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廖永安傳》“廖永安,字彥敬”原文逐句翻譯
廖永安,字彥敬。德慶侯永忠兄也�!� 廖永安,字彥敬,德慶侯廖永忠的兄長。
太祖初起,永安兄弟偕俞通海等以舟師自巢湖來歸。太祖起兵不久,廖永安兄弟偕同俞通海等人率水軍從巢湖前來歸附。
太祖親往收其軍,遂以舟師攻元中丞蠻子海牙于馬場河。太祖親自前往收編其軍隊,并利用這支水軍攻打駐守在馬場河的元中丞蠻子海牙。
元人駕樓船,不利進退,而永安輩操舟若飛,再戰,再破元兵,始定渡江策。元軍駕駛的樓船,進退不便,而廖永安等人駕的船輕快如飛,多次戰斗,終于打敗了元兵,于是制定了渡長江的計劃。
頃之,發江口,永安舉帆請所向,命直指牛渚,西北風方驟頃刻達岸。不久,從江口發兵,廖永安下令升帆,向(太祖)請示前進方向,太祖下令直指牛渚。(此時)西北風很大,頃刻之間到達彼岸。
太祖急揮甲士鼓勇以登,采石鎮兵皆潰,遂乘勝取太平。授管軍總管。太祖指揮甲士鼓足勇氣登岸攻擊,采石鎮的軍隊全部潰逃,太祖軍又乘勝攻取太平。廖永安被授予管軍總管。
以舟師破海牙水柵,擒陳兆先,入集慶。擢建康翼統軍元帥。率舟師攻破海牙水柵,生擒陳兆先,進入集慶,提升為建康翼統軍元帥。
以舟師從取鎮江,克常州,擢同僉江南行樞密院事。率水軍跟隨大軍奪取鎮江,攻克常州,被提升為同僉江南行樞密院事。
又以舟師同常遇春自銅陵趨池州。合攻,破其北門,執徐壽輝守將,遂克池州。 又率舟師同常遇春自銅陵進攻池州,聯合作戰,攻破城北門,捉拿了徐壽輝的守將,于是攻克了池州。
偕俞通海拔江陰之石牌戍,降張士誠守將欒瑞。擢同知樞密院事。偕同俞通海攻占江陰的石牌戍,降服了張士誠的守將欒瑞,提升為同知樞密院事。
又以舟師破士誠兵于常熟之福山港。再破之通州之狼山,獲其戰艦以歸。又率舟師在常熟的福山港打敗了張士誠的部隊,又在通州的狼山再次打敗敵人,繳獲敵戰艦而歸。
遂從徐達復宜興,乘勝深入太湖。跟從徐達收復宜興,乘勝深入太湖。
遇吳將呂珍,與戰。后軍不繼,舟膠淺,被執。 恰遇吳將呂珍,與之交戰,因后援不能跟上,船只又擱淺,最后被俘
永安長水戰,所至輒有功。廖永安擅長水戰,所到之處就立下戰功。
士誠愛其才勇,欲降之,不可,為所囚。張士誠十分愛惜他的才勇,準備招降他,(永安)拒絕了,被投進囚牢。
太祖壯永安不屈,遙授行省平章政事,封楚國公。太祖贊賞廖永安的忠勇,遙授行省平章政事,賜封為楚國公。
永安被囚凡八年,竟死于吳。廖永安被囚禁了八年,最后死于吳。
吳平,喪還,太祖迎祭于郊。 平定吳地后,葬歸故里,太祖在郊外迎祭。
洪武六年,帝念天下大定,諸功臣如永安及俞通海、張德勝屬輩皆已前沒,猶未有謚號,乃下禮部定議。 洪武六年,太祖認為天下大定,諸功臣如廖永安、俞通海、張德勝等人都去世,但還沒有謚號,于是下令禮部議定。
議曰:“若楚國公永安等,皆熊羆之士、膂力之才,非陷堅沒陣,即罹變捐軀,義與忠俱,名耀天壤。議曰:““像楚國公廖永安這些人,都是英勇豪強的人,不是沖鋒陷陣身亡,就是遭受禍亂而為國捐軀,忠義兩全,英名光耀天地。
陛下混一天下,追維舊勞,爵祿及子孫,烝嘗①著祀典。易名定謚,于禮為宜。陛下一統天下,追思舊臣功勞,爵祿延及子孫,在祭祀典籍中記載他們的姓名事跡,變更稱號確定謚號,從禮制上講是合適的。
臣謹按謚法:以赴敵逢難,謚臣永安武閔;殺身克戎,謚臣通海忠烈;奉上致果,謚臣張德勝忠毅。”臣謹按謚法:因為奔赴敵陣遇難,定永安的謚號為武閔;犧牲自己戰勝敵人,定通海的謚號為忠烈;侍奉皇上善始善終,定張德勝謚號為忠毅。”
詔曰:“可。”太祖詔令:“可以。”
九年皆加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光祿大夫、柱國。已,又改封永安鄖國公。洪武九年都加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光祿大夫、柱國”封號。之后不久,又改封廖永安鄖國公。
無子,授其從子升為指揮僉事。 廖永安無子,授予他的侄子廖升為指揮僉事。
。