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福建省初中階段學業水平測試
語文試題
(考試時間:120分鐘;滿分:150分;考試形式:閉卷)
友情提示:所有答案都必須填在答題卡相應的位置上,答在試卷上一律無效。
一、積累與運用(23分)
1、根據情境,補寫古詩文名句。(8分)
華語網說明:網頁文檔為txt文本,無格式,為方便你學習參考,我們按華語網標準試卷格式將該份試卷整理成完整word文檔,并附有答案,
如有需要,請點此下載。
(3)劉禹錫《陋室銘》開頭四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類比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文章主旨。
(4)古人常以仰觀俯察視角描繪自然風光,如
范仲淹《岳陽樓記》中“____________,一碧萬頃”。
(5)李清照《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結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用浪漫想象表達詞人的追求。
2、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題。(9分)
戶外活動時間缺 ① (fá)____,室內持續性近距離用眼過度,是導致兒童青少年近視高發、低齡化的兩大主要原因。保護視力如同保護身體健康一樣,要時刻注意( )。戶外活動能沐 ② (yù)____陽光、能眺望遠方,對保護視力、防控近視很有益處。
家長是兒童青少年視力健康的守護者。家長的一言一行,( )不再影響著孩子。家長要( ),要帶頭不做“低頭族”,不要在孩子面前過度使用手機。當前,
多數家長已嚴格控制并很重視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沒有很好地監管孩子閱讀書寫的姿勢與時間。家長應監督引導孩子保持良好的閱讀書寫姿勢,提高學習效率;要多帶孩子出去走走,多陪伴孩子學習與成長,不能讓孩子長時間“ ③ (zhái)____”在家里。
(1)根據拼音,依次寫出①②③處相應的漢字(正楷字或行楷字)。(3分)
①fá ②yù ③zhái
(2)依次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勞逸結合 無時無刻 以身作則
B.勞逸結合 時時刻刻 言傳身教
C.一張一弛 時時刻刻 以身作則
D.一張一弛 無時無刻 言傳身教
(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多數家長已很重視并嚴格控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沒有很好地監管孩子閱讀書寫的姿勢與時間。
B.多數家長已很嚴格并重視控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沒有很好地監管孩子閱讀書寫的姿勢與時間。
C.多數家長已很重視并嚴格控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卻沒有很好地監管孩子閱讀書寫的姿勢與時間。
D.多數家長已嚴格控制并很重視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卻沒有很好地監管孩子閱讀書寫的姿勢與時間。
3、名著閱讀交流。(6分)
初次閱讀整本名著,會遇到一些疑難,有的同學沒有耐心讀下去。請你以閱讀某部名著為例寫一段簡要的話,分享你化解某個疑難的成功經驗與獲益,啟發他們讀下去、讀完它。
二、閱讀(67分)
(一)閱讀下面的宋詩,按照要求做題。(7分)
遙碧亭
楊杰
幽鳥
①無心去又還,迢迢
②湖水出東關
③。暮云留戀飛不動,添得一重山外山
④。
[注釋]①幽鳥:鳴聲幽雅的鳥。②迢迢:水流綿長的樣子。③東關:關隘名。④暮云留戀飛不動,添得一重山外山:日暮云還,戀山不動,遠望如山外又添一山。
4、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表達了什么情感?(4分)
5、請發揮聯想與想象,描繪你從三、四兩句中體會到的情境。(3分)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按照要求做題。(16分)
舊說云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①者,年年八月有浮槎②去來,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飛閣于槎上,多赍③糧,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猶觀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覺晝夜。
去十余日奄至一處有城郭狀屋舍甚嚴遙望宮中多織婦,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牽牛人乃驚問曰:“何由至此?”
此人具說來意,并問:“此是何處?”答曰:“君還至蜀郡訪嚴君平則知之。”竟不上岸,因還如期。后至蜀,問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計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時也。
(節選自西晉張華《博物志》)
[注釋]①海渚:海島。②槎:木筏。③赍:攜帶。
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去十余日/奄至一處/有城郭狀/屋舍甚嚴/
B.去十余日/奄至一處/有城郭/狀屋舍甚嚴/
C.去十余/日奄至一處/有城郭狀/屋舍甚嚴/
D.去十余/日奄至一處/有城郭/狀屋舍甚嚴/
7、根據提示,解釋下列加點詞。(3分)
華語網說明:網頁文檔為txt文本,無格式,為方便你學習參考,我們按華語網標準試卷格式將該份試卷整理成完整word文檔,并附有答案,
如有需要,請點此下載。
材料二:
《家庭獻策大會》 作者:王祖和
15、下列對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材料一采用遞進式結構,先提出問題,再逐層分析問題,最后解決問題。
B.材料一第二段從反面論證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生活習慣的重要性。
C.材料一綜合運用事實材料、道理材料、數據材料,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1/2 1 2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