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以下兩則教學反思均為整理貼,僅供教學參考之用。
《擁你入睡》教學反思一
這一課的教學才創新設計和實際教學效果都還可以。原因之一是找到了一個巧妙的切入點,文章就牽一發動全身了。
這個切入點就是作者引用的詩人傅天琳的詩:
你在夢中呼喚我呼喚我
孩子你是要我和你一起到公園去
我守候你從滑梯上一次次摔下
一次次摔下你一次次長高
如果有一天你夢中不再呼喚媽媽
而呼喚一個陌生的年輕的名字
那時媽媽的期待媽媽的期待
媽媽的期待是驚喜和憂傷
先讓學生齊讀,然后劃下重點句:媽媽的期待是驚喜和憂傷。然后讓學生自讀、默讀課文,完成填空:“從_____ ,我讀到了爸爸的驚喜;從_______ ,我讀到了爸爸的憂傷�!�
本課教學做到了既給學生支點,有給予學生很大的自由。自由空間越大,學生思維越靈動,文本閱讀越自如深入。
課文分析問題不在多,恰切就好。
成功做到了“選點切入”,課堂教學就流暢而輕松。就像庖丁解牛一樣,順著牛的肌理走,刀刃是不會磨損的。
希望在這一方面,我能好好加油,因為這樣讓我滿意的教學創新設計和課堂教學效果實在是少了一點。
《擁你入睡》教學反思二
一、成功源于對“新教材”的“真感動”
第一次坐在家里,配樂朗讀《擁你入睡》,我哽咽了。當讀到引用傅天琳的詩的時候,我禁不住潸然淚下,這不就是我在心里想對兒子說的話嗎?九歲的兒子忙跑過來,一邊給我擦眼淚,一邊不解的問:“媽媽,你怎么哭了?”我告訴他:“媽媽被文章感動了!”
真的,我真的被感動了,心底里強烈的共鳴著。我發誓:我一定要把這課書講好,要讓孩子們和我一起感動,一起凈化。
二、成功源于對“新課標”的“新認識”
備課中,我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讓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真正理解父輩的微妙心理呢?要想在作者、文本與學生之間搭建起一座虹橋的話,只靠教師與文本對話顯然是不夠的,也是不會真正深入學生心靈最深處的,怎么辦?
原來對“新課標”中課程資源的開發知之不多,在遇到這一實際問題時,通過對“新課標”的仔細研讀,終于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那便是開發“家長”這一社會家庭資源。當孩子們眼含熱淚默讀家信的時候,我真的感動極了,欣慰極了!可見這一資源開發是成功的。
三、成功源于對“新教材”的“深挖掘”
我以為一個語文教師應該學會拋開一切參資,獨立去解讀一篇文本,這是一種必須具備的素質。
在解讀《擁你入睡》時,我先粗讀、旁批、質疑,然后再逐段、逐句、逐詞、甚至逐字去研讀、品味。研讀到第六遍時,才意識到三個“忽然”原來各有意味。
有的老師認為我這課講到這里特別“出彩兒”,我想就源于對教材的深入挖掘吧!
四、遺憾源于對“雙目標”的“不刪減”
我在教學預案中設立了兩個教學目標:1.通過情感感染熏陶學生,加深對親情美、人性美的理解認識。2.通過研讀文本的過程,聯系《風箏》一課的教讀,探究散文鑒賞的一般步驟及方法。
自己也意識到容量過大的問題,但始終未能“忍痛割愛”。結果,在學生末讀家信后,較為生硬的將學生從沉浸的情緒中牽引出來,削弱了課堂原有的感染力�,F在想來,若能刪減一個目標,這堂課會更加完美一些。
我深知:《擁你入睡》這課書的教學還并不完美,但它卻體現著一個語文教師對“新課程”的探索。也許這一步走得并不遠,但恰恰說明“新課程”之路還很漫長。正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