帝遣御史廉之。而時已頒赦書,丞相李善長再諫不納,鼎偕給事中尹正進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復以細故煩御史,失信,且褻威�!钡勰痪弥�,乃不遣御史。洪武改元,新設浙江按察司,以鼎為僉事,分部臺、溫。臺、溫自方氏竊據,偽官悍將二百人,暴橫甚。鼎盡遷之江、淮間,民始安。平陽知州梅鎰坐贓,辨不已,民數百咸訴知州無罪。鼎將聽之,吏白鼎:“釋知州,如故出何?”鼎嘆曰:“法以誅罪,吾敢畏譴,誅無罪人乎!”釋鎰,以情聞,報如其奏。寧海民陳德仲支解黎異,異妻屢訴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鞫實,立正其罪。是秋,山東初定,設按察司,復以鼎為僉事。鼎至,奏罷不職有司數十輩,列部肅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縣各置二歷,日書所治訟獄錢粟事,一留郡縣,一上憲府,遞更易,按歷鉤考之,莫敢隱者。八年,西部朵兒只班率部落內附,改鼎岐寧衛經歷。既至,知寇偽降,密疏論之。帝遣使慰勞,賜裘帽,復遣中使趙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脅鼎北還。鼎責以大義,罵之,遂與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殺。

    (節選自《明史·熊鼎傳》)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元末舉于鄉,長龍溪書院 長:執掌

    B.江西寇亂,鼎結鄉兵自守 結:聚合

    C.鄧愈鎮江西,數延見 延:招聘

    D.乃留愈幕府贊軍事 贊 :輔佐

    答案:C 解析:延,延請。

    9.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部表明熊鼎處事精細求實的一組是

    ①太祖欲官之,以親老辭 ②復以細故煩御史

    ③吾敢畏譴,誅無罪人乎 ④乃逮德仲,鞫實,立正其罪

    ⑤按歷鉤考之,莫敢隱者 ⑥知寇偽降,密疏論之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答案:D 解析:①表明熊鼎孝,②是朝廷的作為。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熊鼎卓有才能,處變不驚。他深受鄧愈器重,留在鄧手下任職;為母親守孝后擔任德清縣丞,其時松江有人叛亂,鄰郡驚恐,他冷靜地控制了本縣局面。

    B.熊鼎思慮周詳,維護朝廷威信。廣信郡縣官員違法,皇上已頒發赦令,此時又要查究;熊鼎認為朝廷應當取信天下,不應為小事出爾反爾,皇上這才作罷。

    C.熊鼎治政有方,堅持依法辦事。分管臺、溫事務時,他遷走兇惡殘暴的官將,百姓方才安定;平陽知州梅鎰被誣貪污行賄,他聽從民意,依法予以釋放。

    D.熊鼎面對威逼,表現出凜然正氣。朵兒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察覺其中有詐,不久叛寇果然作亂,并脅迫他北還,他維護正義,責罵叛寇,最終被殺。

    答案:C 解析:遷走的是方氏的偽官悍將;釋放了梅鎰,將情況上奏皇帝,皇帝回復照此執行。

    11.把第一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鼎至,奏罷不職有司數十輩,列部肅清。

    譯文:熊鼎到任,奏請罷免不稱職的官員數十人,各個部門安定清平。

    解析:譯出大意給2分:“奏罷”、“有司”、“列部”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2)帝遣使慰勞,賜裘帽,復遣中使趙成召鼎。

    譯文:皇帝派遣使者慰勞,賜給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趙成宣召熊鼎。

    解析:譯出大意給3分:“裘帽”、“復遣”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參考譯文:

    熊鼎,字伯潁,臨川人。元末時鄉試中舉,執掌龍溪書院。江西發生寇亂,熊鼎集結鄉兵自守。陳友諒多次脅迫他投降,他不理睬。鄧愈鎮撫江西,多次召請他來相見,驚異于他的才華,向皇上推薦。太祖要授給他官職,他說母親年老需要贍養,推辭了,于是留在鄧愈的將軍府中,參與輔佐軍事。母親死后守孝期滿,皇帝召他到京城,授官德清縣丞。后松江平民錢鶴皋反叛,鄰近地區大為驚擾,熊鼎鎮撫他們而恢復平靜。升任起居注,奉詔搜求可引以為戒的舊事例,寫在新宮殿的墻壁上。舍人耿忠出使廣信回來,將郡縣官員違法的情況上奏皇帝,皇帝要派御史去察訪。而當時已經頒發大赦令,丞相李善長兩次進諫暫時不派御史,皇帝不聽,熊鼎偕同給事中尹正進言說:“朝廷廣布信用于四方,又因小事派出御史,會失去信用,而且褻瀆天威�!被实鄢聊撕镁�,終于沒有派御史去。洪武元年,新設浙江按察司,熊鼎任僉事,分管臺州、溫州。臺州、溫州自從被方氏竊據以后,偽官悍將兩百人,非常兇暴。熊鼎將他們全部遷到長江和淮河之間,百姓才安定下來。平陽知州梅鎰犯貪臟罪,不停地分辯,幾百個平民都申訴知州無罪。熊鼎正要聽從,有一個小吏稟告道:“如果釋放了知州,問起我們徇私故縱罪來怎磨辦?”熊鼎嘆氣說:“法律是用來誅殺罪人的,我敢因為怕被責罰,而誅殺無辜嗎!”釋放了梅鎰,將情況上奏皇帝,皇帝回復照此執行。寧海平民陳德仲支解了黎異,黎異的妻子多次投訴不得伸冤。熊鼎就逮捕了陳德仲,審訊得知實情,立刻就治了他的罪。這年秋天,山東剛剛平定,皇帝設置了按察司,又叫熊鼎做僉事。熊鼎到任,奏請罷免不稱職的官員數十人,各個部門安定清平。熊鼎要考查官吏的好壞,于是命令郡縣各備兩份日歷,每天記下所處理的訴訟錢糧諸事,一份留在郡縣,一份上報御史臺,遞相更換,按日歷查考,下面的官吏沒有敢隱瞞的。八年,西部的朵兒只班率領部落來歸附,調熊鼎為岐寧衛經歷。到了那里,發覺敵寇是假投降,他悄悄地將情況詳加論列,報告皇帝,皇帝派遣使者慰勞,賜給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趙成宣召熊鼎。熊鼎動身后,敵寇果然反叛,脅迫熊鼎折回北方。熊鼎對他們申明大義,斥罵他們,于是與趙成和知事杜寅都被殺。

    (北京卷)

    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3分,共1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到9題。

    1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些事情是可以做但不能說的,有些事情是可以說但不能做的,有易為而難成者,有難成而易敗者。有些事情是容易做但難以成功的,有些事情是既難做成又相當容易做壞的。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獨見而留意也。這四方面的策略,只有圣人有獨到的見解并且時刻留意。

    2寸而伸尺,圣人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小事委曲、大事伸張,圣人是這樣的處事原則;小處可以彎曲,大處必須站直,圣人是這樣的行事原則。周公有殺弟之累,齊桓有爭國之名,然而周公以義補缺,桓公以功滅丑,而皆為賢。周公有殺害親兄弟管蔡的精神負擔,齊桓公有和公子糾爭奪國政的惡名,但是周公以匡扶周室的正義行為彌補了殺害兄弟的缺憾,齊桓公用稱霸天下的功績抵消了他的丑事惡名,所以兩位還都算是圣賢者。今以人之小過掩其大美,則天下無圣王賢相矣。假使因為其人有些小的過失而抹殺了他的優點,那么天下就再也難以有圣王和賢相了。目中有疵,不害于視,不可灼也;喉中有病,無害于息,不可鑿也。所以,眼睛稍有疵點,但只要不妨礙看東西,就不必用火炙烤;咽喉稍有不適,只要不妨礙呼吸,就不必鑿開喉管。河上之丘冢不可勝數,猶以為易也;黃河流域的平原地帶,盡管小土丘多得數都數不過來,但這一地帶仍不失平坦;水激興波,高下相臨,差以尋常,猶以為平。水流急得會激起波浪,有時浪頭高達數尺之高,但河水仍不失平靜。昔者,曹子為魯將兵,三戰不勝,亡地千里。過去曹沫為魯國帶兵打仗,屢戰屢敗,丟失國土數千里。使曹子計不顧后,足不旋踵,刎頸于陳中,則終身為破軍擒將矣。假使曹沫不作長遠打算,不轉身往后撤退,拔劍刎頸自殺,那么他就永遠是個敗軍中的敗將。然而曹子不羞其敗,恥死而無功。然而,曹沫并不為一時的失敗而害臊,他所感到的恥辱是不能很好地建立功績。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戰所亡,一朝而反之,于是他在后來的齊魯柯地會盟中,拿著三尺寶劍,逼著齊桓公歸還奪走的土地,這樣使他在多次戰爭中喪失的土地于片刻之間便收了回來。勇聞于天下,功立于魯國。他的大智大勇也傳遍天下,并為魯國立下了功績。管仲輔公子糾而不能遂,不可謂智;管仲輔佐公子糾并不成功,是不能說他聰明的;遁逃奔走,不死其難,不可謂勇;管仲又在公子糾和小白爭權斗爭失敗后自顧逃命,不能為公子糾而敢于犧牲性命,這就不可以稱他為勇敢的;束縛桎梏,不諱其恥,不可謂貞。管仲在被小白關押期間,并不感到這是恥辱,這就不能稱他為貞節的。當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有了這上述三種行為,一般的平民都不愿意與他交朋友。君子更不愿意以他為臣子了。然而管仲免于累紲之中,立齊國之政,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但管仲卻能使自己從牢獄中解放出來,并受到齊桓公的重用,執掌了齊國大政,九次會合諸侯,一舉匡正天下。使管仲出死捐軀,不顧后圖,豈有此霸功哉!假使管仲在當初身處絕境,身陷囹圄之時就獻出了生命,不從長計議,那就哪會有以后助桓公稱霸天下的功績!

    3今人君之論其臣也,不計其大功,總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則失賢之數也。今天如果君王評價他的下屬,不考慮他的功績,不看到他的主要優點,而只是計較他的小節問題,這便是失去賢才的做法。故人有厚德,無問其小節;而有大譽,無疵其小故。所以其人只要有大德,就不必非議計較他的小節;如果有他的可稱贊的地方,就不必對他的不足之處吹毛求疵。夫牛蹄之涔,不能生鱔鱧鮪,而蜂房不容鵠卵;小形不足以包大體也。牛蹄踩出來的水塘是長不出魚來的,蜂巢里是容不下鵝蛋的,這說明狹小的東西是容不下大東西的。

    (取材于《淮南子·汜論訓》)

    注釋:①誳:彎曲。②河上:黃河邊,這里指黃河邊的平地。③涔:積水。

    【參考譯文】

    D6.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有難成而易敗者 �。簹�

    B. 河上之丘冢不可勝數,猶之為易也 易:平坦

    C. 三戰所亡,一朝而反之 反:返回,這里指收回

    D. 不計其大功,總其略行 略:簡略 大體的、主要的

    略行:1)猶大節�!段淖印ど狭x》:“今人君論其臣也…總其略行,而求…賢之數也

    2)略舉其要而予以施行�!犊鬃蛹艺Z·入官》:“故君子南向臨官,大域之中而公治之,精智而略行之�!� 王肅注:“以精知之,略舉其要而行之�!�

    【備考提示】要將選項答案帶入到語境中加以分析。

    C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 卻,表轉折

    圣人之所獨見而留意也 并,表順承或遞進

    B. 昔者,曹子為魯將兵 為、替

    則終身為破軍擒將矣 是、做、當(敗軍中的敗將)

    C. 使曹子計不顧后 均為“假使”

    使管仲出死捐軀

    D. 布衣弗友,人君弗臣 以…為臣,把…當作臣子

    今人君之論其臣也 臣子

    【備考提示】要把文言虛詞翻譯成現代漢語進行比較,看是否能翻譯成同一個詞。聯系文句的整體意義和上下文的意義,注意辨明上下文的關系。借助語句的結構,看兩句中該虛詞詞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備考需要夯實課本中的基本篇目中重點實虛詞的含義。

    D8. 下列語句的括號中是補 出詞語,補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 目中有疵,不害于視,(則)不可灼也

    B. 喉中有病,(茍)無害于息,不可鑿也

    C. 水激興波,高下相臨,差以尋常,(而)猶之為平

    D. 遁逃奔走,不死其難,不可謂勇 應補一“而”,并且。

    B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世間之事是極為復雜多樣的,古代圣賢對此有獨到的見解并十分關注。

    B. 代價與成功總是成正比,這在周公、齊桓和曹子身上都得到了印證。

    【試題分析】在“曹子得到印證”錯。周公、齊桓兩例說明的是評價人物要從大美處著手,忽略他的小過�!敖褚匀酥∵^掩其大美,則天下無圣王賢相矣�!辈茏�、管仲兩例說明的是評價人物要從遠處著眼。

    另“代價與成功總是成正比”脫離語段主題,語段是談“評價人物要著眼于大處和長遠,而不能僅看一時的成敗和小的污點”。

    C.管仲雖稱不上智、勇、貞,但他仍為齊國的霸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D.評價人物要著眼于大處和長遠,而不能僅看一時的成敗和小的污點。

    第二部分

    三、本大題共4小題,共30分。

    10.用斜線(/)給下面短文斷句。(5分)

    【參考答案】熹竊觀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 / 莫非使之講明義理 // 以修其身 / 然后推以及人 / 非徒欲其務記覽 // 為詞章 // 以釣聲名// 取利祿而已也 / 今人之為學者// 既反是矣 / 然圣賢所以敬人之法 / / 具存于經 / 有志之士 // 固當熟讀// 深思而問辨之 (取材于朱熹《白鹿洞書院揭示》)

    【試題分析】單斜線為必斷句處,雙斜線處為可斷可不斷處。

    【備考提示】充分掌握文言文行文的基本特點以及具有標志性的虛詞的用法。

    參考譯文:熹私下里體察古代圣哲用來教導人讀書學習的用意,無非是為了使人明白禮義道理,來修養身心,然后推己及人,并不是只為了記覽、詞章,來沽名釣譽,追求利祿。今天的一些學子,已經違背了圣者的教導。然而圣哲用來教育人的法則,都記載在經典中,有志向的人,本來應當熟讀,深入地思考,并且審問明辨它。

    (天津卷)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

    《會試錄》《鄉試錄》主考試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職也。凡書亦猶是矣。且如國初時,府業縣志書成,必推其鄉先生之齒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別官于其府州縣者也,請者必當其人,其人亦必自審其無可讓而后為之,官于是者,其文優,其于是書也有功,則不讓于鄉矣,鄉之先生,其文優,其于是書也有功,則官不敢作矣,義取于獨斷,則有自為之而不讓于鄉與官矣,凡此者,所謂職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別有發明,則為后序【注】,亦有但紀歲月而無序者,今則有兩序,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兩序,非體也,不當其人,非職業,世之君子不學而好多言也。

    凡書有所發明,序可也,無所發明,但紀成書之歲月可也,人之患在好為人序。

    唐杜牧《答莊充書》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師其人而為之。今吾與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巳之文,固不可也�!弊x此言,今之好為人序者可以止矣。

    縣堅《重刻<元氏長慶集>序》曰:“序者,敘所以作之指也,蓋始于子夏之序《詩》。其后劉向以校書為職,每一編成,即有序,最為雅馴矣,坐思賦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謚,自是綴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傳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敝劣谄鋫骷染�,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讀,有繕寫而重刻之,則人復序之,是宜敘所以刻之意可也。而今之這者,非追論者賢,則為優劣之辯,即過稱好事,多設游揚之辭,皆我所不取也,讀此者,今之好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選自[清]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九

    【注】后序:寫在書后面的序文,類似于后記。

    9.下面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之齒尊而有文者序之 齒尊: 年長受尊崇

    B.請者必當其人 當:充當

    C. 有累三四序而不者矣 累: 累積

    D、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讀 漫漶:模糊不清

    【參考答案】B 【分析】當應為相等,相當之意。

    10.下面加點的詞意義不相同的一組是

    A.且如國初時,府業縣志書成 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

    B.官于是者,其文優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C.其于是書也有功 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D.今則有兩序矣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參考答案】A【試題分析】A副詞,/連詞,尚且;

    11.下列各句話都體現作者觀點的一組是

    ①主考試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

    ②兩序,非體也

    ③無所發明,但紀成書之歲月可也

    ④自是綴支之,多有紙,你以傳者

    ⑤讀此言,今之好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A.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①②③④⑤

    【參考答案】C【試題分析】①②是告訴一個事實,非作者觀點

    12.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是

    A.作者認為可以有序文,但也可以有序文。

    B.作者提出了對作者的看法,并運用引證法使自己生物觀點更具有說服力

    C.給古人文集作序時,介紹了刊物情況是可以的,但不應該加褒貶

    D.杜牧認為給別人作序的人能夠成為后世的宗師

    【參考答案】D【試題分析】誤解了“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師其人而為之”的含義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其人亦必自審其無可讓而后為之。(3分)

    (2)今與足下并生今世。(2分)

    (3)皆汲汲于名,而唯恐人之不知吾也。(3分)

    【參考答案】(1)那個人也一定要考慮(或審視)自己沒有可以推讓的人然后再作序。

    (2)現在我和你共同生活在當今時代。

    (3)都急切地追求名聲,而唯恐人們不知道我。

    【試題分析】(1)審、讓;(2)足下、;(3)汲汲、不知我

    (重慶卷)

    三、(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3分,共9分)

    閱讀下文,完成8--10題。

    江公皋傳

    [清]藍千秋

    江公諱皋,字在湄,號磊齋,世居桐城之龍眠山下。性敏慧,弱冠舉于鄉。未幾,成進士,除瑞昌令。

    瑞昌隸九江,負山帶湖,民疲苶多盜,逋賦①日積。公至日,前令坐系凡三輩,其一竟以累死,妻子不能歸,公慨然白府,身任所逋,悉罷遣前令,歸其妻孥�?h郭并河,岸崩壅故道,公捐俸倡首集貲筑堤,為完久計,民號之曰“江公堤”。是時閩、楚告警。瑞昌與楚鄰,奸民乘間行剽劫,吏議發兵剿,公曰:“此輩迫饑寒為盜,撫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而�!币蚶锗l堡長宣諭利害,督丁壯材勇者巡察,時刺取其渠魁②擊殺之,盜遂息。

    未幾,遷鞏昌守。時大軍入蜀,道鞏昌,軍隊征斂繁多,百姓疲困,士卒越發驕悍,有的私下出去搶奪民財,沒有敢呵止的。江公巡行郊外,見到幾個騎兵騎馬越過車隊,江公呵斥他們停下來,審問得到實情,立刻捆綁起來送到大帥那里斬首示眾,從此駐軍紀律嚴明,沒有誰敢危害百姓了。

    越四歲,移刺柳州。柳僻南服,俗獷悍。時新收粵西,兵留鎮柳州,軍中多掠奪婦女,哭泣思歸。公白大府,繳營帥籍所掠赴郡訊之,思歸者量遠近給資遣還,凡數百人。明年,柳帥卒,餉不繼,士擐甲嘩軍門,公遽出,與期匝月給,士卒信公,稍解去。即馳書告臺省趣發餉。餉應期至,軍乃戢�;浳魃骄�,柳尤邃險,萬石離立,斤斧所不及,頗多巨木。時上方修太和殿,使者采木且及柳,柳人大恐。亡何,使者至,公即呼柳民問所產巨木地,令前導,公騎偕使者往視木。行數里,至絕巘下,山石嶙峋,木森森挺出,下臨崖谷,馬不能前。公解鞍,踞地稍憩,徒步邀使者登,使者有難色。公日:“上命也,木茍可出,守臣當先以身殉�!彼於桃鲁煮�,扶兩小吏先登,使者強隨之,半崖路絕,無置足所。公仰視木顧使者曰:“何如?”使者咋舌,大呼亟返,曰:“是不可取�!惫唬骸澳揪咴谑�,賴使者為上言不可取狀�!笔拐咚爝€,奏免,柳民歡呼戴上恩德。

    公享年八十有一,卒康熙乙未。公性廉明,故所在有聲績。為人孝友恬淡,通達時務,習吏事。始終潔白一節,賢達皆嘆仰之。 (有刪節)

    [注]①逋賦:拖欠的賦稅。 ②渠魁:首領 。③軍興旁午:軍隊征斂繁多。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檄營帥籍所掠赴郡訊之 籍:登記

    B.即馳書告臺省趣發餉 趣:通“趨”,前往

    C.使者采木且及柳 且:將要

    D.公仰視木顧使者曰 顧:回頭看

    答案:B 解析:趣,催促。

    9.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部表現江皋“所在有聲績”的一組是

    ①性敏慧,弱冠舉于鄉 ②為完久計,民號之曰“江公堤”

    ③時刺取其渠魁擊殺之,盜遂息 ④餉應期至,軍乃戢

    ⑤守臣當先以身殉 ⑥柳民歡呼戴上恩德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⑤⑥ D. ③⑤⑥

    答案:B 解析:①是說江皋生性聰明;⑤是江皋故意對使者說的話。

    10.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江皋到瑞昌任縣令時,當地貧困多盜,百姓長期拖欠賦稅,前任縣令也因此受到牽累。江皋慨然承擔所拖欠的賦稅,讓前縣令和妻兒離去;又率先捐出俸祿集資修筑河堤,造福當地百姓。

    B.江皋能體諒民情。他反對發兵剿滅“迫饑寒為盜”的平民,只殺掉了賊寇首領,消除了盜患;對軍中被掠奪而思歸的婦女,量遠近給資遣還,凡數百人。

    C.江皋處理政事冷靜果決。有軍人驕橫兇悍,漁奪百姓,他嚴厲懲治,使軍隊不再擾民;駐柳州軍隊因欠餉喧嘩軍門,他迅速應對,設法應期發給軍餉,平息了事端。

    D.江皋通曉吏事,做事靈活有謀略。朝廷修太和殿,派使者來粵西山中采集巨木。江皋邀使者親臨巨木產地,其地勢險要令人咋舌,使者返回后據實奏免,減輕了百姓的負擔。

    答案:A 解析:是前任縣令中有三個因此受到牽連,其中一個還因為受牽累死去,江皋慨然承擔所拖欠的賦稅,讓前縣令離去,讓牽累死去的縣令的妻兒回了家。

    參考譯文:

    江公名皋,字在湄,號磊齋,世代居住在桐城的龍眠山下。生性敏捷聰慧,不到二十就在鄉試中中舉。不長時間,成為進士,授官瑞昌令。

    瑞昌隸屬九江,背靠山以湖為衣帶,民貧困多盜,百姓長期拖欠賦稅。江公到的時候,以前的縣令因為收不上賦稅被囚系的有三任,其中一個竟然因為受牽累死去,妻子兒女不能回家,江公慨然稟告府縣,自身承擔拖欠的賦稅,讓前任的縣令回家,讓牽累死去的縣令的妻兒回了家�?h里的城郭連著河,河岸崩潰堵塞了原先的河道,江公捐出俸祿首先倡議集資筑堤,作為完完長久的計策,百姓號稱它叫“江公堤”。這時閩、楚告警。瑞昌與楚地相鄰,奸民乘機行剽劫之事,慣例吏提議發兵圍剿,江公說:“這些人是為饑寒所迫淪為盜賊的,安撫他們很容易,如果威逼,就會使他們跑到楚地去依靠強盜了。�!庇谑抢樟钹l堡長宣諭利害,督促有才能勇敢的丁壯巡察,刺探取的他們的首領擊殺,盜賊于是平息。

    不久,升遷鞏昌守。當時大軍進入蜀地,取道鞏昌,軍興旁午③,民疲困,卒益驕悍,或竊出漁奪,無敢呵者。公行部出郊,見數騎馳突過車,斥止驗問得實,立縛送大帥斬以徇,由是兵衛肅然莫敢犯。

    過了四年,調任柳州刺史。柳州地方偏僻穿著蠻服,民俗獷悍。當時剛剛收收粵西,軍隊留鎮柳州,軍中經常掠奪婦女,婦女們哭泣著想回家。江公稟告大府,命令營帥登記掠奪的婦女到郡中訊問,想回家的婦女衡量路的遠近給錢遣還,總共數百人。第二年,柳州的統帥去世,糧餉不能接繼,士穿著盔甲在軍門喧嘩,江公立刻出來,與他們約定一個月供給糧餉,士卒相信江公,慢慢散去。江公立即派人騎馬送信稟告臺省催促發餉。糧餉應期至,軍乃安定�;浳鞯纳诫U峻陡峭,柳州尤其深邃險峻,數萬石頭分散挺立,斧子砍伐不到的地方,有很多巨木。當時皇上正修建太和殿,使者采購木頭將要到柳州,柳州的百姓非�?只�。不長時間,使者來到,江公就招呼柳州的百姓問產巨木的地方,讓他們做向導,江公騎馬偕同使者前往看木頭。走了數里,到了陡峭的山下,山石嶙峋,樹木繁密挺出,下面臨近崖谷,馬不能向前走。江公解下馬鞍,坐在地上稍微休息,徒步邀請使者登山,使者面有難色。江公說:“這是皇上的命令,木頭如果能運出,我應當親自做示范�!庇谑谴┲桃履弥终�,扶著兩個小吏先登,使者勉強跟隨,到了半崖道路斷絕,沒有放腳的地方。公抬頭看著樹木回頭對使者說:“怎么樣?”使者咋舌,大呼立刻回去,說:“這是不能運出的�!苯唬骸澳绢^都在這里,依靠使者對皇上說不能取的的情形�!笔拐哂谑欠祷�,上奏免除采購木頭,柳州的百姓歡呼感激皇上的恩德。

    江公享年八十一歲,在康熙乙未年去世。江公生性廉明,故任官的地方都有聲績。為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生性恬淡,通達時務,熟悉吏事。自始至終品格高潔堅守一種節操,賢達的人贊嘆仰視他。

    1l. (1)把第三大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共7分)

    ①此輩迫饑寒為盜, 撫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而。(3分)

    答案:這些人是為饑寒所迫淪為盜賊的,安撫他們很容易,如果威逼,就會使他們跑到楚地去依靠強盜了。解析:注意“迫”、“撫”、“走”、“藉”的翻譯。

    ②斥止驗問得實,立縛送大帥斬以徇,由是兵衛肅然莫敢犯。(4分)

    答案:(江皋)呵斥他們停下來,審問得到實情,立刻捆綁起來送到大帥那里斬首示眾,從此駐軍紀律嚴明,沒有誰敢危害百姓了。解析:注意“斥止”、“斬以徇”“由是”“肅然”的翻譯。

    (2)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中加曲線的部分斷句(3分)

    君子之于射也,內志正外體直持弓矢審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觀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明)王守仁《觀德亭記》

    答案:內志正/外體直/持弓矢審目/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觀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解析:標點:君子之于射也,內志正,外體直,持弓矢審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觀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翻譯:君子射箭的時候,內心態度端正,外表身體站直,拿著弓箭瞄準,這樣以后才可以射中靶子。所以古人通過射箭來觀察一個人的品德。品德,是從內心中體現出來的。

    (山東卷)

    三、(12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

    桓公問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對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憂之以德,勿懼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對曰:“質信極忠,嚴以有禮,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被腹唬骸罢埪勂湔f�!惫苤賹υ唬骸靶乓舱�,民信之;忠也者,民懷之;嚴也者,民畏之;禮也者,民美之。語曰,澤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堅中外正,嚴也;質信以讓,禮也�!被腹唬骸吧圃�!

    桓公又問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時②于天下,其可平?”管子對曰:“可�!惫唬骸鞍彩级�?”管子對曰:“始于愛民�!惫唬骸皭勖裰滥魏�?”管子對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連以事,相及以祿,則民相親矣。放舊罪,修舊宗,立無后,則民殖矣。省刑罰,薄賦斂,則民富矣。鄉建賢士,使教于國,則民有禮矣。出令不改,則民正矣。此愛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見。立有間,有二鴻飛而過之�;腹珖@曰:“仲父,今彼鴻鵠有時而南,有時而北,有時而往,有時而來,四方無遠,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對。(是不是因為有兩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們的意向通達于天下呢?)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對?”管子對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對�!被腹唬骸爸俑负鸀槿�?盍不當言,寡人其有鄉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猶飛鴻之有羽翼也,若濟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將安聞道而得度哉?”管子對曰:“君若將欲霸王舉大事乎?則必從其本事矣�!被腹児w席,拱手而問曰:“敢問何謂其本?”管子對曰:“齊國百姓,公之本也。人甚憂饑,而稅斂重;人甚懼死,而刑政險;人甚傷勞,而上舉事不時。公輕其稅斂則人不憂饑;緩其刑政則人不懼死;舉事以時,則人不傷勞�!被腹唬骸肮讶寺勚俑钢源巳�,聞命矣,不敢擅也,將薦之先君�!庇谑橇畎俟儆兴�,削方墨筆。明日,皆朝于太廟之門,朝定令于百吏。使稅者百一鐘,孤幼不刑,澤梁時縱,關譏而不征,市書而不賦,近者示之以忠信,遠者示之以禮義。行此數年,而民歸之如流水。

    (節選自《管子》,《四部叢刊》本,有刪改)

    【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齊國國相。②干時:謀求定時會盟諸侯。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

    B.澤命不渝,信也 渝:堅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

    D.若濟大水有舟楫也 濟:渡過

    解析:B、 渝,改變、違背�?梢杂贸烧Z聯想法:矢志不渝,立誓決不改變自己的志向。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結于君

    B.拱手而問曰 朝濟而夕設版焉

    C.緩其刑政則人不懼死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D.寡人聞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續耳

    解析:答案C. 表條件,那么。 A、介詞,在;介詞,跟。B、表修飾,連接狀語;表轉折。D、取獨;的。

    11.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部直接體現以民為本思想的一組是

    ①必知其疾,而憂之以德 ②人甚憂饑而稅斂重,人甚懼死而刑政險

    ③省刑罰,薄賦斂 ④皆朝于太廟之門,朝定令于百吏

    ⑤齊國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遠者示之以禮義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解析:A. ①體現了。②不是。③是。④為官吏立法令,不是。⑤很直接,是。⑥是。

    12.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信”“仁”“嚴”“禮”是為政的重要原則,也就是國君要對百姓講究信用,施行仁愛,嚴肅法紀,提倡禮儀。

    B.齊桓公想通過修明政事,提高齊國的政治地位,達到會盟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認可和輔佐。

    C.對于桓公稱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為進的策略,明確表達了反對意見,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張。

    D.齊桓公有抱負,能納諫,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擁護。

    答案C. 以退為進,錯誤。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勿懼以罪,勿止以力。

    譯文:(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罰讓百姓害怕,不要用強力阻止百姓。

    (2)出令不改,則民正矣�!�

    譯文:(國君)發出的政令不隨意更改,那么百姓就會走上正軌。

    (3)君若將欲霸王、舉大事乎?則必從其本事矣。

    譯文:國君你想要稱霸諸侯成就大事嗎,那么就一定要從它根本的事情做起。

    譯文:

    桓公問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說:“凡治理人民,一必須知其疾苦,二是要厚施德惠,三是不用刑罰恐嚇,四是不用強力禁制。注意這四點,就可以治理好了�!被腹f:“我知道這四條很好,但是人民少,該怎么辦呢?”管仲回答說:“人民少,并不可怕。從前天子立在中央,地方千里,只要具備上述四條,怎么怕人民少呢?治理人民,不知其疾苦則人民憎恨,不厚施德惠則人民多怨,用刑罰恐嚇則人民多行欺詐,用強力禁制則是去者不肯再回,來者也裹足不前了。所以,圣王治理人民,不在乎人口的多少�!被腹f:“好,既然如此,又該怎樣具體實行呢?”管仲回答說:“誠信而極仁,嚴肅而有禮,認真注意這四者,就可以實行�!被腹f:“請詳細加以說明�!惫苤倩卮鹫f:“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懷德;嚴肅,人民就敬畏;有禮,人民就贊美。常語說,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非其所欲不強加于人,就是仁;內心堅定而儀表端正,就是嚴;誠信而謙讓,就是禮�!被腹f:“好呵!

    桓公又問說:“我想修明政事以行時于天下,可以做到么?”管子回答說:“可以�!被腹f:“從哪里做起呢?”管子回答說:“從愛民做起�!被腹f:“愛民之道如何?”管子回答說:“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他們事業互相關系,俸祿互相補助,人民就相親了。寬放舊罪,救助舊宗,為無后者立嗣,人口就增殖了。減少刑罰,薄收賦稅,人民就富裕了。各鄉選用賢土,使之施教于國,人民就有禮了。出令不改,人民就務正了。這些就是愛民之道�!被腹f:“人民富裕而又團結了,該如何使用他們呢?”

    管子說:“開發財源提倡百工,以保障人們的需用;貢獻才力而尊崇賢士,以獎勵人們求知;施刑罰不要苛刻,以有利于百姓。實行這些措施沒有私心,就能夠團結眾人;說話一定算數,法令就不會失靈。這就是役使人民的辦法。 ”

    桓公坐在位置上,管仲、隰朋進見。站了一會兒,有兩只鴻雁飛過�;腹珖@息說:“仲父,那些鴻雁時而南飛,時而北飛,時而去,時而來,不論四方多遠,愿到哪里就到哪里,是不是因為有兩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們的意向通達于天下呢?”管仲和隰朋都沒有回答�;腹f:“你們兩位為什么都不回答?”管子回答說:“君上您有成就霸王之業的心愿,而我則不是成就霸王之業的大臣,所以不敢回答�!被腹f:“仲父何必這樣,為什么不進直言,使我有個方向呢?我有仲父,就像飛鴻有羽翼,過河有船只一樣,仲父不發一言教導我,我雖然有兩只耳朵,又怎么聽到治國之道和學得治國的法度呢?”管子回答說:“您要成就霸王之業興舉大事么?這就必須從它的根本事情做起�!被腹苿由眢w離開席位,拱手而發問說:“敢問什么是它的根本?”管子回答說:“齊國百姓,便是它的根本。百姓很怕饑餓,而當前收稅很重;百姓很怕死罪,而當前刑政嚴酷;百姓很怕勞頓,而國家舉事竟沒有時間限定。您若能輕征賦稅,百姓就不愁饑餓;寬緩刑政,百姓就不愁死罪;舉事有時間限定,百姓就不愁勞頓了�!被腹f:“我聽到仲父說的這三點,算是懂得了。我不敢私聽這些話,要舉薦給先君才行�!庇谑敲畎俟儆兴�,削好木板并備好墨筆。第二天,全體都在太廟的門庭朝見,為百官確立了法令。使納稅者只出百分之一,孤幼不準處刑,水澤按時開放,關卡只查問而不征稅,市場只書契而不深稅,對近處示以忠信,對遠處示以禮義。這樣實行了幾年,人民歸附之眾,竟好象流水一樣。

    (廣東卷)

    二、本大題7小題,共35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題。

    東鄉羅提督戰功,見于《圣武記》者詳矣。其智能亦自可韜,非徒以武力雄一時也。公嘗率兵入南山,搜余賊,村人苦猴群盜食田糧,晨必發火器驚之。公問故,令獲一猴來,剃其毛,畫面為大眼諸丑怪狀。明晨俟群猴來,縱之去,皆驚走。后不復至。

    官夔州游擊,夔關臨峽,山水迅急,瞬息千里,鹽梟至則鳴金叫呼,越關以過,船皆設炮械,兩旁系大竹,彎如弓,他船追及,斷系發之,船必覆,人莫敢攖。公募善泅者,持利鋸匿上流水中,俟船過,附而鋸其舵,抵關適斷,船不能行,觸石破,盡獲之。

    羅少亡賴,數行竊,令捕之杖斃,棄諸野。中夜而蘇,匍匐至一老嫗家,周之,乃改行,投身軍營,驍勇冠絕儕輩。當趙金龍之亂,羅受命,與總督盧公坤往平之,賊已困,將擒矣。時宣宗以尚書宗室禧恩來督軍,未至,諸公議待禧至,羅曰:“圍久師怠,賊必遁�!彼爝`眾一戰,殲賊且盡。

    羅每對人言生平作賊事,不少諱,并請文人歷敘其事,洵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過門曰:“有方可救,但得錢三十千乃能配藥�!绷_自念貧窶,安得三十千錢,語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餓死耳。茍鬻汝,得錢買藥,則兩活矣�!逼奁鴱闹�,病果瘳。

    羅既官游擊乃遣人訪其妻以重金贖還為夫婦如初報其鬻身救夫之義也此事不足訓然以視少共艱苦既貴而厭棄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區殆不可以道里計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學家之律繩之

    (選自葛虛存《清代名人軼事·將略篇》,有刪改)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村人苦猴群盜食田糧 痛苦

    B.明晨俟群猴來,縱之去 騰躍

    C.官夔州游擊,夔關臨峽 做官

    D.抵關適斷,船不能行 碰到

    【答案】C(A.為……所苦,苦于……,使困苦,困于。例:《列子·湯問》:“何苦而不平?”(苦于山挖不平)《史記·陳涉世家》:“天下苦秦久矣�!� B.釋放;放走。例:縱火,縱虎歸山,七擒七縱。D.到達,抵達。例:抵京,抵臨,平安抵達。)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組是(3分)

    A.其智能亦自可韜 語其妻曰……

    B.非徒以武力雄一時也 越關以過,船皆設炮械

    C.令捕之杖斃,棄諸野 妻泣而從之,病果瘳

    D.遂違眾一戰,殲賊且盡 吾病且死,汝亦餓死耳

    【答案】B(憑,介詞/相當于“而”,表順承。A.他的,代詞。C.他,代羅提督。D.將,將近,副詞。)

    7.下列各組詞語,都能表現羅提督“足智多謀”的一組是(3分)

    ①嘗率兵入南山,搜余賊 ②畫面為大眼諸丑怪狀

    ③俟船過,附而鋸其舵 ④乃改行,投身軍營

    ⑤羅曰:“圍久師怠,賊必遁�!� ⑥得錢買藥,則兩活矣。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答案】B(①敘述他曾經率兵到南山。④敘述他投身行伍。⑥敘述他跟妻子商量賣身以求錢治病事,這點勉強可算是。)

    8.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在南山的一個村子里,群猴偷吃莊稼,村民深受齊其害。羅提督巧用計策,幫助他解決了猴患。

    B.為了對付鹽梟,羅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屬避其鋒芒,暗中襲擊,取得了輝煌戰果。

    C.羅提督年輕時曾經誤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趙金龍之亂時,立下了汗馬功勞。

    D.羅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諱那段行竊經歷,讓他人提醒自己,引以為鑒,再也不做違法之事。

    【答案】D( “讓他人提醒自己,引以為鑒,再也不做違法之事”無依據。)

    9.斷句和翻譯。(10分)

    (1)用“/”給下面的文段斷句。(4分)

    羅既官游擊/乃遣人訪其妻/以重金贖還/為夫婦如初/報其鬻身救夫之義也/此事不足訓/然以視少共艱苦/既貴而厭棄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區/殆不可以道里計/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學家之律繩之

    【評分說明】共12處,每錯3處扣1分。

    【標點如下】

    羅既官游擊,乃遣人訪其妻。以重金贖還,為夫婦如初,報其鬻身救夫之義也。此事不足訓,然以視少共艱苦,既貴而厭棄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區,殆不可以道里計。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學家之律繩之?

    【補充注釋】

    ①鬻,本義為“粥”,引申為“賣”。鬻文(為人撰寫文章而接受酬勞,即“賣文”),鬻技(出賣技藝以謀生),鬻歌(賣歌,以歌唱謀生),鬻爵(出賣官爵)。成語“賣官鬻爵”,形容政治腐敗,統治階級靠出賣官職來搜刮財富。

    ②訓,典式,法則。成語“不足為訓”,不值得作為效法的準則或榜樣。

    ③糟糠,酒糟糠皮,是窮人賴以生活的食物。后常用“糟糠”形容窮困共患難�!柏氋v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富貴時不要忘記貧賤時的知心朋友,不要拋棄共同患難過的妻子)。

    ④道里,指道學家主張的法則、規律。

    ⑤磊磊落落,一一分明的樣子,也形容胸懷坦蕩。

    ⑥繩,木工用的墨線,引申為標準、法則,又引申為按一定的標準去衡量、糾正。繩墨,準繩,繩正,繩之以法。

    (2)翻譯下面的句子。(6分)

    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鋸匿上流水中。

    【答案】羅提督招募善于游水(或:泅渡)的人(或:士兵/勇士),(讓他們)拿著鋒利的鋸子隱藏(或:躲藏/藏匿)(在)上游的江水中。(3分。泅、上流、句意,各1分)

    ②并請文人歷敘其事,洵奇男子也。

    【答案】(羅提督)還(或:并且)邀請(或:延聘)文人(或:讀書人)詳細地(或:清晰地)記載他(做賊)的事情,(這種胸襟),確實是個非凡(或:異乎尋常/奇特/奇異)的男子漢啊。(3分。歷、洵、“洵奇男子也”句式,各1分)

    【補注】洵,誠然,確實�!对姟ぺL·靜女》:“洵美且異�!�

    (江蘇卷)

    二、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題。

    陳公弼傳

    蘇軾

    公諱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進士第。始為長沙縣。浮屠有海印國師者,交通權貴人,肆為奸利,人莫敢正視。公捕置諸法,一縣大聳。去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獄,以公少年易之。公視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頭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覡歲斂民財祭鬼,謂之春齋,否則有火災。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毀淫祠數百區,勒巫為農者七十余家。

    盜起,知房州。州素無兵備,民凜凜欲亡去。公以牢城卒雜山河戶得數百人,日夜部勒,聲振山南。民恃以安,盜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盜至竹山,甲不能戟士,所至為暴�;蚋嬗写蟊I入境且及門,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滿無得發。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動,乃下馬拜,請死,曰:“初不知公官軍也�!崩羰空垟丶滓葬�。公不可,獨治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盜自黷。

    淮南饑,安撫、轉運使皆言壽春守王正民不任職,正民坐免。詔公乘傳往代之。轉運使調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萬石,謂之折役米。米翔貴,民益饑。公至則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無罪,職事辦治。詔復以正民為鄂州。

    徙知廬州�;⒁碥娛客蛪鄞赫咭灾\反誅,而遷其余不反者數百人于廬,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竊入府舍將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辟J而流之,盡以其余給左右使令,且以守倉庫。

    為京西轉運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動汝洛間。公聞之,即日輕騎出按。斬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其人仁慈,故嚴而不殘。

    (選自《蘇軾文集》,有刪節)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一縣大聳 聳:震驚。

    B.以公少年易之 易:更換。

    C.甲不能戟士 戟:約束。

    D.轉運使調里胥米而蠲其役 蠲:免除。

    答案:B.易,動詞,據上下文,應解釋為“輕視,看不起”。

    解析:原文中“老吏曾腆侮法粥(同‘鬻’,賣)獄”,而且陳希亮剛到任,所以“易”解釋為“更換”為錯誤解釋。再者“更換”是“易”的基本義,是望文生義之解,亦斷為錯。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現陳公弼治市“嚴而不殘”的一組是:(3分)

    ①公戒而舍之

    ②公禁之,民不敢犯

    ③民恃以安,盜不敢入境

    ④獨治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盜自贖

    ⑤虎翼軍士屯壽春者以謀反誅,而遷其余不反者數百人于廬

    ⑥斬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答案:D 解析:首先要審好題,“嚴而不殘”是就陳公弼的仁慈而言的,是言其“威嚴而不殘忍”,說白了,這是他“恩威并施”的做法,由此,答案就不難選擇了。②句言其禁巫之事,不能體現“嚴而不殘”;③句從側面言其治軍之事,亦不能體現“嚴而不殘”;⑤句言說的是“虎翼軍士”,而非陳公弼。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雩都當地的巫師,每年春天的時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災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財物,陳公弼到任后,嚴令禁止。

    B.陳公弼到房州后,面對盜賊橫行、缺乏兵備、百姓惶恐的情況,組織了數百人,晝夜布防,聲威赫赫。終于保得一方安寧。

    C.淮南發生饑荒,安撫、轉運使指責壽春太守王正民救災不力,王被免職。繼任者陳公弼認為王正民無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D.陳公弼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經逮捕法辦為非作歹的海印國師,嚴懲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來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亂。

    答案:C 解析:此題設題也很簡單,錯誤處很明顯,C項“安排他到鄂州做官”,這并非陳公弼所做之事,他只是“表其事,又言正民無罪,職事辦治”,所以朝廷才“詔復以正民為鄂州”。

    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⑴毀淫祠數百區,勒巫為農者七十余家。

    譯文:(陳公弼)拆毀幾百處惑亂人心的祠堂,強制巫師務農的人有七十多家。

    解析:翻譯此句關鍵在于理解“淫”“勒”兩詞的意思,而且還不能一味依據詞典的解釋,而應依據上下文的語境對這些詞進行合理的揣度,所以“淫”解釋為“迷亂”“惑亂”比較好。

    ⑵身居前行,命士持滿無得發。

    譯文:(陳公弼)親自處在隊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把弓箭拉滿但不要射出。

    解析:此句的翻譯,關鍵把握“前行”“居”“持滿”,這些都得根據上下文語境來作出正確的譯解。

    ⑶貸而流之,盡以其余給左右使令,且以守倉庫。

    譯文:(陳公弼)饒恕了他并流放了他,把其余的士兵全部交給公府左右使令,并且用他們來把守倉庫。

    解析:此句的翻譯,關鍵要把握“貸”(嚴懲不貸)“流”和句式以及語順。

    (福建卷)

    (二)文言文閱讀(15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題。

    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記

    [元] 虞集

    延祐五年,某①以圣天子之命,召吳幼清先生于臨川。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澤,明日,登小孤山,觀其雄特險壯,浩然興懷,想夫豪杰曠逸名勝之士,與凡積幽憤而懷感慨者之登茲山也,未有不廓然樂其高明遠大而無所留滯者矣

    舊有亭在山半,足以納百川于足下,覽萬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終日。石級盤旋以上,甃結②堅縝,闌護完固,登者忘其險焉。蓋故宋江州守臣厲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毀,聚足③以涉,顛覆是懼。

    至牧羊亭上,芫穢充斥,曾不可少徙倚④焉。是時,彭澤邑令咸在,亦為赧然愧,赩然怒,奮然將除而治之。問守者,則曰:“非彭澤所治境也�!蹦讼嗯c憮然而去。明日,過安慶,府判李侯維肅,某故人也,因以告之。曰:“此吾土也,吾為子新其亭,而更題曰‘一柱’,可乎?夫所謂‘一柱’者,將以卓然獨立,無無所偏倚,二震凌沖激⑤,八面交至,終不為之動搖;使排天沃日之勢,雖極天下之驕悍,皆將靡然委順,聽令其下而去。非茲峰其孰足以當之也耶!新亭崢跳在吾目中矣,子當為我記之�!�

    李候真定人,仕朝廷數十年,歷為郎官,謂之舊人⑥,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剛氣自持,頗為時輩所忌。久之,起佐郡,人或憤其不足,候不屑也。觀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見其為人矣。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損益也,到郡末旬日,一知其當為,即以為己任,推而知其當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為無疑矣。

    (選自《道園學古錄》卷七,有刪節)

    【注】①某:我。 ②甃結:磚塊建筑。 ③聚足:登臺階一步一停。 ④徒倚:來回走動。⑤震凌沖激:指江水侵凌撞擊。⑥舊人:有資歷的老臣。

    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舟次彭澤 次:排列

    B.蕪穢充斥 穢:雜草

    C.乃相與憮然而去 憮:失意

    D.起佐郡 起:起任

    【答案】A 【解析】需要結合原文語言環境來推斷詞語的含義和用法。B、C、D三項符合均符合原文意思;A項“次”解釋做動詞“排列”在文中講不通,在本句中應該解釋為動詞“停留”。本題的誤區在于考生對文言實詞的把握過于僵化,不能和語言環境結合起來理解,而誤認為A項正確。

    3.下列句子陳述的內容與“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關系的一組是(3分)

    ①召吳幼清先生于臨川 ②登者忘其險焉

    ③日就圮毀 ④府判李侯維肅,某故人也

    ⑤因以告之 ⑥必能有為無疑矣

    A. ①②③ B. ①④⑥ C. ②⑤⑥ D. ③④⑤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題要把握住選擇標準,即題干中“與‘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關系的一組”。①句寫的是作者到臨川的目的,意在引出下文,與新修一柱峰亭沒有關系;②句表現的是作者登山的感受。⑥句介紹的是李侯的胸懷與氣魄,雖說與新修一柱峰亭有關系,但非直接關系。③④⑤涉及新修一柱峰亭的原因、契機和發起人,故有直接關系。本題也可用排除法,凡是帶①②⑥的選項均可以排除。

    4.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概括語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小孤山山腰有個亭子,是宋代江州守臣厲文翁主持修建的。

    B.虞集來到小孤山,發現牧羊亭破敗不堪,認為是彭澤縣令失職所致。

    C. 李維肅想將新亭更名為“一柱”,表明了他“直道剛氣”的個性。

    D.文章借修一柱亭峰之事,表達了對新任府判李維肅有所作為的期待。

    【答案】B 【解析】解答本題要審準題,找出“不正確的一項”,從原文“是時,彭澤邑令咸在,亦為赧然愧”可知是因為牧羊亭破敗不堪,在場的彭澤縣令認為是自己失職所致,羞得無地自容。作者在此并無任何指責彭澤縣令失職之語,故B項信息乃無中生有,所以是錯誤的。本題誤區在于望文生義,對原有信息沒有仔細的推敲與揣摩。

    5.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吾為子新其亭,而更題曰“一柱”,可乎?(3分)

    (2)觀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見其為人矣。(3分)

    【答案】(1)我為你新修那座這亭子,并重新命名為“一柱”,可以嗎?

    (2)(我)體察李維肅給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據(此)約略看出他的為人。

    【解析】第(1)題翻譯時要注意“新”是形容詞作動詞“新修”;“更”是動詞“重新”,“題”也是動詞為“命名或題名”的意思;“可乎”表反問語氣,也要體現出來。第(2)題翻譯時應補出省略的主語“我”。本題的難點為虛詞“以”字的用法�!耙浴痹谶@里作介詞,引出動作、行為的工具或憑借,可譯為“憑、根據”等�!吧佟睘橥ḿ僮滞ā吧浴�,可譯為“約略、大概”等。

    文言文譯文

    延祐五年,我奉朝廷之命到江西臨川征召吳幼清先生。七月二十八日那天,把船�?吭谂頋�,第二天登小孤山,看到小孤山的雄偉突出,驚險壯觀,頓時有一股浩然之氣充斥心中,想起那些曠放逍遙于山水名勝的杰出人物,以及所有心里郁積憤懣而懷有感慨的人,當他們登上小孤山時,都會覺得心胸開闊,樂于那樣眼界高明,目光遠大,而沒有什么排遣不了的幽憤感慨了。

    從前在半山腰有一亭,駐足亭上完全可以在自己腳下容納天下的流水,從這一角放眼廣大的世界,泰然安坐享受美景,可以持續一整天。石階盤旋而上,以磚石砌成,堅實而細密,路旁欄桿扶手完好堅固,登山者并不覺得它有危險。這亭子大概是故宋江州守臣厲文翁修建的吧,距今已有六十二年了,只是守亭者存心不誠,任憑這亭子一天天倒塌毀壞。石階每登一級,都要等兩腳站穩,就怕倒塌傾覆。到了牧羊亭,發現亭子荒蕪骯臟不堪,竟使人一點不能在亭上停留。此時彭澤的官員們都在場,他們也為此感到羞愧而激怒,振足精神,要鏟除荒穢,把亭管好。詢問守亭者,則說:“小孤山不屬彭澤縣管轄,意謂你彭澤縣令管不著�!庇谑谴蠹抑缓煤譄o奈地離開。

    第二天經過安慶,府判李維肅是我的老朋友,我就把有關亭子的情況告訴他。他說:“那是我管轄的地方,我為你新修那座這亭子,并重新命名為“一柱”,可以嗎?所謂‘一柱’,就是要卓然獨立,不偏側哪邊,也不倚傍什么,各種打擊破壞勢力,從各方面一起涌來,始終不為之動搖。具有排斥上天,澆灌太陽之氣勢,即使把天下所有的驕橫強悍的力量都使出來,都會倒下馴服,在一柱亭下聽從它的命令而離開,沒有這座山峰,如何能抵擋上述強大勢力?想象中新建的高峻亭子形象已經在我心目中了。您應該為我寫一篇記。我要到池陽,求通守周侯南翁為我題寫亭名�!�

    李維肅是真定人,在朝廷當官幾十年,歷次擔任郞官,被人稱為老派人物(行動與操守不合時宜),儒雅且很有才華,為人正直有骨氣,頗為時人所排擠。不久,被任命佐助郡守,有人對于起用李維肅擔任府判感到憤憤不平,認為他不夠資格。李侯不屑與他們計較。(我)體察李維肅給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據(此)約略看出他的為人。只是區區一亭,對郡的治理并沒有大的利害影響。來到這里不到十天,我就看出李維肅只要認為自己應該做的,必已此為己任,由此可以推想,對于興辦那些比筑亭重要的大事,他一定能夠有所作為。

    (安徽卷)

    二、(32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萬貞文先生傳

    [清]全祖望

    貞文先生萬斯同,字季野,鄞人也,戶部郎泰第八子。少不馴,弗肯帖帖隨諸兄,所過多殘滅,諸兄亦忽之。戶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頑,閉之空室中。先生窺視架上有明史料數十冊,讀之甚喜,數日而畢;又見有經學諸書,皆盡之。既出,因時時隨諸兄后,聽其議論。一日伯兄期年家課,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觀諸兄所造,亦易與耳�!辈煮E聞而駭之,曰:“然則吾將試汝�!币螂s出經義目試之,汗漫千言,俄頃而就。伯兄大驚,持之而泣,以告戶部曰:“幾失吾弟�!睉舨恳嚆等辉唬骸皫资嶙��!笔侨帐紴橄壬乱侣�,送入塾讀書。逾年,遣請業于梨洲先生,則置之絳帳中高坐。先生讀書五行并下,如決海堤,然嘗守先儒之戒,以為無益之書不必觀,無益之文不必為也,故于書無所不讀,而識其大者。

    康熙戊午,詔征博學鴻儒,浙江巡道許鴻勛以先生薦,力辭得免。明年,開局修《明史》,昆山徐學士元文延先生往,時史局中征士許以七品俸,稱翰林院纂修官,學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請以布衣參史局,不暑銜,不受俸,總裁許之。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審,先生閱畢,謂侍者曰:取某書某卷某頁有某事,當補入;取取某書某卷某頁有某事,當參校。侍者如言而至,無爽者�!睹魇犯濉肺灏倬斫韵壬侄�,雖其后不盡仍先生之舊,而要其底本,足以自為一書者也。先生之初至京也,時議意其專長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學居優,先生與之語《喪禮》,乃知先生之深于經,侍郎因請先生遍成五禮之書二百余卷。當時京師才彥霧會,各以所長自見,而先生最闇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無不呼曰萬先生,而先生與人還往,其自署只曰“布衣萬斯同”,未有嘗他稱也。

    先生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故督師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館于督少為寬假,先生歷數其罪以告之。有運餉官以棄運走,道死,其孫以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錢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為之營一矜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嘗倦也。父友馮侍郎躋仲諸子沒入勛衛家,先生贖而歸之。不矜意氣,不事聲援,尤喜獎引后進,唯恐失之,于講會中惓惓三致意焉,蓋躬行君子也。卒后門人私謚曰貞文。

    (選自錢儀吉纂《碑傳集》,有刪節)

    4.對下列句子中 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先生欲豫焉 豫:參與。

    B.學士欲援其例以授之 援:引用。

    C.侍者如言而至,無爽者 爽:差錯

    D.先生贖而歸之 歸:歸還。

    【答案】 D【解析】“歸”的對象是人,不是物品,本應該是“返回”的意思,但這里作使動用法,“讓……回家”的意思。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以其頑,閉之空室中 B.因雜出經義目試之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C.持之而泣,以告戶部 D.乃知先生之深于經

    農人告余以春及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答案】 C 【解析】C項的兩個“以”,都是介詞,相當于“把”;A項的第一個“之”是代詞,這里指代先生,第二個“之”,是用在主謂之間,不要翻譯;B項第一個“因”是副詞,相當于“于是,就”,第二個“因”是介詞,相當于“通過,經由”;D項的“乃”是副詞,第一個相當于“才”,第二個相當于“竟然”。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萬斯同小時候十分頑劣,可聰穎異常,過目不忘,常跟兄長們討論學問,引起父兄重視,被送入私塾讀書,又經名師指點,終成大器。

    B.萬斯同受邀參加《明史》的編纂工作,不計名利,擔當修訂審核重任;他學識淵博,目光敏銳,態度嚴謹,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工作。

    C.萬斯同對經學有精深的研究,應邀編纂禮學之書,貢獻很大;他為人也很低調,從不像別人那樣炫耀自己,受到當時人們的普遍敬重。

    D.萬斯同嚴詞拒絕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不遺余力地為困頓者奔走,對失去人身自由者竭力相助,表現出剛正不阿、看重情義的君子之風。

    【答案】 A 【解析】選項中的“常跟兄長們討論學問,引起父兄重視,被送入私塾讀書”錯,“引起父兄重視,被送入私塾讀書”是由于先生的文章。

    7.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伯兄驟聞而駭之,曰:“然則吾將試汝�!�

    (2)有運餉官以棄運走,道死,其孫以賄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答案】(1)長兄突然聽到他這樣說,感到很吃驚,說:“既然這樣,那么我要考考你�!�

    (2)有個押運糧餉的官員因為放棄押運逃跑,在路上死了,這個官員的孫子通過行賄請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訓斥并且趕走了他。

    【解析】第(1)句中的關鍵詞“驟”、“駭”、“然則”、“試”,分別翻譯為“突然”、“感到吃驚”(意動用法,把……當作驚訝的)、“既然這樣,那么”、“考試、測試”。第(2)句中的關鍵詞是“以(棄運走)”、“道”、“死事”、“退”,分別翻譯為“因為”、“在路上”(名詞作狀語)、“為公事而死”、“讓……退下”(使動用法)。

    參考譯文:

    貞文先生叫萬斯同,字季野,鄞縣人,是戶部郎萬泰的第八個兒子(最小的兒子)。年少時不恭順,不肯溫順服帖地隨從兄長,所經過的地方多遭毀壞,幾位兄長也就不重視他。他的父親想著把他寄托到寺廟里去,不久,因為他的頑劣,就把他關進一個空房間里。貞文先生看到書架上有幾十冊明代的歷史資料,非常高興地讀著,幾天就把它讀完了;又看見有關經學之類的書籍,都全部讀完。從關閉的房間出來后,于是就常常跟隨幾個哥哥后面,聽他們談論。有一天,大哥要準備一年的學習考核的內容,先生也想參加,大哥笑著說“你懂什么呢?”先生回答說“看幾位哥哥所要達到的程度,也是很容易的吧�!贝蟾缤蝗宦牭竭@樣的話,感到很驚訝,說“既然這樣,那么我將要來考考你�!庇谑蔷湍媒浟x類的題目測試他,漫無邊際,上千文字,一會兒就完成了。他的大哥非常驚訝,拿著文章流下眼淚,把這情況報告了父親說:“差點兒失掉了一個弟弟�!比f泰也很驚愕地說“差點失去了一個兒子�!碑斕�,才給先生穿上新衣新鞋,送到學校讀書。過了一年,又送到黃宗羲先生那學習,又被安排在老師講學的講席之旁。貞文先生讀書一目五行,讀書的速度就如同挖掘了海堤的海水涌入那樣。但還是堅守古代儒者的告誡,認為沒有益處的書不必讀,沒有益處的文章不必寫,所以對書沒有不讀的,但記住的只是大的方面。

    康熙戊午年,皇帝下詔征召學問豐富淵博的人(即開設博學鴻詞科),浙江巡道許鴻勛將先生推薦上去,但先生卻堅持推辭才得以免除。第二年,官府設立編寫書籍的機構來修《明史》,昆山的學士徐元文請先生前往,當時,修史機構征召有學問的人是按照七品官來發給俸祿的,稱之為翰林纂修官,徐學士想按照其他人的例子來授給先生,但先生請求憑平民的身份參與史書編修,不標示頭銜,不接受俸祿,主管的人答應了。所有的編修官把稿子送到先生那里,由先生來審核,先生看完,對身邊的人說:拿某本書,某卷某頁上記載了某件事,應當補充進來;拿某本書,某卷某頁上記載了某件事,應當相互參照與校對。身邊的人按照他的話去做,沒有差錯的�!睹魇犯濉肺灏倬矶加上壬H手裁定,雖然后來沒有完全依照先生原來裁定的內容,如果索取那些底本,足夠用來自成為一部書的。先生初到京城,當時人們議論他的專長在史學方面,等到昆山侍郎徐乾學居喪在家,先生與他說《喪禮》,人們才知道先生對經學有深厚的研究。侍郎于是請先生編成有關五禮的書二百多卷。當時,京城人才濟濟,各自憑自己的專長展現自己,然而先生低調,但從王公以至于下層的讀書人,沒有不稱他為萬先生的,而先生在與他人來往時,署名只寫“布衣萬斯同”,未嘗有其他的稱呼。

    先生為人心平氣和、儒雅,但其中意志又堅定不移。故去的督師的姻親中有人正身居要職,就到史館請求對督師稍加放寬,先生清楚地列舉他的罪過來告訴他們。有個押運糧餉的官員因為放棄押運而逃跑,在路上死了,他的孫子想用賄賂的辦法來請求把祖父列入因為職事而死的人之列,先生斥責并讓他退下去。錢忠介公的子女們非常困苦,先生為了表示自己的同情而勞累,最終沒能夠解決,但先生未嘗感到厭倦。父親的朋友侍郎馮躋仲的子女們被充到勛衛家做家奴,先生就把他們贖出來,并讓他們回家。不激奮自己的意氣,不宣揚自己的聲譽,尤其喜歡勸勉引薦后生,唯恐失去人才。就是在聚會講學中也是萬分懇切,再三表達自己的心意,他就是一個身體力行的君子啊。他死后,學生后輩們給予的謚號為“貞文”。

    (浙江卷)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題

    張文瓘,字稚圭,貝州武城人。隋大業末,徙家魏州之昌樂。幼孤,事母、兄以孝友聞。貞觀初,第明經,補并州參軍。時李勣為長史,嘗嘆曰:“稚圭,今之管、蕭,吾所不及�!眲奕氤�,文瓘與屬僚二人皆餞,勣贈二人以佩刀、玉帶,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請,勣曰:“子無為嫌。若某,冘豫少決,故贈以刀,欲其果于斷;某放誕少檢,故贈以帶,俾其守約束。若子才,無施不可,焉用贈?”因極推引。再遷水部員外郎。時兄文琮為戶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臺閣,出為云陽令。累授東西臺舍人,參知政事。乾封二年,遷東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遂與勣同為宰相。俄知左史事。張文瓘,字稚圭,貝州武城人。隋大業末,徙家魏州之昌樂。幼孤,事母、兄以孝友聞。貞觀初,第明經,補并州參軍。時李勣為長史,嘗嘆曰:“稚圭,今之管、蕭,吾所不及�!眲奕氤�,文瓘與屬僚二人皆餞,勣贈二人以佩刀、玉帶,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請,勣曰:“子無為嫌。若某,冘豫少決,故贈以刀,欲其果于斷;某放誕少檢,故贈以帶,俾其守約束。若子才,無施不可,焉用贈?”因極推引。再遷水部員外郎。時兄文琮為戶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臺閣,出為云陽令。累授東西臺舍人,參知政事。乾封二年,遷東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遂與勣同為宰相。俄知左史事。

    時高宗造蓬萊、上陽、合璧等宮,復征討四夷,京師養廄馬萬匹,帑瓘浸虛。文瓘諫曰:“王者養民,逸則富以康,勞則怨以叛。秦、漢廣事四夷,造宮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戶口減半。夫制治于未亂,保邦于未危。人罔常懷,懷于有仁。臣愿撫之,無使勞而生怨。隋監未遠,不可不察�!钡凵破溲�,賜繒錦百段,為減廄馬數千。

    改黃門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旬日,斷疑獄四百,抵罪者無怨言。嘗有小疾,囚相與齋禱,愿亟視事。時以執法平恕方戴胄①后拜侍中,兼太子賓客。諸囚聞其遷,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性嚴正,未嘗回容,諸司奏議悉心糾駁故帝委之或時移疾他宰相奏事帝必問與文瓘議未若不者曰往共籌之。曰:“已議�!奔唇詧罂�。

    (節選自《新唐書·張文瓘傳》)

    【注】① 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

    1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第明經 第:考取。

    B. 吾所不及 嫌:疑忌。

    C. 俾其守約束 俾 :使

    D. 時以執法平恕方戴胄 方:仿效

    答案:D

    1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吾所不及 B. 因極推引

    公之逮所由使也 因為長句,歌以贈之

    C. 逸則富以康 D.保邦于未危

    醉則更相枕以臥 室西連于中閨

    答案:B

    18.下列對原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選材合理,主要敘述了張文瓘與高宗、李勣之間發生的故事,生動地刻畫了張文瓘為官的形象特點。

    B.文章描寫李勣贈物這一情節,巧妙刻畫了張文瓘及同僚的性格特點,體現了作者運用寫作技巧的獨具匠心。

    C.針對高宗造宮室、征四夷的做法,張文瓘在其諫言中,運用舉例論證等方法,采用駢散結合的語言,成功說服了高宗。

    D.文章描寫了囚犯們因張文瓘貶謫移職而難過流淚的細節,從一個側面表明張文瓘執法公允、深得人心。

    答案:D

    19.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諸司奏議/悉心糾駁/故帝委之/或時移疾/他宰相奏事/帝必問/與文瓘議未/若不者/曰往共籌之。

    20.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7分)

    (1)若子才,無流不可,焉用贈?(3分)

    至于你的才華,沒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用贈物(的方式來警策)?

    (2)臣愿撫之,無使勞而生怨。隋監未遠,不可不察。(4分)

    我愿意去安撫他們,不要使(他們)因勞累而產生怨憤。隋朝的教訓離今天不遠,(我們)不能不省察。

    (四川卷)

    三、(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到10題。

    吾鄉呂徽之先生,家仙居萬山中,博學能詩文,問無不知者,而常逃其名,耕漁以自給。一日,攜褚幣詣富家易谷種,值大雪,立門下,人弗之顧。徐至庭前,聞東閣中有人分韻作雪詩,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就,先生不覺失笑。閣中諸貴游子弟輩聞得,遣左右詰之。先生初不言,眾愈疑,親自出見,先生露頂短褐,布襪草屨,輒侮之,詢其見笑之由。先生不得已,乃曰:“我意舉滕王蛺蝶事耳�!北娛紘@伏,邀先生入坐。先生曰:“我如此形狀,安可廁諸君子間?”請之益堅,遂入閣。眾以“藤”“滕”二字請先生足之。即援筆書曰:“天上九龍施法水,人間一鼠嚙枯藤。騖鵝聲亂功收蔡,蝴蝶飛來妙過滕�!睆驼堈场皶摇弊猪嵲�,又隨筆寫訖,便出門。留之,不可得。問其姓字,亦不答,皆驚訝曰:“嘗聞呂處士名,欲一見而不能,先生豈其人邪�!痹唬骸拔肄r家,安知呂處士為何如人?”惠之谷。怒曰:“我豈取不義之財?必易之�!贝檀�,遣人遙尾其后。路甚僻遠,識其所而返。雪晴,往訪焉,惟草屋一間,家徒壁立。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試問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魚�!笔贾鏋橄壬�。至彼,果見之,告以特來候謝之意。隔溪謂曰:“諸公先到舍下,我得魚,當換酒飲諸公也�!鄙夙�,攜魚與酒至,盡歡而散�;刂林型�,夜黑,不良于行,暫憩一露棚下,適主人自外歸,乃嘗識面者,問所從來,語以故。喜曰:“是固某平日所愿見者�!敝箍退�,翼旦,客別。主人躡其蹤,則先生已遷居矣。又一日,先生與陳剛中治中遇于道。治中策蹇驢,時猶布衣,見先生風神高簡。問曰:“得非呂徽之乎?”曰:“然。足下非陳剛中乎?”曰:“然�!蔽帐秩羝缴鷼g,共論驢故事。先生言一事,治中答一事,互至四十余事,治中止矣。先生曰:“我尚記得有某出某書,某出某傳�!庇秩嗍�,治中深敬之。

    (節選自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八《隱逸》)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徐至庭前   徐:緩慢  

    B.安可廁諸君子間   廁:置身

    C.惠之谷    惠:贈送  

    D.刺船而去      刺:乘坐

    答案:D 解析:刺,劃,撐。

    9.下列各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欲一見而不能     吾嘗終日而思矣

    B.先生豈其人邪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C.試問徽之先生何在   君何以知燕王

    D.告以特來候謝之意   掭以尖草,不出

    答案:D 解析:A.表轉折,卻/表修飾;B.那,那個/一定,表祈使語氣;C.哪里/什么;D.拿。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呂徽之是一位博學多才、安貧樂道、恬淡自守、特立獨行又不乏隨和的隱士。

    B.呂徽之聽人作雪詩苦吟不出時笑出聲來,眾人見他衣著寒酸就嘲笑侮辱他。

    C.呂徽之以耕種打魚為生,茅屋草舍,怡然自處.雖然清貧其妻卻有御寒辦法。

    D.呂徽之雖然隱居山野,但因其品質高潔,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受到大家敬重。

    答案:B 解析:“眾人見他衣著寒酸就嘲笑侮辱他”錯。

    11.把第一部分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⑴一日,攜褚幣諧富家易谷種,值大雪,立門下,人弗之顧。(5分)

    答案:一天,{呂徽之)帶上紙幣到富人家買谷種,正遇大雪,站在門口,(那家)人不理睬他。

    解析:采分點是,要補出省略的主語;楮幣,紙幣;易,交換,買;弗之顧,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則前置,應為“弗顧之”。

    ⑵治中策蹇驢,時猶布衣,見先生風神高簡,問曰:“得非呂徽之乎?”

    答案:陳治中騎著跛驢,當時還是平民,看到呂先生風采神韻高潔簡淡,就問道:“莫不是呂先生吧?”

    解析:采分點是,策,鞭打,騎著;蹇,跛,行走困難;布衣,代指平民百姓;“得非……乎?”固定結構,譯為“恐怕……吧”“莫不是……吧?”

    (湖南卷)

    二、文言文閱讀(23分。其中,選擇題9分,每小題3分;簡答題4分;翻譯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題。

    嚴祺先文集序

    歸莊

    韓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其詩亦怪怪奇奇,獨辟門戶,而考亭先生嘗病其俗,曰《上宰相書》、《讀書城南詩》是也。豈非以其汲汲于求知干進,志在利祿乎?故吾嘗謂文章之事,未論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今天下多文人矣,身在草莽,而通姓名于大人先生,且朝作一文,暮鐫于梓,往往成巨帙,干謁貴人及結納知名之士,則挾以為贄,如此,文雖佳,俗矣。吾讀嚴子祺先之文,深嘆其能矯然拔俗也。無錫自顧端文、高忠憲兩先生講道東林,遠紹絕學,流風未遠。嚴子生于其鄉,誦遺書,沐馀教,被服儒者,邃于經學。平日重名節,慎行藏,視世之名位利祿,若將浼①焉。感憤郁塞觸事而發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為迂者。韓子嘗言:“人笑之,則心以為喜�!狈蛉酥︘n子者,特以其文辭為流俗所笑,猶杰然為一代儒宗;若立言之旨為流俗所笑,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雖然,使韓子而居今之世,其立言之旨,當亦如嚴子之迂,必不至有上宰相之書、城南之詩,取譏于大儒矣。嚴子之文,余所見止數十篇,論理論事,明快嚴峭,恂恂儒者而筆能殺人,文辭之工如此!然吾以為文辭之工,今世文人之不免于俗者,亦或能之;其所以矯然拔俗,乃在立言之旨,世所共笑為迂者也。夫世共笑為迂,余獨不以為迂,而欣賞嘆詫,則余亦迂甚矣哉!

    (選自《陶莊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1版)

    [注]①浼(měi):玷污。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而考亭先生嘗病其俗 �。号u

    B.深嘆其能矯然拔俗也 拔:拔除

    C.遠紹絕學,流風未遠 紹:繼承

    D.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 加:超過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言文實詞在文中意思的理解。注意大語境代入法�!鞍巍苯忉尀椤鞍纬泵黠@不通。聯系成語“出類拔萃”,此處“拔”應是“超出”之義。

    6.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其”字,與“其詩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則或咎其欲出者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

    C.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

    D.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言文虛詞的理解,有創新。A.那個,指示代詞; B.他,人稱代詞,作小主語;C.他的,人稱代詞,作定語,與題干例句相同;D.一定,副詞。只要掌握“其”的幾種常見用法,可迅速做對此題。

    7.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感憤郁塞觸事而發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為迂者

    A.感憤郁塞/觸事而發/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為迂者§K]

    B.感憤郁塞/觸事而發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為迂者

    C.感憤郁塞/觸事而發/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為迂者

    D.感憤郁塞/觸事而發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為迂者

    答案:A 解析:本題斷句對于很多考生而言有點難度。注意“多今人之笑者為迂者”暗含兩種倒裝句式的考查:主謂倒置和定語后置。把握到這一點,再運用對稱法,才能選準A項:感憤郁塞,觸事而發,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為迂者。

    8.結合文意,請你談談作者對嚴祺先的文章“欣賞嘆詫”的原因。(4分)

    答案:因為嚴祺先的文章:①命意立論,卓爾不群,不被世間平庸的人所理解而受到譏笑;②說理敘事,明白曉暢,嚴峻犀利。(只答“恂恂儒者而筆能殺人”或“文辭之工如此”也可)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要點的概括。注意文章包含內容和形式兩個要點,不能遺漏。此題最好用原文回答。

    9.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韓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3分)

    (2)故吾嘗謂文章之事,未論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5分)

    (3)則余亦迂甚矣哉�。�2分)

    答案:(1)譯文:韓文公的文章,振起了八個朝代以來的衰頹(文風)。

    (2)譯文:所以我曾經說寫文章的事情,不說別的,必須首先去除它的俗氣才行。

    (3)譯文:那么我也迂腐得厲害啦!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言文句子的翻譯。三個句子,難度不大�?忌欢▓猿帧爸弊g為主”,找準采分點:“之”“起”“衰”,注意“衰”形容詞作名詞;“謂”“其他”“去”“其”“可”,注意“其他”古今同義;“甚矣”“哉”,一定要譯到位。

    (湖北卷)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題。

    諫成帝營陵寢疏

    [西漢]劉向

    臣聞賢圣之君,博觀終始,窮極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顧謂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為槨,豈可動哉!”張釋之進曰:“使其中有可欲,雖錮①南山猶有隙;使其中無可欲,雖無石槨,又何戚焉?”夫死者無終極,而國家有廢興,故釋之之言,為無窮計也。

    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墳。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樹,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惫讟≈�,自黃帝始。黃帝葬于橋山,堯葬濟陰,丘隴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畢,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宮祈年館下,皆無丘隴之處。此圣帝明王、賢君智士遠覽獨慮無窮之計也。逮至吳王闔閭,違禮厚葬。十有余年,越人發之。秦始皇帝葬于驪山之阿,下錮三泉,上崇山墳,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銀為江海,黃金為鳧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驪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萬之師至其下矣。項籍燔其宮室營宇,往者咸見發掘。其后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燒其藏槨。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數年之間,外被項籍之災,內離牧豎之禍,豈不哀哉!是故德彌厚者葬彌薄,知愈深者葬愈微。無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隴彌高,宮廟甚麗,發掘必速。由是觀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兇,昭

    然可見矣。

    陛下即位,躬親節儉,始營初陵,其制約小,天下莫不稱賢明。及徙昌陵,增埤為高,積土為山,發民墳墓,積以萬數,營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費大萬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氣感動陰陽,因之以饑饉,物故流離以十萬數,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篤美甚厚,聰明疏達蓋世,宜弘漢家之德,崇劉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顧與暴秦亂君競為奢侈,比方丘隴,違賢知之心,亡萬世之安,臣竊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墳薄葬,以儉安神,可以為則;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為戒。初陵之模,宜從公卿大臣之議,以息眾庶。

    (選自《漢書•楚元王傳》,有刪改)

    【注】①錮:用金屬溶液填塞空隙。

    10.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外被項籍之災,內離牧豎之禍 離:遭受

    B.期日迫卒,功費大萬百余 迫卒:急促

    C.物故流離以十萬數 物故:死亡

    D.而顧與暴秦亂君競為奢侈 顧:回頭

    【答案】D【解析】顧:只是

    11.下列各組語句中,分別寫薄葬和厚葬的一組是

    【答案】 B 【解析】A項中前一句是寫棺槨之葬的起始;C項兩句都寫厚葬D項后一句不是寫厚葬。

    12.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釋之向漢文帝進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覬覦,即使陵寢修建得十分堅實,終會被人盜挖開。文帝明白了這個道理,最終薄葬。

    B.吳王闔閭違背禮制,實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墳高聳,陪葬豐厚。但沒過多長時間,他們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壞,可悲可嘆。

    C.文、武、周公、秦穆公,為長久計,實行薄葬,他們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實際上都是無德寡知者。

    D.王侯喪葬之事,關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儉則吉,奢則兇。因此,作者在文末勸說成帝弘揚古帝先人的美德,簡儉薄葬,不得效法暴秦亂君。

    【參考答案】A【解題思路】 A中“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覬覦,即使陵寢修建得十分堅實,終會被人盜挖開”。這句話不是文帝最終薄葬的理由。

    13.請把第三大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4分)

    (2)其后牧兒亡羊,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燒其藏槨。(3分)

    (3)孝文皇帝去墳,以儉安神,可以為則。(3分)

    【參考答案】13.(1)古代埋葬死人,用柴草厚厚地把他包裹起來,將其葬于山野之中,既無封土堆,又不樹立墓碑,后世的圣人用棺槨來替代這種情況。

    (2)在這之后牧童丟失了羊,羊進入墓室的通道,牧童拿火把照著尋找羊,不小心失火燒了始皇棺槨。

    (3)孝文皇帝放棄了筑墳的禮節而簡單地埋葬,用節儉安定神明,可以把這作為準則。

    【解題思路】(1)句的重點詞語“厚衣”“封”“樹”詞類活用。(2)句的重點詞語“亡”“求”“其”。(3)句的重點詞語“去”“墳”“神”“則”省略句

    參考譯文

    我聽說圣賢的君王,廣博地觀察事物的始終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身和情理,這然就能是非分明。孝文帝住在霸陵,回頭對群臣說:“用北山的山石作為棺犉,哪里能動得了��!”張釋之進言說:“假使棺犉中有讓人想要的,即使用金屬溶液填塞南山還是會有空隙,假使棺犉中沒有讓人想要的,即使沒有巨石做成的棺犉,又有什么擔憂的呢?”死去的人沒有終點,而國家卻有興亡,所以張釋之的話,是保證國家千秋萬代的計劃啊。孝文帝明白了,于是選擇薄葬,不修建如山般高峻的陵寢。

    周易》說:“古代埋葬逝者,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蓋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墳堆,不種樹木(或做標記),后來的圣人改用棺犉�!惫谞频闹谱�,是從黃帝開始的。黃帝埋葬在橋山,堯埋葬在濟水的北邊,父母都很小,隨葬的東西都很少。文王、武王、周公埋葬在畢,秦穆公埋葬在雍橐泉宮祈年館下,都不在山勢高聳的地方。這些圣明的帝王、賢明的國君和聰明之士,是為國家的千秋萬代深遠的總體謀劃,獨到的考慮啊。等到到了吳王闔閭,違背周禮進行厚葬。十多年后,越國人挖開了他的墳墓。秦始皇帝埋葬在驪山的山頂,下面用三泉禁錮,上面堆上高高的墳土,那高度達五十多丈,周邊環繞有五里多,他用水銀做江海,用黃金做水面的大雁。天下被他的勞役所困苦而反抗他,驪山的墓地修建還沒有完成,而周圍(一說周章秦末農民起義軍將領,即周文)的百萬軍隊已經到了驪山腳下了。項羽焚燒了他的宮殿和新修的廟宇,前往的人都進行發掘。之后,放羊的小孩丟了羊,羊進入到了秦始皇的墓穴,放牧的人手持火把照明找羊,失火燒了里面的葬槨。從古到今,厚葬沒有像秦始皇那么豐厚的了,然而幾年之間,外部遭受了項羽的焚燒的災難,內部遭受了牧童失火的禍患,這不是太悲哀了嗎!因此,道德月崇高的埋葬越是簡單,智慧越是高深的埋葬越是微薄。只有那沒有道德缺少知識的,他的埋葬越豐厚,建立的墳墓越巍峨,修建的宮殿廟宇越高峻,被挖掘就一定最迅速。從這里看來,明白和蒙昧的不同效果,埋葬的好與壞,非常明顯地顯現出來了。

    陛下即位之后,親自踐行節儉之風,最初修建陵寢,那規模限定很小,天下人沒有不稱贊君王賢明的。得到遷移到昌陵,增加墓地的高度,積土形成山陵,挖開百姓的墳墓,累計起來要用萬來計算,修建起居住的城池,限定時間加速完工,耗費了上億百萬多的錢財,修墓死去的在地下怨恨,活著的在地上愁怨,他們的怨恨之氣感動了天地,于是天地降下饑荒,死去和背井離鄉的人要用十萬來計算,我很是為他們傷心啊。陛下您的慈祥仁愛十分美好而深厚,聰明智慧疏放曠達超過世人,應該弘揚漢朝天子愛民的美德,提高劉姓天子的美政,光大顯耀五帝三王的遺風,卻只是和殘暴秦國暴虐君主競逐做奢侈的事,比拼誰的墓地更高大,這違背了賢明智者的心意,也失去了國家千秋萬代的安寧,我私下里替陛下您感到羞恥。孝文皇帝不起墳堆,實行薄葬,因為節儉而使靈魂安息,可以作為您的榜樣;秦始皇增加陵寢的高度,埋下優厚的寶物,因為奢侈產生禍患,足夠用來作為警戒的。修建墓地的規模,應該聽從大臣們的公議,而讓萬民得到休息。

    (遼寧卷)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宋慶禮,洺州永年人。舉明經,授衛縣尉。則天時,侍御史桓彥范受詔于河北斷塞居庸、岳嶺、五回等路,以備突厥,特召慶禮以謀其事。慶禮雅有方略,彥范甚禮之。尋遷大理評事,仍充嶺南采訪使。時崖、振等五州首領,更相侵掠,荒俗不安,承前使人,懼其炎瘴,莫有到者。慶禮躬至其境,詢問風俗,示以禍福。于是安堵,遂罷鎮兵五千人。開元中,為河北支度營田使。初,營州都督府置在柳城,控帶奚、契丹。則天時,都督趙文翙政理乖方,兩蕃反叛,攻陷州城,其后移于幽州東二百里漁陽城安置。開元五年,奚、契丹各款塞歸附,玄宗欲復營州于舊城,侍中宋璟固爭以為不可,獨慶禮甚陳其利。乃詔慶禮等充使,更于柳城筑營州城,興役三旬而畢。俄拜慶禮御史中丞,兼檢校營州都督。開屯田八十余所,并招輯商胡,為立店肆,數年間,營州倉廩頗實,居人漸殷。慶禮為政清嚴,而勤于聽理,所歷之處,人吏不敢犯。然好興功役多所改更,議者頗嗤其不切事也。七年卒,贈工部尚書。太常博士張星議日:“宋慶禮大剛則折,至察無徒,有事東北,所亡萬計。案謚法,好巧自是曰‘�!�,請謚曰‘�!��!倍Y部員外郎張九齡駁曰:“慶禮在人苦節,為國勞臣,一行邊陲,三十年所。戶庭可樂,彼獨安于傳遞;稼穡為艱,又能實于軍廩。莫不服勞辱之事而匪懈其心,守貞堅之規而自盡其力。有一于此,人之所難。請以所議,更下太常,庶素行之跡可尋,易名之典不墜者也�!蹦酥u曰“敬”。

    (節選自《舊唐書·宋慶禮傳》)

    [注]安堵:安居。

    4.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仍充嶺南采訪使 充:代理

    B.慶禮躬至其境 躬:親自

    C.遂罷鎮兵五千人 罷:撤去

    D.都督趙文翙政理乖方 乖:背離

    【答案】A【解析】A項的“充”在中學文言文中是個常見的多義詞,在這里是“擔當”“充任”的意思。因為“仍”是“依然”的意思所以不會原來就“代理嶺南采訪使” 因此“充”是“擔當”“充任”的意思 。乖方是“違背法度”,乖:背離。

    5.以下各組中,全都表明宋慶禮“雅有方略”的一組是(3分)

    ①詢問風俗,示以禍福 ②獨慶禮甚陳其利

    ③更于柳城筑營州城 ④并招輯商胡,為立店肆

    ⑤為政清嚴,而勤于聽理 ⑥所歷之處,人吏不敢犯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答案】A【解析】③是在皇上下詔命慶禮在柳城筑營州城,。⑤是為政清嚴,⑥是為政清嚴的結果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宋慶禮深受禮遇,治政有方。武則天詔令桓彥范防備突厥,彥范特地召請慶禮共謀其事;嶺南地區社會秩序混亂,慶禮受命治理以后,百姓安居樂業。

    B.宋慶禮處事求實,勇于開創局面。他堅持實施玄宗意圖,另址再建營州城,管理歸附的外族;又開屯田八十余處,使得營州倉廩充實,百姓逐漸富有。

    C.宋慶禮生前的缺陷,死后受到非議。朝廷商議給他加謚號時,張星認為他的為人和行事存在諸多過失,根據他的生前作為,應謚以“好巧自是”的“�!�。

    D.宋慶禮生前的功績,最終得到朝廷認可。張九齡反駁張星的主張,認為宋慶禮始終不懈地承擔辛勞事務,竭盡其力地守護堅貞原則;于是加謚為“敬”。

    【答案】B【解析】此題四個選項分別概括原文語段的某個要點,考試需對照選項與原文,概括分析比較,找出概括不準確的的地方得出。B 不是另址再建營州城,是原址再建。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語。(10分)

    (1)然好興功役,多所改更,議者頗嗤其不切事也。

    譯文:然而喜愛大興工程勞役,又多有變動,評論的人都譏笑他不切合實情。

    【解析】:譯出大意給2分;關鍵字“功役"、“嗤”、“切事”三處,每譯對一處給l分。

    (2)慶禮在人苦節,為國勞臣,一行邊陲,三十年所。

    譯文:宋慶禮做人堅守節操,是國家的功臣,一去邊境任職,就是三十來年。

    【解析】:譯出大意給3分;關鍵字“苦節”、“所”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易.節》:"節,亨�?喙�,不可貞。"孔穎達疏:"節須得中。為節過苦,傷于刻薄。物所不堪,不可復正。故曰'苦節,不可貞'也。"意謂儉約過甚。后以堅守節操,矢志不渝為"苦節"。所表大概數目,翻譯左右

    【參考譯文】

    宋慶禮,是洺州永年人。他考中明經科,授任衛縣尉。武則天時,侍御史桓彥范奉詔到河北斷居庸、岳嶺、五回等條道路,為了防備突厥,特意召宋慶禮來謀劃這件事。宋慶禮向來有計謀策略,桓彥范很敬重他。不久遷任大理評事,并充任嶺南采訪使。當時崖、振等五州首領,接連相互掠奪,邊遠地區不安,以前的使者,害怕那里的炎熱癉氣,從沒人到達過。宋慶禮親身到了那里,詢問風情習俗,說明禍福之理,從這以后那里的人都安居,便撤除鎮守的兵士五千人。開元年間,作河北支度營田使。當初,營州都督府設置在柳城,控制奚、契丹。武則天時,都督趙文翙治理不當,奚和契丹反叛,攻占州城,那以后移到幽州東二百里的漁陽城安置。開元五年,奚、契丹各自通好歸附,玄宗打算在舊城恢復營州治所,侍中宋璟堅持爭辯認為不可,只有宋慶禮陳述很有利。于是下詔委派宋慶禮等人充任使者,再在柳城筑立營州城,調發勞役三十天而完成。不久授任宋慶禮御史中丞,兼檢校營州都督。開屯田八十余處,并且招集行商的胡人,給他們建立店鋪,幾年間,營州糧倉很充實,居民漸漸富足。宋慶禮為政清正嚴明,而且勤于判決訴訟,所任職的地方,百姓官吏不敢觸犯。但喜歡興作工程,多有更改,議論此事的人都譏笑他不切實際。開元七年逝世,追贈工部尚書。太常十二張星評議說:“宋慶禮為人太剛硬而易受挫,對人太苛察就無可用之人,在東北生出事故,損失的數以萬計。按照謚法,喜好取巧又自以為是叫做‘�!�,請謚為‘�!��!倍Y部員外郎張九齡辯駁說:“宋慶禮為人苦守忠節,是國家的辛勞之臣,一到邊疆,歷時三十年。在家本廳歡樂,他獨獨甘心于來往奔波;農作本艱辛,又能使軍糧充實。無不是從事勞辱之事而兢兢業業,恪守堅貞之規而竭盡全力,即使其中的一樣,都是別人難以做到的。請把所議論的,再下發太常寺,希望體現平日的行跡,使立謚的典禮不至于墜失�!庇谑亲h定謚號為“敬”。

    (江西卷)

    三、(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題。

    始汲黯為謁者①,以嚴見憚。河內失火,延燒千余家,上使往視之。還,報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燒,不足憂也。臣過河南,河南貧人傷水旱萬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謹以便宜,持節發河南倉粟以賑之。臣請歸節,伏矯制之罪�!腺t而釋之。以數切諫,不得久留內,遷為東海太守。好清靜,擇丞史而任之。其治,責大指而已,不苛小。歲余,東海大治。

    黯多病,賜告②者數,不愈。莊助復為請告,上曰:“汲黯何如人也?”助曰:“使黯任職居官,無以愈人,然至其輔少主,守成深堅,招之不來,麾之不去,雖自謂賁、育③,亦不能奪之矣�!鄙显唬骸叭�。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天子使使者持大將軍印,即軍中拜青④為大將軍,諸將皆屬。尊寵于群臣無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獨汲黯與亢禮。人或說黯曰:“大將軍尊重,君不可以不黯曰:“夫以大將軍揖⑤客,反不重邪!”青聞,愈賢黯,數請問國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青雖貴,有時侍中,上踞廁而視之。丞相弘燕見上或時不冠至如汲黯見上不冠不見也上嘗坐武帳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見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注】①謁者:官名。②告:休假。③貪、育:即孟賁、夏育,倆人均為古代著名勇士。④青:衛青,漢武帝時名將。⑤揖客:只揖不拜之客。

    10.對下列句子中的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屋比延燒,不足優也 比:并排。

    B.臣請婦節,伏矯制之罪 矯:假托。

    C.責大指而已 指:意旨。

    D.亦不能奪之矣 奪:強取。

    答案 D(奪:改變)

    【答題技巧】文言實詞可以運用可以運用代入法,如果不通順可能有誤。也可以用知識遷移法,“奪”在《陳情表》中學過“舅奪母志”奪:改變。

    11.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持節發倉栗以賑之 B.上賢而釋之

    作《師說》以貽之 令人有大功而擊之

    C.莊助復為請高 D.尊龐于群臣無二

    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 以勇氣聞于諸侯

    答案:B(A、以均表目的;B、表承接于是,就 /表轉折,卻;C均為介詞“替” D均介詞“在”)

    【答題技巧】本題是課內課外結合的典型。備考時不要拋棄課本。綜觀近幾年高考,為降低難度,同時也為貼近中學教學實際,考查內容大多是課內課外相結合。如果能在積累的基礎上,尋求規律,形成一定的推斷技巧,無疑會提高答題的正確率。

    12.文中畫波浪的部分斷句最恰當一項是

    A.丞相弘燕見/或時不冠/至/如汲黯見上/不冠不見也/上嘗坐武賬中/黯前湊事上不冠/往見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B.丞相弘燕見/上或時不冠至/如汲黯見/上不冠不見也/上嘗坐武賬中/黯前湊事/上不冠望/見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C.丞相弘燕見/上或時不冠/至如汲黯見/上不冠不見也/上嘗坐武賬中/黯前湊事/上不冠/望見黯/避帷/使人可其奏

    D.丞相弘燕見上/或時不冠/至如汲黯見上/不冠不見也/上嘗坐武賬中/黯前湊事上/不冠/望見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答案:C(在古文言文中,省略賓語應較省略主語頻繁。在句讀時特別要注意。C項里上,既可為主語,亦可為賓語,劃入后作主語,還是劃入前作賓語。顯然,將上視作主語語勢更暢)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2分)

    (1) 以數切諫,不得留內,遷為東海太守。(4分)

    (2)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獨汲黯與亢禮。(4分)

    (3)愈賢黯,數請問國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4分)

    答案:(1)他多次強硬進諫,(因而)不能夠留在朝庭內任職,被貶為東海太守(注意“數”、“內” “遷”的用法,每字1分,大意1分)。

    (2)三公、九卿及以下官員都對衛青卑身奉承,唯獨汲黯用平等的禮節對待衛青。(“奉”、“亢禮”各1分,“與”省略“之”對待他。1分,大意1分)。

    (3)越發覺得汲黯賢明,多次向汲黯請教國家和朝廷的疑難大事,對待他比平日更為尊重(賢:意動用法1分,所疑:的疑難大事1分。加:更,1分。大意1分)。

    參考譯文:

    當初,汲黯擔任謁者,因他為人威嚴而被大家敬畏。河內郡失火,火勢蔓延燒毀了一千多家民房,武帝派汲黯前去視察;返回之后,報告說:“平民百姓不慎失火,因為房屋毗連而蔓延燃燒起來,不值得陛下憂慮。我經過河南郡見河南郡的貧民遭受洪水干旱災害磨難的有一萬多家,有的甚至于到了父子相食的悲慘境地,我謹借出使的機會,用陛下的符節,命令發放河南官倉積糧以救濟貧民。我請求歸還符節,甘愿領受假托天子命令的懲罰�!蔽涞酆苜p識他,就赦免了他的罪。他因為多次強硬進諫,不能夠在朝庭內任職,改任為(貶為)東海太守。他喜好清靜無為,謹慎地選擇郡丞和各曹掾史,他只關注大事,不苛求細枝末節。過了一年多,東�?ぶ卫淼煤芎�。

    汲黯身體多病,多次休假,病情無法痊愈。莊助替他請假。武帝說:“汲黯這個人怎么樣呢?”莊助說:“讓汲黯任職當官,沒有什么超越常人的才能;但要說到讓他輔佐年幼的君主,會堅定不移地維護祖先基業,有人以利祿引誘他,他不會前去投靠,君主嚴辭苛責地驅趕他,他也不會離去,即使有人認為像孟賁、夏育那樣勇猛無敵,也無法改變他的耿耿忠心!”武帝說:“說得對。古時有所謂的社稷之臣,說到汲黯,就很接近了!”

    漢武帝派使臣帶著大將軍印信來到,在軍中拜衛青為大將軍,各路將領皆歸衛青統領。漢武帝對衛青的尊崇寵信超過了任何一位朝廷大臣,三公、九卿及以下官員都對衛青卑身奉承,唯獨汲黯用平等的禮節對待衛青。有人勸汲黯說:“大將軍地位尊貴,您不可以不下拜�!奔橱稣f:“以大將軍身份而有長揖不拜的平輩客人,大將軍反而不尊貴了嗎!”衛青得知,越發覺得汲黯賢明,多次向汲黯請教國家和朝廷的疑難大事,對待他比平日更為尊重。衛青雖然地位尊貴,但有時入宮,漢武帝就坐在床邊接見他;丞相公孫弘大漢武帝空閑時謁見,漢武帝有時不戴帽子;至于汲黯謁見時,漢武帝沒戴上帽子就不接見。有一次,漢武帝正坐在陳列兵器的帳中,汲黯前來奏事,漢武帝當時沒戴帽子,遠遠望見汲黯,急忙躲入后帳,派人傳話,批準汲黯所奏之事。汲黯受到的尊重和禮敬就是這樣的。

    全国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华语网专注语文学习19年!请收藏我们以免失联!
    隨機推薦
    欧洲乱码伦视频免费国产|熟女少妇一区二区三区|人妻少妇精品视频|色综合天天天天综合狠狠爱|亚洲中文无码卡通动漫3d
    <button id="eeuec"></button>
  • <td id="eeuec"><button id="eeuec"></button></td>
    <td id="eeuec"><button id="eeuec"></button></td>
    <table id="eeuec"><td id="eeuec"></td></table>
  • <table id="eeuec"><li id="eeuec"></li></table>
  • <td id="eeuec"><button id="eeuec"></button></td>
  • <td id="eeuec"></td><table id="eeuec"></table><table id="eeuec"></table><td id="eeuec"></td>
  • <td id="eeuec"></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