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的日子總是倉促。來年夏天,我接到另一所大學的入學通知,必須很快去報到。
“這樣快?”嚴教授很意外。
“是學生簽證的問題,”我像做錯事一樣,囁嚅著,“不得不轉學,沒想到這么緊迫。”
臨行前,嚴教授把結業成績遞到我手中,一個亮麗的“A”:“你有文學天分,又刻苦,雖不從事這行,也別輕易放棄對中國文學的熱愛。人在海外,這就是你和祖國血脈相連的臍帶。”他清澈的目光中裝滿了殷切的叮囑。
到紐約后,學習、畢業、找工作、女兒出生,人生大事接踵而至,很長一段時間,和嚴教授只能電郵往來。
直到七年前,我和妻子從紐約去看嚴教授。他的頭發已經全白,目光依舊清澈。見到我們,他喜悅得像個孩子。他問我的近況,問孩子可好。殷切地叮囑千萬不要放松孩子的中文教育,我告訴他,女兒在家里全用中文對話,且認識幾千個漢字,他顯得很欣慰。
他一定要親自下廚烙蔥油餅。和面時,妻子湊過去請教,說嘗試過許多次,烙出來的蔥油餅總差點味,不知訣竅何在。他頗自得地笑起來,耐心向她傳授烙餅的竅門,怎樣制作油面,怎樣三翻六轉,指畫口授,不厭其詳。眼前場景,讓我恍惚又回到中國文學課堂上,那清癯而淵博的長者,對他的學生真誠地說:“無他,熱情而已!”
…部分內容請下載后查看…
C.鄭重殷切的叮囑 D.閱盡滄桑的回味
14.蔥油餅再美味,畢竟是家常食品,在“我”心中卻“位居四絕榜首”;一部刻印粗拙的《山海經》,在魯迅筆下卻是“最為心愛的寶書”;同樣,《社戲》中那夜的豆和戲好得“實在再沒有”了……一定有某種原因讓這餅、這書、這豆、這戲變得如此特別。請先提煉其共同原因,再以本文和《阿長與<山海經>》為例闡述。(6分)
文段(二)提問,會給你帶來什么?
葉修
請允許我先提一個問題:博物館的一面外墻總有嚴重的腐蝕,要經常涂刷油漆,如果你是博物館的主管,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有人的第一直覺是,那就再刷漆唄!這顯然沒解決問題,聰明的你可能會說:“找出原因,為什么這面墻腐蝕嚴重?”
經過調查,原來是清潔工用高腐蝕的清潔劑清洗墻面,導致墻面腐蝕。所以正確的解決辦法是,先修補墻面,以后用低腐蝕的清潔劑來洗墻。
看看,你現在做出的決定比直接刷漆是不是強多了。
就這么結束嗎?沒有!你繼續問:為什么清潔工要用高腐蝕的清潔劑?原來,是因為這面墻上經常粘著很多鳥糞,一般清潔劑洗不掉。
現在,你肯定還要繼續問下去:為什么這面墻上有很多鳥糞?因為墻上有很多蜘蛛,有些鳥以蜘蛛為食,就常在這附近活動;為什么墻上有很多蜘蛛?因為墻上有很多蟲子,蜘蛛以這些蟲子為食;為什么墻上有很多蟲子?因為這面墻上有幾扇窗,夜晚的燈光會吸引趨光性很強的蟲子。于是,最終的解決辦法是,在窗戶那兒安裝遮光性很強的窗簾。
瞧!現在你解決問題的辦法和一開始完全不同了一一從刷漆變成了安窗簾。很明顯,后者更徹底、更有效。
為什么會發生這個變化呢?——提問!(嚴格說來,還包括提問引發的調查。)
可能會有人認為:提問?那還不容易?這還真不容易!最主要的原因是受固有觀念的局限。提問不是懷疑一切,而是積極地探究,有了這個基礎,你才能做出理性的判斷。這就需要突破自己固有的觀念、打破思維定勢,承認自己的局限,才能以積極的好奇心和耐心來探究事物,這相當不易(小孩子反而容易)。況且,提問是有方法的。
提問有哪些方法呢?
一種方法是問“為什么”,回溯事物發生的原因。比如,博物館外墻的例子。一種方法是問“將如何”,追問事物發展的結果。比如,對國家發布重視新能源汽車的政策,你,可以這樣問:那將如何?這意味著新能源汽車很可能迎來產量的增長;那將如何?新能源汽車的動力源之一鋰電池,其需求量很可能增長;那將如何?鋰作為鋰電池的主要原料,其需求量很可能增長……如果你是投資者,通過這一串邏輯鏈,可以從中發現有價值的投資機會。
你看,溯前追后的提問方法能引導你的思維更深入。當然,很多事物的前因后果很復雜,要注意多種因素的關系.同時,你還可以從更多的角度提問,這樣的話,考慮問題就會更縝密。
比如,當別人講述一件事情的時候,你可以這樣問自己:“何人”,誰在說?此人站在什么立場?“何事”,說什么?是客觀事實還是個人想法?依據是否可靠?“何處”,是在公共場合還是私下里說的?“何時”,是在事情發生前、發生中,還是發生后說的?“何因”,為什么會這么說?還有別的原因嗎?“如何”,說的時候是平靜的,還是帶有情緒?“若何”,如果不是這樣,還有哪些可能?(如果你愿意,完全可以繼續問下去。)
看,這樣提問,是不是可以讓你分析問題、處理信息更加冷靜、更加理性?
說到這里,可能會有人擔憂:提倡冷靜、理性,會不會讓人失掉感性而變得冷漠?——是不是這樣呢?來看一個例子。“某同學上學常遲到”,對這件事你怎么反應?你會不會評判“這是個沒有時間觀念的人”?如果不是這樣,你放下這個評判,提出問題:他遲到的因素有哪些?這些因素哪些能改變?哪些無法改變?—再問下去:我能幫他做些什么?還有哪些人能幫他?怎么幫他?這樣一來,因為深入的了解,你對這個人、這件事就會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而不再只是冰冷的評判。由此可見,冷靜和理性并不意味著失掉感性而讓人變得冷漠。
當然,提問需要豐富的知識基礎,想要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你要不斷學習,見多識廣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