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原文】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俗譯】
利用“無為”的“逆反”的方法,可以使“道”整個地動起來�!叭酢币恢笨梢匀醯綖槲覀兯玫摹盁o”。天下萬物生于“有”,而這個“有”卻生自于“無”。
【導讀】
“反者”指的是古中國人的根本“道”法“心法”,也就是邏輯思維的方法。利用心法,人可以以相反的方向走完宇宙已走過的邏輯軌跡。老子認為,這種與宇宙軌跡的自然方向相反的軌跡是一個由強到弱的漸進軌跡,且逐漸減弱的趨勢的最終結果是進入到“無”的境界。這種“無”的境界就是本章所謂的“弱者”。當人的邏輯思維從“無”的境界返回時,就必然會出現一種“無中生有”的情形,這實際上也就是宇宙產生的過程的本質情狀。所以,本章中的“道之動”指的是與自然方向相反的軌跡“有無”或者“強弱”;“道之用”指的是自然方向的軌跡“無有”或者“弱強”。但是需特別注意的是,不管是軌跡“道之動”還是軌跡“道之用”,都是人的心法所造成的軌跡。古人將人的心法所造成的軌跡與宇宙自然的軌跡的彌合稱之為“天人合一”。
第四十一章
【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俗譯】
對待“道”的態度:上等的,按照“道”奮力實行;中等的,將信將疑;下等的,大笑特笑,而且,不笑仿佛不足以為在說道。所以,《建言》說:光明之道卻仿佛暗昧;前進之道卻仿佛后退;平坦之道卻仿佛崎嶇。道德最高尚的人,胸懷如淵谷般深廣;行為最清白的人,舉止仿佛受到屈辱一般;德行最廣大的人,仿佛總覺得還有不足之處;要建立起高尚道德,仿佛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最質樸純真的人,仿佛讓人感到還有瑕疵。最大的“方”沒有對角;最大的“器”慢慢形成;最大的“音”沒有聲響;最大的“象”沒有形體�!暗馈彪[藏在一切物質之中,但又不霸占這些物質的名位。只有“道”能善待一切,成就一切。
【導讀】
按照對待“道”的態度,老子分出了三大等級:懂道的“上士”;不懂道的“下士”;介于懂與不懂之間的“中士”。從發展的觀點來看,下士和中士也有可能最終成為上士。在現實中,下士是最愛議論和嘲笑“道”的,而且跟下士辯論也沒有什么意思,上士也不會以譏諷來與下士相計較,因為下士根本不懂“道”,跟他計較只會對他造成傷害而非幫助。所以,上士遇到下士的評擊嘲笑,大多保持泰然處之的態度。如此,從人事的表象來看,上士豈不是受辱了嗎? 但事情似乎也只能如此而已。
“上德、廣德、建德”都是指“道”:“上德”指最初出現的“道”;“廣德”指“道”的擴展;“建德”指“道”的延續�!按蠓綗o隅”指的是宇宙空間直角坐標系坐標軸(x,x‘; y,y‘; z,z‘)在六個方向上的延伸,“大器”指的是有對隅的“大方”,是“大方”的完整形態;“大音希聲”指的是宇宙在整體上沒有聲音;“大象”指的是隱藏在一切之中的本質規律“道”。從整體上說,“道”不因人的意志而停止其運行,人通過“道”可以了解到宇宙的發生和發展,所以“道”是最值得尊崇的。人類作為一種宇宙現象,本身也離不開“道”的規則,所以對于“上士”而言,最好的辦法就是自身先守持“道”,與此同時,不斷將“道”的“理”廣為傳播,讓所有的人都能懂“道”,都成為“上士”。
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俗譯】
由道產生一(現代人記為x, x‘),由一產生二(現代人記為y, y‘),由二產生三(現代人記為z, z‘),由三(三陰三陽,即x, x‘; y, y‘; z, z‘)產生萬物(萬物:首先表現為“數”和“位”)。萬物總是以背負著“陰”而投往“陽”的方式運動,以“氣”(即“八卦”)的中而用之(即:“沖而用之”(第四章),或可將其稱之為“中庸定律”)的方式達至“和”也就是平衡。
人們所厭惡的稱呼,“孤、寡、不谷”,而王公拿起來作為稱呼。所以,事物就是這樣:受損的,也有它受益的一面;受益的,也有它受損的一面。前人教我的道理,我也拿來教人。過分強硬的,也就是硬要以“為”的方式來構筑宇宙整體的,就難以正確地運用邏輯反溯之法“箭頭‘一’”,更不可能得到宇宙的對立面“死”。我將把此當作指導一切的根本原則。
【導讀】
老子在本章給出了絕對空時系的宇宙坐標,一個空間直角坐標系,這個坐標系一經形成,其在發展上就永遠不會變形了,因為這個坐標系得到了一個數學定理的支撐,這個數學定理就叫做“費爾瑪大定理”。1995年,懷爾斯(Wiles)證明了“費爾瑪大定理”是成立的。該定理的成立表明,直角坐標系中的比例關系永遠存在,或者說,如果形成了一個直角坐標系,且該坐標系需要發展,則該坐標系只能在直角關系不變的情形下發展下去。這意味著一個空間直角坐標系的擴張不產生形變,也就是說,一個空間直角坐標系可以小到無限小,也可以大到無限大。但是,人們至今似乎都沒有注意到該定理的巨大功用:“費爾瑪大定理”應該成為宇宙學的基本定理,因為該定理是支撐著宇宙存在的根本原理。
第四十三章
【原文】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于〕無間。吾是以知吾謂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俗譯】
天下最“柔”的東西,可以隨便出入天下最“堅”的東西�!盁o有”,也就是“道”,可以隨便出入看起來一點間隙都沒有的東西。從這里可以看出“道行”中對人最有益的是什么,那就是“不言之教”,也就是“心法”(﹦邏輯思維)的規律;那就是“無為之益”,也就是“無為”(﹦邏輯方法)的規律;這兩點是天下最難能可貴的東西。
【導讀】
茫茫宇宙,龐然大物,哪怕是最堅硬的東西,都不能逃脫邏輯規律的制約。邏輯規律就一種而已,相對于萬物,可以說少到了極點,然而正是有了它,才有了一切的存在。不僅如此,人還能通過邏輯了解到一切,所以,邏輯是宇宙中最可寶貴的東西。而且,對人而言,能夠利用邏輯方法來進行思維則是最有益的。
老子所說的“不言之教”,首先是一種教育,在于“教”人如何激活自身的邏輯功能。老子認為,要激活人自身的邏輯功能的最基本也是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言”,也就是默默無語地進入沉思的狀態,并在這種狀態中找到邏輯,利用邏輯去建構一切�!安谎灾獭钡哪康氖且_到“無為之益”,而要得到“益”,首先要達到“無為”。所謂“無為”,是一種利用邏輯將事物推衍到其產生之前的“無”的狀態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教”是必需的,因為人的有效的邏輯思維是屬于后天的培養而造就的,是以人類的現存認知體系(包括知識體系)為基礎的。從這個角度而言“教”代表著人類文明的最本質的方面。
第四十四章
【原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甚愛必大廢,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俗譯】
名譽和生命哪個才算更重要?生命和財富哪個才算更珍貴?取得和亡失哪個才算更有害?樣樣都想要,必然導致“大廢”。取藏愈多,所遭致的亡失也愈多。只有“知足”才不致遭辱,只有“知止”才不致遭害,一切才可以長久。
【導讀】
老子在本章強調了古中國人做事時所奉行的原則,一為“知足”,也就是做事要能做到“恰到好處”;一為“知止”,也就是做事要能做到“適可而止”。這些話表面上看起來很簡單,然而實際上是永遠都難以完成的理想境界。為什么呢? 因為事物時時都在變化,所以“知足”和“知止”也得時時作相應的變化。從這一點來看,只有懂得了變化才能滿足“知足”和“知止”。然而,“知足”和“知止”卻是豐富一個箭頭的時間內涵的基本方法。如果能不斷豐富一個箭頭的時間內涵,這個箭頭就能夠“長久”保持下去。
第四十五章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能為天下正。
【俗譯】
“大成”,看起來總像是難以完滿無缺,但用起來卻可以沒完沒了;“大盈”,看起來總像是中有空虛,但用起來卻可以無窮無盡。稟性最正直的人看起來像是容易屈服;技術最高巧的人看起來像是有點笨拙;辯才最好的人看起來像是有點木訥。動可戰勝嚴寒,靜可以戰勝酷熱�!扒屐o”是天下的“正”道。
【導讀】
宇宙整體總處于變動之中,仿佛剛剛達到完美,然而一下又變了。人要理解宇宙整體,就得懂得變化之道,也就是要最終懂得宇宙的邏輯定律箭頭“一”,而這又需要人能做到內心“清靜”,使自身進入“無”的境界才能懂得。所以,“清靜”才是得到天下之“道”的正確方法�!罢笔鞘蛊洹爸褂谝弧钡囊馑�,所以,所謂“天下正”,實際上就是使宇宙中所有的一切都歸于宇宙的邏輯定律箭頭“一”。
“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辯”指的都是非常道的境界。
第四十六章
【原文】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好淫色也。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俗譯】
每當天下“有道”也就是天下太平,則人民生活安定,無需戰馬,因為馬都拿去耕田或做活去了。每當天下“無道”也就是天下混亂,連懷孕的母馬也不得不拉上戰場,只得產駒于荒郊野外。最大的罪過就是“可欲”,也就是不懂得有所節制,不懂得適可而止。最大的禍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就是“欲得”,也就是得了還想得。所以,懂得“知足”,也就是懂得適可而止,這便是“知足之足”,這也可叫作“常足”,或者說是“知足之�!�,亦即為“知足”之“公式”。
【導讀】
“知足”,也就是使事情恰到好處,適可而止。這是古人所尊奉的處世原則。這個原則是建立在懂道的基礎之上的。所以,當一切大致處于“道”的軌跡時,即人大致上處于理性狀態時,社會也大致上處于安定的狀態。然而,當人不知足時,也就是被欲望所左右時,人的理性就被拋棄于一邊,社會也就會出現動亂、禍害甚至戰爭�!爸恪辈⒎鞘且环N消極的處世態度,相反,這是一種最極積的處世態度�!爸恪币笕藗儗ψ陨淼纳姝h境作出最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從而作出最好的判定和擬定最好的生存措施,使人類能夠從一種良性生存狀態過渡到另一種良性生存狀態。人類所要對付的應該是造成人類生存威脅的自然災害。從人類文明的整體進程而言,人類應當能使當前的人處于恰到好處的生存狀態,并能讓后人也能處于恰到好處的生存狀態,使好的狀態不斷延續下去。長期的戰亂,使老子厭惡戰爭,呼吁停止一切戰爭。但是,老子之后的兩千五百年來,種種人禍戰端又何嘗有終止的征兆呢? 反而是愈演愈烈。這表明人類并未處在“正道”之上。人是否能戰勝自身邪惡的欲望,消除種種人禍和戰亂,進入到理性社會呢? 前人實在難于規定今人怎么做和做什么,同樣,今人也難于規定后人怎么做和做什么。人所能做得最好的情形就是在當世之時自身守持“道”,并把“道”留傳給后人,如此而已。然而,對于人類而言,“知足”實在是一門永遠研究不盡的學問。
第四十七章
【原文】
不出戶(以)知天下,不窺牖(以)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俗譯】
不用走出門,就可以知道“天下”(指“道”)的來龍去脈;不用從窗戶望,就可以知道“天道”(指“道”)的來龍去脈。求“道”這種事,走得愈遠,知得愈少。所以,圣人不用走出去就可以求“道”;不用往外看就能講得出“道”;不用做這做那就能以“無為”(心法)成就“道”。
【導讀】
老子認為,要推衍“道”,根本用不著走到戶外去看這看那,只需呆在家里推衍就可以了。因為走到戶外去看這看那,不管走得再遠,也不管看得再多,都是屬于人的感性認識的部分。盡管人的認識來源于感性認識,然而,推衍“道”的規律卻不是感性認識所能勝任的,而是需要人的理性認識,需要人以其抽象的邏輯思維來進行分析推衍才能做到。換言之,推求宇宙規律以及尋找宇宙始點屬于人的理性認識的任務而不是屬于人的感性認識的任務�,F代科學有寄望以巨型望遠鏡等先進儀器來解決宇宙起源問題的傾向,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因為不管是再大的儀器,也都不過是人的感性認識的延伸。解決宇宙的起源問題,涉及到宇宙的整體規律,只有將人的感性認識轉換為理性認識,才能最終經由抽象的過程加以完成。老子認為,以“無為”的方式可以解決宇宙的起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