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老子姓李名耳,道家學派創造人,《道德經》是老子的代表作,共八十一章,被奉為道家經典。
什么是道�?傮w上,道可以被認為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發動者,它具有無限的潛在力和創造力,天地間萬物的蓬勃生機都是它發動和創造的,遵循著固有的規律。所以道的含義包括構成世界的本體、創造宇宙的原動力、促使萬物運轉的規律、作為人類行為的準則四個方面。
無為的含義:通過無為產生有為。比如說“不尚賢”,就是建立一個良好的制度讓人才脫穎而出,而不是讓政府勞師動眾地挖掘人才,導致民眾為賢人之名爭的頭破血流。經濟發展也是這樣,只要政府創造一個良好的制度就可以,讓人民自己去創造,政府主要是搞個好制度,為百姓服務,宏觀調控,做一些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保障、教育、治安方面的事情。民間能做的事情盡量讓民間去做。
可以說,無為而治不僅是還公民們以自由,也是還政府以自由;不僅是還民間以自由,也是還官方以自由。司馬遷說:“道家無為……旨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漢唐盛世已經證明,“自由就是無為而治”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俗譯】
有網友批評說,應該這樣解釋:道如果可以說明就不是我要說的關于宇宙起源的真正大道。名如果可以稱呼,就不是我要說的真正的天地開始時的“名”。
“道”是可以進行論述和說明的,然而本文所要專門討論的“道”是“非常道”�!懊笔强梢赃M行命名和稱呼的,然而本文所要專門討論的“名”是“非常名”�!盁o名”可以認為是天地的開始,“有名”可以認為是萬物的來源。所以,可以用“常無欲”的方式去觀察天地萬物的“妙”也就是“小”,可以用“常有欲”的方式去觀察天地萬物的“徼”也就是“大”�!俺o欲”和“常有欲”或者說“小”和“大”其來源相同,但名稱不同。這個來源可以叫做“玄”。然而,“玄”之中還有“玄”,這就是“眾妙之門”:所謂“眾妙”就是造成天地萬物的種種最微小的因素;所謂“門”,是比喻這些種種最微小的因素所必然經過的路徑。
【導讀】
指出所要討論的主旨為宇宙的起源,其目的是去尋找萬物的“始”和“母”。為了達到目的,老子劃定了不同的范疇:常道,非常道;常名,非常名;無名(﹦無),有名(﹦有);無欲,有欲;玄(玄1),又玄(玄2);妙,徼;等。老子認為,通過這些范疇的種種關系就能最終了解造成宇宙源起的最微小因素“眾妙”。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俗譯】
人們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是因為與“惡”作了比較的緣故。人們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是因為與“不善”作了比較的緣故�!坝小迸c“無”這兩者因來源而得到比較;“難”與“易”這兩者因成因而得到比較;“長”與“短”這兩者因長度而得到比較;“高”與“下”這兩者因高度而得到比較;“音”與“聲”這兩者因鳴響而得到比較;“前”與“后”這兩者因位置而得到比較。所以,(從與他人相比較的觀點來看)圣人做事是以“無為”(以“心法”達到“無”的境界)作為自己的方法和準則,教人則是教“不言”(以邏輯思維進行思索)的方法:萬物默默地(在心中)開始運作,可生可長,然而處于“不有”的狀態;可有作為,然而卻不依仗工具;大功告成,然而卻不會居留下來。正因為不會居留下來,所以才處于“不去”的狀態(也就是說,這方法永遠屬于你了)。
【導讀】
老子在本章介紹了比較的方法,指出比較要有參與比較的兩個方面:本體和比較體。除此之外,老子指出了常常被人們忽略的一個方面:比較需要有一個比較的載體或者說比較的空間,這就是“人心”,也就是人的邏輯思維。人可以利用自身的邏輯思維與宇宙的邏輯產生同一性,從而從邏輯上再造宇宙,解決宇宙的起源問題,除此以外別無他法。這種方法應當被納入科學的范疇。以為可以用科學實驗的手段來找到宇宙的始點是不切實際的。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意思:第一個方面,宇宙的誕生是早于人的出現而出現的現象,屬于人不可能看到的現象,這就好比每一個人不管如何追溯也不可能親眼看到自身的誕生過程,更不可能親眼看到自身父母的誕生過程一樣;第二個方面,人不管使用任何實驗的手段,都不可能在整體上消滅或再生人本身賴以存在的宇宙。這些簡單的理由表明,關于宇宙整體的起源的研究,注定不能屬于實驗科學的范疇。關于宇宙整體的起源的研究首先只能屬于哲學、邏輯學和數學的范疇,其后才屬于(理論)物理學的范疇。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俗譯】
“不尚賢”,就是建立一個良好的制度讓人才脫穎而出,而不是讓政府勞師動眾地挖掘人才,導致民眾為賢人之名爭的頭破血流。不過份標榜賢名或搞舉薦賢人,挖掘賢人那一套,這是使民眾不致于你爭我奪的辦法。不過份看重稀有之物,這是使民眾不致于要去偷盜的辦法。不去看引起非份欲望的東西,這是使心不亂的辦法。圣人“治”的辦法是:心要謙虛,腹要充實,其志要弱,其骨要強。其“�!狈ǎī劥_切的辦法或規則)是使民眾知“無”且欲“無”。如此,則那些自以為聰明的人就不敢亂來了。用“無為”的方法,則一切沒有“治”不好的。
【導讀】
在老子的時代,君王甚至極有權勢的官僚有將“賢人”養起來以備后用的風氣,而選“賢人”的方式也并不嚴格,沒有確定的標準,人們為了得到養尊處優的生活和地位,因此造成爭訟。顯然,老子以“不尚賢”表明了他不贊成這種“養賢”之法。老子認為要造成社會平等,并認為圣人探索宇宙起源的基本方法是以邏輯思維去達到“無”的境界,人的社會也應該達到“無”的境界,也就是沒有亂象發生。老子認為應該讓所有的人都懂得達到“無”的境界的方法,不管是對自然還是人類社會,若依循“心法”的“無為”的理性規則,則一切就可以進入理性的“治”的范疇。
無知無欲:可以將詞序顛倒過來成為現代人說話的次序,即:“知無”和“欲無”。為無為:以“無為”作為處理一切的基本方法�!盁o為”是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內容,指的是人以反溯的邏輯方法去找到事物發生之前的狀態。若人一旦能運用“無為”的方法,就有可能避免不利于人的情形,把事情引導至有利于人的方面去,這就是老子在本章所說的“無不治”的含義。
第四章
【原文】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俗譯】
“道”是以“沖(中)而用之”,也就是用“中”的辦法得到的,但“或”(或許可以說)有“不盈”也就是不完滿的時候:這時候的“道”如“淵”一般渾沌而已,卻象是萬物的祖宗。(在心中)把其“銳”挫掉,把其“紛”解開,把其“光”摻和,使之如同塵埃一般微�。哼@時候的“道”如“湛”一般深遠而已,仿佛存在,仿佛又不存在。我不知這個“道”是誰的孩子,象是先于“帝”的存在。
【導讀】
說的是以心法達到宇宙的初始狀態的那種境界。老子所介紹的是“中而用之”的“中庸定律”:一切都有中點。但是,有一個例外,宇宙在其源起時卻沒有所謂中點。老子認為,利用心法把一切(萬物)拋棄,就可以找到這種沒有中點的狀態,使一切從這種沒有中點的狀態再產生出來。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鑰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俗譯】
天地不情感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對百姓一視同仁。天地是不是很象風箱呢?風箱中間空蕩蕩的,但總有用不完的氣,你動一動,就有氣出來,你愈動,氣出得愈多。這種無限出氣的情形即使用計數的辦法也難描述,不如恪守“中而用之”的定則。
【導讀】
圣人對待(宇宙學上的)事情的基本原則是按規律來加以處理,且這種規律也是“天地”的規律。規律與規律在本質上是平等的、相同的。老子以風箱來作了比喻:從表面現象來看,風箱在不停地被運作著,然而在整個運作過程中,風箱中間的“軸”卻總是保持著自身位置上的相對穩定。老子以此比喻告訴我們,一切事物都有自身的“中”,而這個“中”都同樣是相對穩定的,所以,如果找得到一確定事物的“中”,就是找到了其相對穩定的狀態,也就是找到了該事物的本質的方面。這種去找到事物的“中”的辦法就叫做“守中”,亦即所謂“中而用之”。
第六章
【原文】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俗譯】
“谷神”是“淵”中的“道”,若其不死掉,就叫做“玄牝”�!靶颉敝T,就是產生“天地”的根源�!暗馈�,通過這個“門”,變成了可以不斷生長的道,變成了我們用也用不完的道。
【導讀】
“谷神”指的是宇宙源起時的動的信息。這個動的信息產生之后在沒有其對手的情形下就一直延續下去。這相當于關于運動的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實驗的結論:一個沒有阻力干擾的動點會一直延續下去【1】。但是,古中國人關于“道”之“動”的觀念與伽利略實驗所得的觀念還是有所不同的,因為古中國人關于“道”之“動”的觀念與其從所有現象中所總結出來的宇宙的邏輯定律箭頭“一”發生著關系,以該定律作為其觀念的基礎;而伽利略實驗所得的觀念雖然后來成為所有一切科學活動的基礎,然其本身卻缺少理論基礎。按照實際觀察而得到的關于宇宙的邏輯定律箭頭“一”的描述,一切都有一個始點也有一個終點。所以對于最初出現的“動”也就可以假設其有一個終點,如此“動”就轉變為了一個在有界的軌跡上的運動,雖然“動”的趨勢可以是無限的,其“動點”(老子在二十二章中將其稱之為“信”)的運動范圍卻被轉化成了“有限”�!暗馈闭菓{借這樣的觀念逐漸建立起了一個完美的可以無限膨脹的(有界)宇宙模型。
“玄牝之門”等于第一章的“眾妙之門”。老子表示所有的玄妙(微�。┮蛩囟纪ㄟ^“門”產生而后發展起來�!伴T”是古中國人在表述宇宙起源時用得最廣泛的形象比喻�!瓣颉敝傅氖桥陨称�,老子是在以母性的力量來形象地比喻宇宙生生不息的現象。老子在其整本書中都貫串著對徫大的母性“生”的力量的贊美和尊崇。
第七章
【原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俗譯】
天可以稱為長,地可以稱為久。天地之所以能夠長而且久是因為天地不是為了自己長久而長久,所以最終能夠長久。所以,圣人其身處“后”,卻可以將身分置于“先”;其身處“外”,卻可以將身分存于“內”。不是圣人沒有私,而是圣人能做到“無私”,所以最終能夠成就其“私”。
【導讀】
“長、久”為非常道的范疇,“自生”為常道的范疇;“后其身”、“外其身”、“私”為常道范疇,“身先”、“身存”、“無私”為非常道范疇。老子指出的是,人雖然處于常道范疇,但要以心法的邏輯思維使自身能進入非常道范疇的境界。非常道與常道的次序是按其各自發生的先后來確定其次序先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