鍚嶈憲闃呰 | 绐楄竟鐨勫皬璞嗚眴鍦ㄧ嚎闃呰 | 銆婂彶璁般€嬪湪绾块槄璇讳笌缈昏瘧 | 鑰佷汉涓庢捣鍦ㄧ嚎闃呰 | 涓€冩暎鏂囬槄璇婚闆嗕笅杞� | 涓€冭鏂囪瘯鍗蜂笅杞� |
銆婃湞鑺卞鎷俱€嬪湪绾块槄璇� | 娴峰簳涓や竾閲屽湪绾块槄璇� | 銆婇亾寰风粡銆嬪湪绾块槄璇� | 鏈辫嚜娓呮暎鏂囬泦 | 2024涓€冧富棰橀槄璇�41鍒� | 涓€冭鏂囧垎绫绘眹缂栦笅杞� |
張先《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原詩、注釋、翻譯、閱讀訓練附答案
【原詩】:
木蘭花①•乙卯②吳興③寒食
張先
龍頭舴艋④吳兒競,筍柱⑤秋千⑥游女并。芳洲拾翠⑦暮忘歸,秀野踏青⑧來不定。
行云⑨去后遙山暝,已放⑩笙歌池院靜。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作者】:
張先,北宋詞人。乙卯年:1075年,時年作者八十六歲。筍柱,指竹制的秋千架。寒食:即寒食節,每年四月四日,清明節的前一天。在這一日,禁煙火,只吃冷食。
【注釋】:
①《木蘭花》:即《玉樓春》。
②“乙卯”,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作者八十六歲。
③“吳興”,今浙江湖州市。
④舴艋:指競賽的龍船�!棒肤弧�,小船,從“蚱蜢”取義。
⑤筍柱:秋千架的形狀。
⑥“秋千”今通作秋千。秋千乃后起的名字。
⑦“拾翠”拾翠鳥的羽毛,以點綴首飾。這里不過借來比喻女子春游。
⑧踏青:陰歷二、三月出游郊外,以寒食清明為盛,名踏青。
⑨行云:指天上的云彩,亦借指美人,是雙關語。用宋玉《高唐賦》,
⑩放:古代歌舞雜戲,呼喚他們來時,叫“勾隊”;遣他們去時,叫“放對”,略如現在放假放學的“放”。
【翻譯】:吳地的小伙子乘坐小龍船競賽,竹架秋千上蕩著成對的游女。去沙洲游春的女子天黑還不回家,郊外游玩的人絡繹不絕。浮云散盡,遠山昏暗,笙歌停止,池院空寂。庭院灑滿清朗的月色,無數柳絮輕輕飄過,看不到影子。
【賞析】:
此詞題為“乙卯吳興寒食”,既是一幅寒食節日的風俗畫,又是一曲耄耋者恬靜的夕陽頌。詞的上片極寫節日的歡樂,下片寫歡樂后的幽靜。上片從一旁觀老翁的眼中寫出熱鬧景象,熱鬧的景象中仍含有寧靜的心情;下片幽靜的月色下特意寫了柳絮暗飄,亦可謂靜中有動。
【閱讀訓練】:(說明:試題適合高中階段使用,本份閱讀訓練由多處資源整合而成,特此說明——華語網注。)
1.試從“動”與“靜”的角度簡要分析本詞上、下闋。(4分)
2.“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一句歷來為人傳唱,請結合詞人的情感作具體賞析。(4分)
3.本詞上片敘寫了哪些場景?營造了怎樣的氛圍?(4分)
4.“行云去后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兩句的寫景有何特點?(3分)
5.末句中“無影”二字歷來為人稱道,請賞析其佳妙之處。(3分)
6.下列對本詞五六句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2分)
A.空間轉移,由遠而近。 B.意境拓展,由動而靜。
C.情感深化,由樂而歌。 D.時間變換,由晝至夜。
7.有人評價畫線句“寫景工絕”。請對此加以賞析。(4分)
【參考答案】:
1、詞的上闋著重寫人事,通過熱鬧的場景,描寫春光的美好,游人的歡樂;下闋則側重寫景物,通過靜謐優美的夜景,反襯白晝游樂的繁盛。一動一靜,互相對應。(能答出“反襯”“對比”“動靜結合”的均可給2分,上下闋的描述各1分)
2、月色清明,甚至可以看見點點楊花飛舞;而花過無影,又顯得清輝迷蒙,明而不亮,庭中一切景物都蒙上一層輕霧,別具一種朦朧之美。(2分)這兩句寓情于景,反映作者游樂一天后,心情格外恬適和舒暢。(2分).
3.賽龍舟,蕩秋千,踏青;營造了熱鬧、歡快的氣氛。(一點1分)
4.寫作特點:視聽結合1分,第一句寫視覺,第二句寫聽覺1分(或:遠近結合;動靜結合;對比);情景交融(或:融情于景;寓情于景)。景的特點:清靜1分。
5.答案一:末句寫出了月光下楊花飄落無影無蹤,以動襯靜,寫出了熱鬧歸于平靜,最終恬淡清明的意境。
答案二:寫出了月光下,楊花飄落,沒有影子,顯出月光的清明(或:清朗;如夢似幻),以動襯靜,表現了恬淡清明的意境。
6.C
7.微風輕拂,庭院中淡白輕柔的楊花在柔白月光的映襯下飄蕩,似有若無,營造出一個亦真亦幻的靜謐世界,暗示了詩人游樂后恬適、舒暢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