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化學者酈波在自己的著作《詩酒趁年華》中,曾專門提到了關于古詩詞中“斜”字的讀音。他用蘇軾的“春未老,風細柳斜斜”來舉例,認為這個字只有在讀xiá的時候,才能夠感受到一種春風蕩派、細柳成行的春意和春感。他曾經向語委的朋友建議說,“斜”這個字在古詩詞里用得太多了,一定要在統讀字音里加上xiá這個音。“當然,如果不壓韻腳的話,這個‘斜’字是可以讀xié的。”
【教師聲音】
語文老師鄧京:“漢字的不同讀音是有不同含義的,尤其是古詩。很多時候我們推蔽琢磨,就是為了更好地傳情達意。改變多音字的讀音,就很難區分其中的含義了。”
語文教師鄭朝暉:語音的變化不外乎兩個原因,一個是語言發展自身的原因,一個是社會文化對于語言的外部干預。以這樣的視角看語委的征求意見方案,我們不難發現,所作的大多數的改變,恰恰是中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加以糾正的錯誤。比如“說(shuì)服”和“勸說(shuō)”。所以,從語言學的角度看,語委提出的改音建議本身是不符合語言發展的規律的,不能說大家錯了,就應該將錯就錯。
6.《咬文嚼字》發布2018十大語文差錯,其中第一條是2018年10月重慶公交車墜江報道中的讀音錯誤:“口角”的“角”誤讀為了jiǎo。試聯系上面相關內容,簡要分析媒體播報這則新聞時,將“口角”的“角”讀為jiǎo的原因。(3分)
7.針對部分字詞讀音的改變,有贊成,也有反對。請根據上面的材料,分別概括贊成與反對的理由。(4分)
(二)閱讀下文,完成8—11題。(10分)
人類的體溫為何是37攝氏度?
①我們已經習慣自己的體溫,以至對它視若無睹,除非中暑、發燒、寒冷,才會關注它。如果靜下來思考我們的體溫為何如此,會發現其中暗含著更加久遠的故事:恒溫動物異軍突起,與變溫動物爭奪天下。這是一場考驗能源獲取、動員效率、反應速度,甚至需要抵御生化武器的持久戰爭。最終,恒溫動物完成了改朝換代的壯舉,徹底占據了天空和大地。
②我們都知道人類的體溫是37攝氏度,其實人類的體溫會因為身體部位和時間的不同而有所差別。
③然而,恒定的體溫并非理所當然。當體溫高于環境溫度,身體因為熱傳導與輻射持續喪失熱量,且溫差越大,熱量損失越快。若要維持體溫不變,就必須在體表建立有效的隔熱層,同時在體內源源不斷地制造熱量,才能平衡損失。這意味著人類必須頻繁地進食、進水,才能保證體溫不會大幅變化。相比之下,對體溫不那么講究的變溫動物,在相同的體重下,對能量的需求只有恒溫動物的1/10,這讓它們更加容易在食物匱乏的環境中生存下來。
④這樣看來,變溫動物的生存策略似乎更加高明。但實際情況是,奢侈消耗熱量的哺乳類和鳥類,反而完全占據了大地與天空、高山與兩極,它們才是當今世界占統治地位的物種。
⑤這是因為,恒溫動物具有明顯的生存優勢。
⑥當氣溫太高,缺乏體溫調節能力的變溫動物必須躲藏起來,防止體溫過高導致死亡;當氣溫太低,它們又需要尋找外部熱源,或者進行休眠。恒溫動物受氣溫影響更小,因而能適應更多變的環境,搶占更多生態位。這也就解釋了為何在南北兩極有很多哺乳動物和鳥類,卻沒有爬行動物。
⑦變溫動物在外界氣溫變化較大時,還會行動緩慢、反應遲鈍。這是因為動物體內控制所有生化反應速率的酶,對溫度變化非常敏感,相差10攝氏度,都會帶來2到3倍的變化。而恒溫動物總是保持在自己的最佳溫度,生化反應速率更高,因而擁有更加出色的反應和運動能力。
⑧然而問題還沒有解決,雖然恒溫具有這些優勢,人類為何會停留在37攝氏度?
⑨其實不止是人類,一些常見的哺乳動物的體溫也都非常接近這個數值。鳥類的體溫更高一點,不過一般也相差不大。
說明:html頁面內容及格式不完整,如果你需要完整doc格式文檔及答案,請點此進入下載頁面。
[注]①姥爺:北方大部分地區對外祖父的稱呼。
12.賞析下面兩個句子。(4分)
(1)閨女聞聲奔來,把草掘打開,野百合!黃花!藍雀花!
(2)爹看著花對女兒說:“好看吧?”女兒看著花想,爹奔波養家那么累那么苦,還有心思給女兒采花!
13.結合全文,簡要分析“姥爺”這一人物形象。(6分)
14.上文結尾處畫橫線的句子有什么含意?(3分)
15.“那天,吃得很香,心里卻很難受”一句意味深長。請發揮想象,用一段話描摹“我”當時的心理活動。(不超過50字)(3分)
三、文言詩文閱讀(20分)
(一)閱讀下面的詩,完成16,17題。(5分)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韓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洲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16.“九重天”在這里代指_________________。(1分)
17.頸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請賞析“橫”“擁”兩字的表達效果。(4分)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2題。(11分)
扁鵲見蔡桓公
《韓非子》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候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候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负罟适谷藛栔�。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负钏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