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么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對比著寫?請概述兩人最本質的區別。
提示: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對比著寫,更能鮮明地突出鄧稼先的性格品質和奉獻精神。他們最本質的區別在于性格和為人。奧本海默鋒芒畢露,而鄧稼先卻忠厚平實,從不驕人。
2、為什么說奧本海默“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歡他的人也不少”?
提示:因為他才華出眾、聰明過人,所以人們佩服他、仰慕他;但由于他經常打斷別人的報告、鋒芒畢露,所以不少人也不喜歡他。
3、鄧稼先的學生時代是在動蕩不安的社會中渡過的。為了求學他也曾屢遇困境。作者為什么在第二部分中對這方面的內容只字未提?
提示:第二部分的小標題是“兩彈元勛”。作者圍繞鄧稼先為民族核武器事業做出貢獻這一中心選取有關材料組織內容的。在鄧稼先64年的人生旅途中,當然是他在1958年受命帶領幾十個大學畢業生開始研究原子彈制造的理論之后的28年間的經歷最能表現這一中心。作者很好地處理了材料與中心的關系,與中心無關的一字一句也不要,緊密圍繞中心的詳寫,反之略寫。
4、文中說“鄧稼先始終站在中國原子武器設計和研究的第一線”。從第二部分看,作者是如何圍繞“始終”二字展開敘述的?
提示:中國的“兩彈”事業始于1958年,鄧稼先是第一批投入此項秘密工作中的一位。28年后,直到他去世前的四個月,他還和于敏聯合署名寫了一篇關于我國核武器發展的建議書。作者列舉的幾個時間不光在共和國“兩彈”事業發展史上有著重要意義,對于鄧稼先的一生也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隨著“兩彈”事業的發展,鄧稼先的身體卻一天不如一天,但是他仍然堅持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所以最后作者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句話概括了鄧稼先的一生。
5、“在我所認識的知識分子當中”,“我所認識的”能去掉嗎?為什么?
提示:不能去掉。因為作者不可能全部認識一個群體的所有成員,這表現了作者嚴謹求實的寫作態度。
6、鄧稼先能夠說服兩派不對吵對打,解圍的原因是什么?請你站在鄧稼先的角度,結合當時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