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文2 兼聽則明
有一個成語,它的前半部分叫“兼聽則明”,意思是說,多多地聽取人家的意見,就能使政治變得清明。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
《戰國策》里有一篇《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鄒忌從妻子偏愛自己、小老婆害怕自己、客人有求于自己,都對自己說了假話,自己一直受蒙蔽的教訓中,看到了作為一國之君的齊王,他所受到的蒙蔽應該更加厲害,于是向齊王進諫,陳述利害關系。齊王認為他講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下令廣開言路,而且規定根據提意見的不同方式,可以得到不同的獎賞。這一來,提意見的人還真不少,“門庭若市”。過了一段時間,意見就少去了。再過一段時間,即使想提意見也沒什么可提的了。伴隨著言路敞開的是齊國政治的日漸清明和外交方面的巨大成功,“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 �
中國共產黨在長期執政的過程中,與各民主黨派結成了“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親密關系。為什么共產黨這么重視民主黨派呢?因為共產黨在與各民主黨派患難與共的過程中,充分意識到各民主黨派對共產黨的執政所起到的不可低估的監督作用。正是因為共產黨能虛心聽取各民主黨派的意見,不斷改進和完善黨的各項工作,所以能迅速地糾正“文革”以來的各種“左”的錯誤,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領導全國人民取得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 �
相反,如果拒絕接納別人正確的意見,則有可能導致亡國的危險�!秶Z》中有一個《召公諫厲王止謗》的故事。周厲王實行暴政,國人對他的意見很大。對于來自國人的意見既“謗”,厲王采取的是“弭”既“止”的態度,也就是千方百計堵住老百姓的嘴巴,根本不想聽取百姓的意見。大臣召公從國家利益出發,勸他要廣開言路,他硬是聽不進去,對來自老百姓的意見繼續采取高壓政策。三年以后,周厲王終于被人趕下臺,落得個“流王于彘”的下場�! �
我們說要多多聽取人家的意見,并不等于說可以沒有自己的見解,一味地相信別人。有一組題為《老人,孩子和驢子》的漫畫。開頭,老人騎在驢上,孩子牽著驢子走。旁人就在議論:這老人真不象話,自己騎著驢,讓孩子走路。于是老人去牽驢子,讓孩子騎著驢。旁人又在議論:這孩子真不象話,自己騎著驢,讓老人走路。于是老人和孩子都騎到驢上。旁人又在議論了:這一老一小的兩個真不象話,成心跟驢子過不去怎么的?最后老人和孩子都下了驢,抬著驢子走。旁人又在議論:這一老一小的腦筋有問題,有驢子不騎,卻要抬著驢子走路。最后老人和孩子都犯傻了,無所適從。其實,如果你是個有主見的人,你就不會理會人家的議論,自然也就不會感到無所適從了�! �
所以,我認為:“兼聽則明”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有自己見解的“兼聽”�! �
例文3 “失荊州”論
有一句俗話,叫做“關公大意失荊州”。把關羽失荊州的原因僅僅歸咎于“大意”,我認為是不全面的。在我看來,關羽之所以失荊州,除了“大意”這個因素之外,還有兩個因素在起作用。這兩個因素就是太相信自己和不聽取人家的意見�! �
先說太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本沒有錯,更何況關羽還挺有相信自己的資本的。別的且不說,光是“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等,就不是常人所能及的。然而凡事總該有個“度”,相信自己也一樣。如果超過了這個“度”,那就不是“自信”,而是“自負”了�;蛟S正是關羽的這些輝煌的歷史,使得他自信得過了頭,變成了“自負”�! �
比如說東吳用計,呂蒙詐病,帶一干人白衣渡江,襲取荊州,關平、廖化將此事告知關羽,關羽喝曰:“此敵人訛言,以亂我軍心耳!東吳呂蒙病危,孺子陸遜代之,不足為慮!”又如關羽以箭傷未愈之軀,欲迎戰曹軍大將徐晃。關平諫曰:“父病未痊,不可與敵�!标P羽卻說出這樣的大話:“徐晃與吾有舊,深知其能;若彼不退,吾先斬之,以警魏將�!毕氩坏脚c徐晃斗至八十余合,已感力不從心。只得敗下陣來。再比如關羽被困麥城,欲從小路突圍。司馬王甫諫曰:“小路有埋伏,可走大路�!标P羽曰:“雖有埋伏,吾何懼哉!”結果果然中了東吳大將朱然、潘璋的埋伏,關羽、關平父子雙雙就擒。正是因為關羽相信自己過了頭變成了“自負”,所以一次次地錯過了挽救敗局的機會,最后把自己送上了不歸路�! �
再說不聽取人家意見。人家的意見可分兩類:一類是正確的合理的意見,一類是不正確不合理的意見。然而這正確合理與否,不是一眼就能看明白的。在相當多的情況下,正確合理的意見反而被當作不正確不合理的意見而加以拒絕�! �
比如劉備統大兵入川,留關羽守荊州時,諸葛亮曾送他守荊州的“八字真言”,這就是“南和孫權,北拒曹操”。但關羽并不以“八字真言”為然。曹操派滿寵到東吳游說孫權,共同對付關羽。孫權意猶未決。謀士諸葛瑾獻計,欲以吳侯之子名義求關羽之女為婚。若關羽答應這門親事,就與關羽共拒曹操;若關羽不答應,就助曹操取荊州。諸葛瑾見了關羽,說知此事,關羽卻說:“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拒絕了東吳的求和,自此與東吳反目。這樣,關羽既要對付曹操,又要對付孫權,左支右絀,致有荊州被襲、麥城被困之禍。又如關羽得了襄陽,賞軍撫民,沉醉在勝利之中時,隨軍司馬王甫向他獻言,東吳呂蒙屯兵陸口,常有吞并荊州之意。關羽雖然也贊同,但在具體的人事安排上,他卻沒有采納王甫的正確意見。不用“忠誠廉直”的趙累卻用了“多忌而好利”的潘浚去守江防。正是因為這一人事安排的重大失誤,才使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的計謀得以實現�! �
因此,關羽之失荊州,絕不僅在“大意”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